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受用
辜隱
生:我觀察許多學佛的人,他們可以研讀、談論艱難、深奧的理論,可是跟他們實際接觸以後,卻發現在行爲表現上,不像是一個有修行的人。怎麼會這麼矛盾?
師:你覺得自己有修行嗎?
生:雖然很想努力修行,可是還是差得遠!
師:爲什麼會這樣?
生: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我想,解和行是有差距的,修行的功夫太淺也有關系!
師:如果知見正確,也努力修行,卻不得力,那是因爲不得要領!對于自己身心沒有真實的覺知,對于法也沒有切身的體會,所以無法確實得到佛法的受用!
生:那麼,真正說來,複雜、艱深的佛學理論未必有用?!
師:修行本身並不複雜,所有的修行都在于內心的淨化!佛學理論的發展是後代學佛者爲了探討或解決思想問題而發展出來的。現代人面對累積了兩千五百年的龐大經典、論著和分歧的思想,爲了厘清佛法的究竟本質和方便適應,而以客觀的方法和虛心的態度來作研究,這對于正見的確立是有幫助的!至于理論的複雜、艱深並不是必然的,它是哲學化的結果,我想這是較爲中肯的看法!
生:修行的要領是什麼?
師:世尊在世時,以四聖谛、十二緣起爲說法核心,以叁十七道品爲修行准則。後代佛教徒發展出很多的修行法門:中觀、唯識、禅宗、淨土、天臺、華嚴、密宗等,都不應離開根本教法。
生:依照根本佛法的修行能有立竿見影的功效嗎?
師:雖不能說立竿見影,因爲因緣的成熟需要時間,至少效果是明顯的!
例如五根、五力、四念住的修持是循序漸進、步驟明確的,如法用功,自然可以增強覺察力、穩定性、清晰度!
當您了了分明六根對六塵生六識,起受、想、思的過程,真切澈悟整個過程的無常、無我、寂滅,不再執取根、塵、識和受、想、思,就會體驗到身心自在、毫無負擔的自由和輕松,這是可以自己驗證的!
如果沒有這種受用,就表示修持不得力,或是覺知力不夠,或是智能不足,沒有照破內心的盲點,修行的效果就顯現不出來!
生:盲點在哪裏?
師:譬如說:雖然知道自己有煩惱,卻沒有看見自己的嫉妒、自負或迷戀等,所以沒有機會對治、改善,這是缺少返觀自照而形成的盲點!
再者,知道自己脾氣暴躁或多愁善感,卻無力對治、改善,不自覺地把遭遇到的情境看成不變的、自我的、絕對的,這是對事物認知錯誤所形成的盲點!
由于這些內心的陰暗和扭曲,雖然修行,卻得不到明顯的效果,原因很清楚,就是沒有針對內心束縛的症結去解開它,總是隔靴搔癢!
生:要怎樣才能照破內心的盲點?
師:要勇敢、誠實地面對自己,自我發現,隨時挑戰自己的既定觀點和立場,放下面子,虛心傾聽善友的诤言!
如果發現自己居然也跟別人一樣地嫉妒、自負或迷戀,仔細觀照它的緣起空性,終會發現自己爲了一個虛幻的影子在那裏嫉妒、自負或迷戀,根本毫無意義,實在有夠笨!能這樣看清自己的盲點,就能得到心靈自在的受用!
生:除了內心的自在之外,有沒有其它的受用?
師:只要循序漸進修持佛法,那麼信心的堅定、戒律的清淨、禅定的寂靜、智能的明利,慈悲喜舍的溫暖、悲憫、喜悅、清涼,這些都是可以真實感受到的!
佛法就好象寶藏,經典就像是尋寶圖,信心、道心、毅力就是裝備,善知識就如向導。要得到寶藏,就看自己能不能循著正確的道路尋找到它,把它發掘出來,好好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