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的觀照

  智慧的觀照

  黃國達

  『中觀論』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由聽聞、 思惟而修習止觀,即奢摩他與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是觀慧,也就是般若直觀--直下體驗無常、無我、緣起、無自性,不再停留在觀念、思惟、想象、談論的層次。

  如何進行「智慧觀照」,我們可以用時間、空間、認知叁向度的觀照而明確地了知緣起性空的真相。這裏根據中觀思想來推演,提供一些實際運作的方法,給讀者參考

  叁向度的智慧觀照

  首先要選取適當的觀照對象,可有下列幾種:

  A.引發苦的情境

  B.情感、欲望、討厭、生氣的對象

  C.身體、情緒、思想、意願

  D.稱念佛菩薩的名號、咒語或「摩

  诃般若波羅蜜多」。

  E.當下的存在

  以此爲觀照的對象;愈是切身,當觀照成熟的時侯,由此而産生的放下、自在的效應愈大。

  一、依前後變化而觀照,也就是無常觀,觀察事物的流動變化、沒有固定性。

  在身心放松、覺知當下的狀態下,將視野放在所選取的事物上,由現在切換到過去(記憶重現),再由過去切換回現在,以畫面式的拉回,一幕幕地流動,借助記憶去感覺它的變化。我們可以一天、一周、一月、一年、十年甚至一生爲一個階段來觀察。例如:觀察自己的人生過程,可以發現自己的身體、思想都有著巨大的改變而驚訝,從年幼、年輕到中年,從幼小到高大,從初學到博學,從活潑到穩重,從純真無邪到擔負重責,從小孩到主管,沒有一樣是不會改變的,確定「諸行無常」在自己身心上的顯現。

  因此,就不再有那種想要將生命停留在一個固定狀態上的想法,那不但是不可能的,也是愚癡的,生命存在于流動變化中,暫時的穩定不能掩蓋微細變化的事實,就在這必然不能停留的當下發揮生命的潛力,欣賞當下的種種,那麼無論是健康時或生病時、得意時或失意時,都只是一種經曆,其中有著許多可以讓我們學習成長的寶貴素材,不必生取舍心、欣厭心,只是以甯靜心、平等心如實地經曆它而己。

  其次,可以觀察一件事情,從開始到結束,這樣的觀察可以看到它的生、住、異、滅,當它好的時候,知道不會永遠好,當它不好的時候,也知道不會永遠不好。

  同樣的,觀察情緒、心念也是刹那變化,只是觀察,而不沈緬、陷溺,細心去感覺它的變化,由此知道沒有固定不變的存在,離開粘著、愛取,就是自在的心境。

  二、依關連條件而觀照,也就是緣起無自性觀,見到一切現象都是相依共存、沒有分割的存在。所謂相依共存是指事物存在于條件、組成等關系中,沒有獨立存在的「自性」。

  觀察時,保持身心放松、覺知當下的狀態下,將視野放在所選取事物的支持背景上,然後將視野切換到組成內容上,再將視野擴大到整體因緣的觀照,同時見到背景和內容,並發現其互動和關連。不膠著在特定的形相上,自然明見沒有單一的個體,沒有分裂和界限,無論身心情境,一切唯有在因緣的依存中顯現其幻相。

  例如:當拜佛時,觀照到整個身體,因爲心想佛,起動身體拜佛,同時身體可以自由運動,具足這些因緣,而有「我在拜佛」的假名安立,其實並沒有一個可以稱爲「我」的主體,只是四肢和身軀的聯合運動而已。

  這就是「無自性」觀。自我無自性,其實就是無我觀。在種種動作、言語、思考和情緒當中修習「緣起無我觀」,發現自我與他人、他事是相依共存的,自我只能存在于社會、大自然的因緣之中,自我只是一個幻影而不是真實的存有,由此感受到沒有分裂和界限,沒有實體性的存在。反觀過去,一向在自我意識中打轉,滿足「我」的需求,堅持「我」的觀點,實現「我」的願望,......一切以我爲中心,那是多麼狹窄而虛幻的人生,跳脫自我中心的局限,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真相,觀照全局,平等地對待全體因緣中的各個部份,這不是故意忽視自己,刻意自我犧牲,而是能同時看到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看法,也能看到人際、社會、自然的互動關系,如果自己有一些成就,不必有傲慢心,因爲這是以自己的天資和努力爲主因,加上父母、師友或公司的栽培,以及好機運、好環境等衆多助緣和合而成。有了這種觀照的智慧,就能喜悅、自在,不強求也不逃避,即使遭遇不如意事,也能明白那是因緣和合,不是單純的靠努力或追求就可以事事如願的。

  緣起無自性觀的觀照對象可以很豐富,也同樣可以生起智慧、看到真相不過從切身處觀照是有必要的,這樣效果會比較明顯,這是須要做選擇的。

  叁、依認知轉換而觀照,藉多重觀點,體驗事物的空性:

  在身心放松、覺知當下的狀態下,視線放在對所選取事物的「認知」上,細膩觀照自己對該事物的觀點----意見、想法、解釋,試著以不同的時間、空間,透過不同的人來觀看,可以産生各種不同的觀點。例如:老板對我說:「你怎麼那麼笨!」,你可以解讀爲「這是莫大的侮辱」,也可以解讀爲:「老板很生氣」或是:「老板修養不太好,說這句話的目的是要求我把事情辦好」,不同的觀點會讓自己産生不同的感受。

  更進一步,不要陷入這些認知,離開認知,以全新的眼光觀照剛才的情境,您將會發現情境沒有它的實體,認知只是外加的,它是局限的,會窄化、扭曲存在的真實狀態;同時,同一事物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觀點,而沒有一個觀點是絕對正確或錯誤的。

  以剛才的例子而言,看清真相,就不再緊緊抓住自己的觀點,明白認知只是投射或描述,而非真實的狀態,無論你認爲那是侮辱、生氣或要求,都不是絕對的真實,超越這些局限,明白它是因緣的存在,具有多面性,由此心中坦然接納並面對問題去處理它,也就不再有種種懊惱和不悅了。

  在運用上,觀照對象可以隨時機而自由選取,叁個向度也可以依情況而選擇進行,這樣隨著觀照功夫的熟練和觀照面的擴展,對緣起性空的體驗將會漸深漸廣,對于一一法的自性見也將日漸消融,心靈將更爲自在而無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