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寂靜無爲

  寂靜無爲

  黃國達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覺悟了宇宙和生命的真理,所謂的真理,不是思想或哲學,而是對事物本質的洞見,事物的本質在佛法稱爲“諸法實相”,實相是什麼?是緣起、空寂、無我、無相、無生無滅。實相的體見,是直接照見、親身實證。這本不是語言、文字所能及的。唯有真實的悟道,方能實現。

  悟道的過程

  如果對生命和存在沒有強烈的疑情,是不會悟道的。知道自己還沒有看見真相,才會有真正的悟見。

  眼見、耳聞、口說、心想的世界,如果就是真相,人生爲什麼有那麼多的缺陷和不如意?人爲什會死?人爲什麼出現在這個世界上?什麼是我?眼見、耳聞、口說、心想的世界,如果不是真相,什麼才是真相?

  追根究底的探索是悟道的必經過程。悟見實相,不能有任何預設的觀點。真相若是“空”,眼見、耳聞、口說、心想的世界又是什麼?

  “空”若不是心想、口說,空又是什麼?能不能當下見到?

  悟道,其實就是赫然發現以前的見解、認知全都是誤認,當下洞悉真相。見到語言、文字、理論、知識的局限性,在一法不立的純然和能所雙泯的全然的當下,發現人從來沒有出生,太陽從來沒有升起,從來都沒有我,死亡是幻象,物質是幻象,心靈也是幻相,衆生沒有輪回,諸佛菩薩何曾涅槃。山河大地、草木鳥獸,猶如泡影,讀書作事、結婚育子,正如演戲一場。成敗得失、苦樂榮辱,恍如昨夢。

  畢竟空而宛然有,宛然有而畢竟空。實相的體見,不是玄奇神秘的境界,而是可以實證的真相。雖然超越思惟、言說,卻不妨以假名方便顯示實相。

  悟見的內容

  悟見的內容可以由四方面來核對:

  一、固定化的認知轉爲流動化的照見。

  二、片段孤立的認知轉爲整體因緣的照見。

  叁、主客對立的認知轉爲能所雙泯的照見。

  四、實體性的認知轉爲空寂如幻的照見。

  固定化的認知轉爲流動化的照見

  “昨天身體還好好的,今天就生病了,真麻煩!”

  “小孩以前很乖的,現在愈來愈不聽話,都快沒耐性了!”

  “早上禅修覺得很平靜、很舒暢,晚上想回到那種平靜、舒暢,卻再也回不去了,真泄氣!”

  “早知道會虧損那麼多,就不要投資了!”

  “真懷念年輕時候自由自在的日子,現在除了上班就是家事,不是先生就是小孩,又忙又累,好煩喏!”

  悟見真相的人不會有這些困擾,因爲打破了固定化的認知,能以流動的眼光照見當下的真相。不被僵化、固著的過去經驗所阻滯,而能清新、靈活地應對當下的情境!

  他只是活在當下,透視生命的高低起伏。情況好的時候,不會得意忘形,因爲沒有人可以保證它永遠那麼好,情況差的時候,也不會懷憂喪志,只要以全新的眼光,靈活地應對,情況也可能改善。

  片段孤立的認知轉爲整體因緣的照見

  悟見真相的人,看待事物不會落入片段孤立的認知,而能照見整體的因緣。不會只看表象、把眼光局限在一點,而能放寬視野、宏觀地看待事物。譬如有人:

  事情很成功,就自認爲傑出。別人的成功,卻認爲那只是運氣。迷戀于對方的美貌,卻沒有真正的相處和了解。執著于目標的達成,忽視過程中的學習、成長和樂趣。看到別人一點點的錯,就吹毛求疵,不能忍受。沒有考慮當時的環境,以及他作過的的努力、可能的補救方式。

  習慣性地用頭腦看事情,活在語言、文字、觀念、意象的世界裏,對當下的整體因緣缺乏覺知。滿腦子工作、計劃、責任、理想、知識、佛學名相、理論解釋,即使沒事在公園、鄉間漫步,也欣賞不到陽光、微風、花草樹木的美。

  悟見真相的人不會有這些視野窄化的現象。他的心像天地一樣包容萬物,全然而直接地活在無盡的法界中。

  主客對立的認知轉爲能所雙泯的照見

  在一般人的認知中,有一個主體的自我和客觀的外在世界、彼此是分隔、對立的。

  主客對立的認知,強化了“自我感”,而自我感造成自我與外在世界的分裂和孤離感,總覺得自己是渺小的、不安全的,而世界則是巨大的、有威脅性。爲了自己的存活和滿足,必須不停地設法操控外在的人、事、物。即使是順從討好,也是希望交換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受到照顧、支持和接納。自我的另外一項作用就是尋求“自主”,希望自己作主、自己決定事情。

  但是,悟見真相的人,在“能所雙泯”的照見中,見不到分毫的能看、能聽、能想、能作、能受的“我”,世界和自我的界限是不存在、不真實的。所以不需要操控外在世界,也不用追求自主性。

  自我感消失,不再追求操控和自主,並不意味放棄和順從,而是“因緣”在運作。主管安排工作,不是操控,是根據工作需要、他的能力而作安排。父母管教子女、老師教導學生,不是權威、灌輸,而是依照他的根器、資質而因材施教。自立自強、自依止,不是強求自我主宰,而是因應環境、發揮潛能。“但見緣起,不見于我”,就是照見真相。

  實體性的認知轉爲空寂如幻的照見悟見真相的人,不會誤認事物的內在有實在的體性。體性空寂,隨著不同的因緣幻化爲不同的形式。

  一顆寶石、一件藝術品或一件古董,有人喜愛,也有人未必欣賞。有人覺得價值連城,願意高價收購,卻也有人認爲根本沒有這個價值。事物的意義和價值會隨著不同的人而有不同的顯現,沒有絕對的實體。

  一位工程師或教授,在人際關系中,他可以是兒子、父親、丈夫,兄弟、老師、學生、同事、朋友、公民、客戶、旅客。身份隨關系而改變。有時,他顯現爲喜悅、傷心、甯靜的心,心情隨不同的因緣而幻現。

  從生物層面來看,他是生物結構的活動個體。是生態的一份子、食物煉的一環,身體的蛋白質、礦物質、水份,來自大自然組成這個生物體,也將分解回歸大自然。

  從物質層面來看,他也是有重量、占空間的物質,有顔色、有形相,可聞、可見的存在,所以他必須靠行走、搭車、搭飛機而移動位置。什麼才是他的實體、真面目?唯有體性空寂卻又多彩多姿的現象。不同角度的觀察,顯現不同的面貌。

  不只是人,任何事物都會隨著不同的因緣幻現爲不同的形式,一座山,可以橫看成嶺、側看成峰,對同一件事,由不同的人或在不同的時間會有不同的認知。所以它沒有絕對的實體。

  可以說,固定化的認知、片段孤立的認知和主客對立的認知都是源于實體性的認知。

  固定化的認知,緣于實在的“時間感”。

  片段孤立的認知,緣于實在的“空間感”。

  主客對立的認知,緣于實在的“自我感”。

  澈見一切法自性空,實體性不可得,就是澈見實相。智慧清澈、自在無礙、隨緣任運、觸處皆通。這就是澈見實相之後的心境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