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政治觀──謹以此文紀念幻公

  佛教的政治觀

  ──謹以此文紀念幻公

  

  超定

  

  各位善知識!相信在座的諸位同修,對這一熱門話題,一定感到很好奇又興趣,而在腦海裏不免有這樣的疑慮:一位講經法師,爲何在清淨道談政治?佛教與政治有什麼關系?佛教是出世的,以斷煩惱、了生死爲目的;政治是世俗的,令人滋長叁毒,增多怨敵,坐臥不安。二者明顯地相違,一向學佛修行人,對政治問題,如避火坑,唯恐斷喪法身與慧命,墮落凡塵,難以自拔。今談佛教的政治觀,不知根據佛說的那一部經?

  

  近半年以來,臺灣的總統選舉,幾乎成爲華人媒體天天報導的主題。生活在寶島的人民,乃至海外的僑胞,不論其政治立場是藍是綠、偏藍偏綠或屬中間選民,無不密切關心此次選情的全部過程及其結果。比起美國的選舉,從地方到聯邦、小市鎮的議員、以至最高的全國總統,所有的選舉,都在理性、冷靜、和平中進行,從來看不到像臺灣這種強滾滾,近于瘋狂的現象。

  

  我從迢迢數千哩之遙的美國回來,同機的同胞,十之八九都是爲投下他的神聖一票,希望所支持的候選人,因這一票而幸運當選。在L.A.國際機場排長龍,耐心地等待辦理出境手續。耳邊傳來這樣的聲音:好不容易啊!這位老法師愛國不落人後,不畏長途飛行的勞頓,專程趕在選舉日之前回臺投票。接著有人走近身邊,寒喧一陣後,問我要選1號,還是2號?對方發覺我聽不懂,才直接地問我:所支持的對象是藍是綠?

  

  真是令我感到一頭霧水,我做中華民國公民,大約十年,從來沒有去投過票;我改變國籍而成美國公民,已逾二十載。怎麼可能在這時候回臺灣投票?此行之目的有二:爲今年百歲的印順導師拜壽,因爲生性內向,不習慣熱鬧的大集會,所以提前到臺中華雨精舍,向老人禮座。另外是新營妙法寺傳戒,應邀赴會任「尊證」,並在「慈悲臺」錄影弘法。至于選舉的結果如何?我唯有抱著虔誠的祝福︰啊!美麗的寶島,人間的天堂。請大家惜緣惜福,用全部的愛心,疼惜這塊土地,珍惜得來不易的福報。不管誰當選總統,尊重島內人民的選擇;勝了不驕傲,敗了不灰心,爲更美好的明天,大家認真共同來打拼吧!

  

  佛教徒是否可參政?

  

  過去的臺灣,戒嚴時代,一黨專政,佛教徒配合政黨政策,支持所提名的候選人;佛教跟政黨的關系,只有一面倒,根本沒有選擇余地。如今,人民組織法開放,政黨林立,即爲佛弟子,也有他們不同的政治色彩,身爲佛教會和各山頭的領導人,如公開力挺那一黨派,那一位候選人,是否妥當呢?

  

  佛教是理智、德行的宗教,政治者乃衆人之事,佛教在世間,不可能對政治不聞不問。尤其立足于大乘菩薩道,擁護仁王推行仁政,使人間從和樂善生的基礎,以趣向究竟的解脫,乃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但做爲佛弟子,如偏離世間的淨化,社會的福祉,而一味的爲滿足一己之私,一黨之私,顯然與如來正法背道而馳。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菩薩救度衆生,示現爲國王、輔相、大臣等身份。如維摩诘居士,「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衆生。」觀世音菩薩:「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爲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應以宰官身得度者……而爲說法。」

  

  學佛修菩薩道,從親近善知識著手,所謂善知識,不限于出家修行的高僧,念佛、研教、坐禅的行者,而是普及社會各階層的企業家、哲學家、教育家、藝術家、政治家等。如善財童子所參訪的「無厭足王」,以王道推行十善,是一位內聖外王的政治家。還有妙光城的「大光王」,修大慈幢行解脫門,以此大慈與樂的法門治理國家,順應世間的欲求,使人民喜樂,舍離怖畏心、惱害心、冤敵心。當知菩薩以利他爲先,爲利濟有情,投入政治一途,實不失爲度生的一大方便。

  

  菩薩道的綱領是:依叁心行六度。從初發心,長養菩提心,擴充大悲願,深入性空見;依此爲先導,則一切所爲,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無不是菩薩行,也都是邁向成佛的菩提資糧。故此,佛教界的領導人,基于「不忍聖教衰,不忍衆生苦」的悲願,培植具政治長才,推出有佛法正見與正行的候選人,以實踐菩薩行,自利利他,我認爲應是值得鼓勵和贊歎的!

  

  轉輪聖王的政治理想

  

  佛教的人間淨土,除了轉*輪度衆生的法王而外,也談到世間政治理想的轉輪王。如長阿含轉輪聖王修行經說:「人壽八萬歲時,有佛出世,名爲彌勒如來……彼當說法,初言亦善,中下亦善,義味具足,淨修梵行。……彼時有王,名曰儴伽,剎利水澆頭種轉輪聖王、典四天下、以正法治、莫不靡伏,七寶具足:一金輪寶、二白象寶、叁绀馬寶、四神珠寶、五玉女寶、六居士寶、七主兵寶。王有千子,勇猛雄烈,能卻外敵。四方敬順,不加兵仗,自然太平。」關于輪王儴伽和法王彌勒出世之事,彌勒成佛經有詳細的記載。又增一阿含經卷叁十叁,比丘問:「轉輪聖王雲何成就輪寶(象寶乃至主兵寶)?」世尊隨弟子所問,一一解釋。輪寶所至,四方臣服,對于歸化的小王,告言:「當以法治化,莫以非法,亦莫殺生、竊盜、淫泆。慎莫非法治化。」也即是以五戒、十善的德行,教化人民,使過安定繁榮福樂的生活。

  

  根本聖典的政治思想

  

  佛陀在根本聖典長阿含遊行經,爲阿阇世王的大臣禹舍說國家興盛七法:「一、國人數相集會,講議正事,二、人君和順,上下相敬,叁、奉公曉忌,不違禮度,四、孝事父母,敬順師長,五、恭于宗廟,致敬鬼神,六、閨門真正潔淨無穢,至于戲笑,言不及邪,七、宗事沙門,敬持戒者,瞻視護養,未嘗懈倦。」一個國家,「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

  

  佛陀對國家領導人提出十誡與十德。如增一阿含結禁品說:「若國王成就十法者,不得久存,多諸盜賊。雲何爲十?(一)國王悭貪,以小輕事,便興瞋恚,不觀義理。(二)貪著財物,不肯庶幾(布施)。(叁)不受人谏,爲人暴虐,無有慈心。(四)枉諸人民,橫取系閉,在牢獄中,無有出期。(五)國王非法,相佐不案正行。(六)貪著他色,遠離己妻。(七)好喜嗜酒,不理官(國)事。(八)好喜歌舞戲樂,不理官事。(九)恒抱長患,無有強健之日。(十)不信忠孝之臣,翅羽少,無有強佐。」相反地,當修十德以爲對治:「(一)不著財物,不興瞋恚,亦複不以小事起怒害心。(二)受群臣谏,不逆其辭。(叁)常好施惠,與民同歡。(四)以法取財,不以非法。(五)不著他色,恒自守護其妻。(六)亦不飲酒,心不荒亂。(七)亦不戲笑,降伏外敵。(八)案法治化,終無阿曲。(九)與群臣和睦,無有競爭。(十)無有病患,氣力強盛。」這十德著重在私德的修養,因私德實爲公德的根本。儒家的政治思想,也奠基于修身、齊家,而後才得治國、平天下。中阿含本起經開示從政者之要領:「夫爲世間將(導),順正不阿枉,矜導示禮儀,如是爲法王。多愍善恕己,仁愛利養人,既利以平均,如是衆附親(法句譬喻經同)。」主政者要公正清,處處以身作則,爲人民謀福利,自然受到全國百姓的擁戴。

  

  其次,佛陀在法句譬喻經說:「夫爲國王當行五事,何謂爲五事?一者領理萬民,無有枉濫。二者養育將士,隨時禀與。叁者念修本業,福德無絕。四者當信忠臣正直之谏,無受讒言以傷正直。五者節欲貪樂,心不放逸。行此五事,名聞四海,福祿自來。舍此五事,衆綱不舉,民窮則思亂,士勞則勢不舉。」

  

  佛陀是國際的非戰主義者,他說:「戰勝增怨敵,戰敗臥不安;勝敗兩俱舍,臥覺寂靜樂。」然而,當面臨他國侵略時要怎麼辦呢?一、對內敵與外敵的殺虐暴行,應以武力對付,但心存慈悲,作救衆生想。二、若有更適當辦法,則不宜動幹戈,以平定內外敵人。叁、務須不殺敵人,盡量虜獲削其武力。這一准則,如瑜伽菩薩戒具文:「若菩薩安住菩薩律儀,善權方便,于諸性罪(殺、盜、淫、妄),少分現行,由是因緣,于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當知菩薩以饒益有情爲本,事事不違慈悲心行,以其智慧衡量得失,如對廣大有情有義利,菩薩戒是可以開放的。所謂「應攝受者攝受之,應折伏者折伏之。」折攝二門善巧運用,則「低眉菩薩」與「怒目金剛」,同是大慈大悲的表現。

  

  結語:以上根據聖典,略說佛教對政治的看法。由于時間的限製,對經文的微言大義,無法進一步闡釋,至感抱歉。現代的佛門弟子參政者不少,謹引佛陀聖教,借作參考,傳統的佛教徒最怕造業受報,以隱居山林,謝絕人事,不過問政治爲清高。然乎?不然乎?在菩薩道的立場說,「莊嚴國土,成熟衆生」爲其任務,如遠離群衆,與衆人之事絕緣,又如何行菩薩道?誠然,菩薩盡可以在其他教育、文化、慈善等各方面,發揮他的專長,以弘揚佛法,利濟有情,而非唯有從政一途。本文主旨在證明:佛教不是與政治絕不相幹,不論是原始聖典,抑爲大乘佛法,在教義上原有一套完善的理論主張。我人如何運用此一原理,以服務社會,增進人類的幸福,實現生命的價值,實爲發菩提心的人間菩薩,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

  

  佛元二五四八年四月初八日

  脫稿于洛城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