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淨土與他方佛國

  人間淨土與他方佛國

  

  超定

  

  淨爲叁乘共庇

  

  淨土──佛教徒心目中的理想國,尤其在中國佛教,淨土幾乎成爲學佛修行的最後歸宿,不僅專宗于淨土行人,就連其他宗派學者,盡管所學的教觀不同,而統歸于淨土,以往生淨土爲其終極目標。如雲:「學在天臺,行歸淨土」;其他學在叁論等,同樣念念不忘淨土。爲什麼各宗派的大德,一體同風地歸宗于淨土?本來諸宗各有他完整的教學體系,以及修證次第的法門。如天臺的叁谛叁觀,華嚴的四法界觀,唯識的五重唯識觀,叁論的二谛無礙觀。所謂觀者,即佛法的正觀,隨順于中道實相的實踐。以性空學者的中觀爲例,不論是散心位的聞思慧,定心位的修慧;加行慧的有漏觀,乃至現證慧的無漏觀,貫徹始終,無非是中道正觀。即此正觀,融攝了學思與修證的全部過程;學在此,行在此,一以貫之。爲何要「學」在天臺(或其他諸宗),而「行」歸淨土,學與行的不一,理論與實踐的分離?古德主張「行歸淨土」,當然有他的自圓其說之論據,姑且不去探究,今就淨土共義,以闡述其在佛法中的重要意義。

  

  印順導師說:「戒律與淨土,不應獨立成宗」。因爲佛製的戒律,乃是佛弟子共同遵守的生活規範;淨土是大小乘共通的,尤其是大乘佛教,更不能獨立于淨土之外。如淨業頌,開宗明義言:「心淨衆生淨,心淨國土淨;佛門無量義,一以淨爲本。」從偏重而言,二乘以身心淨化爲本,大乘則進而發展爲國土的莊嚴;如何從思想與行爲的清淨,達到依報的理想世界;這便是菩薩的重要任務──「嚴淨國土,成就衆生。」

  

  依色心緣起說,心淨故身淨,身心淨故,所居國土淨。也即是有情世間清淨,必感得器世間的莊嚴。所以莊嚴極樂國的淨業爲:「戒以淨身口,定以淨塵欲,慧以淨知見。」這是叁乘所共的淨業。大乘即以「貪淨叁昧水,瞋淨悲願風,癡淨般若火。」平常說的:「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戒定慧叁學是大小共通的德行;叁昧水,悲願風,般若火則爲菩薩道之特色。約依正互嚴說,依淨業而招感淨土,也因淨土而助成衆生的淨業。社會與個人,彼此息息相關;共業所感的器界有淨穢,而社會的公平合理與否,也是影響個人行業的重要因素。這就是佛法淨業與淨土,彼此相依相成的緣起義。

  

  淨土在那裏?

  

  大乘佛教興起,主張有十方世界現在佛的存在;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即爲明顯的例子。有佛有淨土,淨土系無量清淨功德而成就。假定約這一意義而論,淨土在于他方佛國,人間即無淨土可言。如極樂世界,器界四寶所成,黃金布地;有情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精進修學聖道,慈悲喜舍,無有愛欲與憎惡之情;彼國衆生,人人無量壽,無老病死苦。相對地來看我們所住的人間,既屬于五濁惡世,多半是心存淫怒癡,自私自利的人;懈怠放逸,不樂善法的進修;叁苦交替,煩惱無盡。大地上則「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事實如此,人間淨土之說如何通?

  

  佛法的層次有五乘、叁乘、大乘的不同,則其所居的環境,有五乘共土、叁乘共土和大乘不共土。人間爲凡聖所居的世界,也即是凡聖同居土,或名五乘共土。如依世俗的富樂享受來評定世界的優劣,人間苦樂滲半,不如諸天的「身勝壽亦勝,樂勝定亦勝」;天人的身材高大,色相端嚴,壽命長久;欲天的五欲樂,上界天的定樂等等,都不是人間可以比擬的。然而,立足于真理與自由的修證而言,「人身難得」,「諸佛皆出人間」;人間不但是叁途衆生進升之處,也是諸天所仰慕的樂土。尤其是菩薩道的修學,五趣有情,唯人能發菩提心,人間才是菩薩行者的根本道場。

  

  究竟來說,把淨土與佛身合一,所謂身土不二,理智一如,則淨土唯是佛果的境界,如仁王經所說:「叁賢十聖居果報,唯佛一人登淨土。」這一類的淨土,連十地果位的聖人菩薩,尚不夠資格受用,何況帶業往生的凡夫!故此,論廣義的淨土,隨著衆生淨業的程度深淺,各有其所感受的淨土。固然不該抹煞他方佛國,但對人間淨土的思想尤值得重視。淨土在那裏?佛國、天堂、人間皆有淨土。念佛叁昧的成就,自信「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絕不是空談理論,而爲如實之見。業感的世間,共業不共業,共中不共,不共中共,千差萬別,不是凡情所能臆測的。神教徒或以佛教淨土即其所信仰的天國,但一心念佛,臨終蒙佛接引,與蒙主寵召,永生天堂,彼此的差異是很明顯的。印順導師比較求生天國與往生淨土的不同:一、平等而非階級,二、進修而非完成,叁、上升而非退墮。佛教的淨土思想相當廣泛,如印度的北俱盧洲,中國的大同世界,即是無上福樂、理想的社會。天宮的淨土,如一生補處,當來下生彌勒佛,現居的兜率天。還有夜摩天的善時鵝王菩薩,經常爲天人說法;光音天有青眼如來,在天宮爲聲聞與菩薩衆說法。又聲聞第叁果阿那含,如未能在欲界舍報前證阿羅漢果,即上生色界第四禅的五不還天,繼續修行,終于入無余涅槃。由此證明天上有佛菩薩和聲聞衆,不但依報莊嚴,而且身心清淨,精進佛道,正契合佛法淨土的真義。至于娑婆界內,苦難的人間也是淨土,即人間的淨化而實現淨土,不妨舉維摩诘經佛國品來說。舍利弗聽了「心淨則佛土淨」後,代表大衆的疑念:「我世尊本爲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佛言:「于意雲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衆生罪故,不見如來國土嚴淨,非如來咎。」法會上螺髻梵王起身證明:「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我佛世尊爲何示現于穢土成佛?「爲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衆惡不淨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由這一簡明的敘述,淨土在佛國?在天堂?在人間?在心中?答案已很明白。

  

  淨土與菩薩道

  

  如上所述,「佛門無量義,一以淨爲本」;淨土,通于出世的叁乘佛法,也與五乘共法的人天道一脈相承。但從淨土思想的開展而言,淨土是隨大乘佛教的興起,爲普度衆生的方便而施設的教法。原始佛教以聲聞爲當機,斷煩惱、得解脫爲其目標;救度衆生之事,隨緣隨份而已;貪瞋癡已盡,證入涅槃,大事已了,度生利他與否,實無關宏旨。大乘菩薩道則不然,悲願深廣,利他爲先,「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基于這一弘願──「成熟衆生」,由播種善根,進而善根成熟,終至解脫之目的;故必須盡未來際去「莊嚴國土」──號召同願同行的一切人,建設一理想修學的環境,使大家身安心安,斷絕有漏業的種種惡緣,令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是大乘淨土法門的主要意義。

  

  大乘菩薩道,簡而言之,不出叁心六度;本此菩提願,大悲心與性空慧,修學六度萬行,積集福智資糧,以完成無上佛果爲目標。淨土之說,雖遍通佛法諸乘,凡聖、大小都有他的淨土存在,但無可否認的,淨土法門的深廣與殊勝,則非大乘莫屬。換句話說,沒有淨土即不成其爲大乘,大乘與淨土是無法分離的。

  

  然而,衡之于當前所見的佛教,普及的淨土宗,是否具備大乘菩薩道的特質?通行的淨土叁經之一──無量壽經,除宋代王日休編輯的版本,其他曆代諸譯本一致說:叁輩往生者都要發菩提心。而時下的淨宗大德,所提倡念佛往生,一味地強調其簡易、速成,是萬人修萬人去的法門;一般信徒只知道娑婆極苦,西方極樂,往生西方是學佛最光明的前途。至于爲大乘根本的菩提心,早已置之腦後了。當受菩薩戒時,戒師問言:「發菩提心未?」戒子只是鹦鹉學語地回答:「已發。」試問念佛行人,受菩薩戒者,對菩提心的真義知多少?做到淨念相繼,不離菩提心嗎?或謂「不厭娑婆,不生極樂」,求生淨土,以厭離心爲要,何必發菩提心?當知出離心是二乘人趣向解脫的動機,真能發出離心者誠屬不易;怕的只是一時的感性,而非理性的、持久的發心。但是既肯定西方淨土是大乘法門,不發菩提心又如何相應?發心、修行、證果的程序,乃是一貫作業,菩提心、菩提行、菩提果,彼此聯結在一起;菩提列車,行在菩提道上,終達成佛寶所。淨宗祖師主張:「倒駕慈航,回入娑婆,廣度有情」主要還是爲顯示本宗爲大乘,勸導行人勿忘菩提心行。

  

  總括大乘淨土法門,主要不出二類:一是往生淨土的方便道,一是莊嚴淨土的真實道;或分爲他力易行道與自力難行道。本文的人間淨土,側重于菩薩悲智的「莊嚴國土」;他方佛國偏向信願的往生淨土。人間佛教提倡「此時、此地、此人」的現實菩薩行,由人的地位發菩提心,腳踏實地修學十善行,逐漸成就信心、慈悲與智慧。這一人間佛教,強調的是菩薩道:「忘己爲人」、「盡其在我」、「任重致遠」的精神。記得印順導師在悼念講經第一的道源長老文中說:「道源長老應該是願生西方極樂淨土的;不過從佛法衰微,人類苦悶著想,我祝願道老,還是再來人間吧!」這也就是爲何人人求生西方,而印公老人卻發願:「生生世世在這苦難的人間,爲人間的正覺之音而獻身!」

  

  二○○二年二月八日于觀音山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