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和實踐之道(朱斐)

  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和實踐之道

  --一九九〇年九月二十二日應覺因學佛社之邀講于美國紐澤西州立大學

  朱斐

  佛法本無大小乘之分,乘是車乘,指交通工具而言。過去,我們陸地交通只有車、馬,只能載乘自己或極少數人,水上交通有船,比較可以多載些人,但也不像今日世界之有大巴士、火車、飛機、大輪船可以載很多很多的人。如在印度,佛經上講的大白牛車應該算是大乘工具了。佛法說大小乘是比喻除了能載自己到彼岸外,又能載別人也同登彼岸的大車或船。原始佛教以自己的解脫,獲得阿羅漢後即以爲滿足者,即指爲小乘;後期佛教以自度又度他的菩薩行者就是大乘。像緬甸、泰國、寮國、高棉、斯裏蘭卡這些國家的佛教就是小乘;而中國、韓國、日本等地的佛教則是大乘。西藏是密乘,也屬大乘。爲了避免因大小之說而發生有歧視的誤會,應該說:原始佛教巴利語系統的是南傳佛教,而後期佛教梵文系統的則是北傳佛教。密乘亦有藏密、臺密、東密之分,前者是指西藏的密教,後二是我國天臺宗相傳的密法和日本的真言宗。

  南傅佛教,只承認曆史上的佛陀——釋迦牟尼佛。無他方佛,也無菩薩,我們到泰國去參拜佛寺,就只看到釋迦佛像,沒有東方藥師、西方彌陀、十方諸佛的像,也沒有觀音、地藏等諸菩薩像,這就說明他們只求個己的解睨至獲證阿羅漢的果位爲止。

  北傳佛教不但承認有曆史上的佛陀,更承認釋尊所說的世界無盡、佛土無盡、佛菩薩的數字也是無有窮盡。而且每一佛土除了佛,還有兩位輔助佛陀教化衆生的摩诃菩提薩堙——大菩薩,如娑婆世界的文殊和普賢菩薩,極樂世界的觀世昔、大勢至菩薩,藥師佛國的日、月光菩薩等。除此以外,還有無數的菩薩,凡是發大乘心量的皆是菩薩,不過菩薩有五十一級之多,要看您發心的程度如何,其中有聖果地位的菩薩如彌勒、地藏等;有凡夫因地的菩薩如您們各位和我。如果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就是菩薩,不必客氣,應直下承當,不過您尚是在迷的凡夫菩薩而已。

  所以,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就是發菩提心,要成佛道,必先發心,要發所謂“上求佛法下化衆生”的心,然後再去行菩薩道。經雲“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這就是大乘佛法的精神,譬如蠟燭,犧牲自己,照亮別人。又好像朝露,明知自己瞬即消滅,畢竟還是用它徽弱的力量去滋潤大地生物的成長。《華嚴經》也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這是強調以菩提心爲本的緣故,說明證小果聲聞者只斷分段生死,未出變易生死,而趣人天者更仍在輪回中。所以,強調不可忘失了菩提心。又有一偈說:“假使熟鐵輪,于汝頭上旋,終不爲此苦,退失菩提心。”更說明了菩提心的重要。

  今日流傳在我國的佛教,有顯密八大宗,其中除了密宗外,都屬顯教,當我們初入佛門接受叁皈依的時候,爲您證明的師父說了叁皈依後,一定會再要您發四弘誓願,這就是發菩提心,所謂“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顯示大乘佛法不可忘了發菩提心!

  西藏密乘在臺灣近年來也很盛行,因爲它也是大乘佛法,所以每一位喇嘛或轉世的仁波切在開始傳法灌頂的時候,也必先要大家發菩提心,再授法灌頂,否則法不相應。舉個例來說,西藏密法包含甚赓,您要求傳什麼法,他大多隨順衆生可以滿您的願。照一般人的心理,最喜歡求的法是財神法,因爲大多數人都想發財。但喇嘛在傳法灌頂之前,即要您先發菩提心,而且是爲衆生接受此法,因此求得財後必需用之于利益衆生,不可只固個己的享受,否則即使求到了財也無法保住,以與發心不相應故,這說明了西藏佛法也具有大乘的精神。

  我們中國佛教徒,口頭上所說的雖是入世的大乘,行動上表現的卻往往是出世的小乘,因此容易引起一般人的誤會。如果說佛教只是入世,而不是出世,那與一般宗教有何不同?如果說佛教只是出世,而不是入世,那與現實世間又有什麼關系

  所以,佛法的修學者,必須深刻的體認到,“即解脫以人世利生,依人間悲濟之行而向解脫。”這才是佛法的真精神,也是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如果偏于入世或偏于出世,都不能體會圓滿佛法。

  再說佛性平等也是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之一。佛性平等即是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換言之,其先天已具有菩提心故。釋迦世尊在菩提樹下成道時,脫口而說:“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諸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一切種智,悉皆現前。”

  《梵網經》也說:“一切求生,皆有佛性。”“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

  《法華經》有一位常不輕菩薩:“我不敢輕慢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普賢行願品>說得更明白:“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能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聳重承事如來;若合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此即“心、佛、衆生,叁無差別”。

  此“心”非肉團心,既非心髒亦非腦,心髒與腦細咆皆屬物質,只是工具之一部分而已。心無形相,不在內也不在外,但內外皆有,遍一切處。當我們想到在臺灣的家時,心已馳向臺灣,快速無比。真是不可以思惟想像、不可以言語議論、不可以文字討論的東西,不是我人凡夫的境界所能捉摸、所能了解的,除非您已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那麼“佛”呢,他是已經明了心爲何物的人。佛者覺也,澈悟了宇宙人生真相之人,有曆史上的佛——釋迦如來;有崇敬的理想佛——釋尊所介紹的十方諸佛;有理性的佛——心性覺體。佛分叁身:法身佛是本體,如空中月球;報身佛是形相,如月光明相·,應身佛是作用,如水中月影。應身佛又名化身佛,示現于六道。

  既明心、佛,再說“衆生”是未來諸佛,因爲佛性平等,一切衆生皆是未來諸佛,不過現時正在迷中,執著一切物質現象爲真,不知因緣所生法故。因迷失本性,認“識”爲“心”,不知識是惑業綜合所感的一個黑漆洞、糊塗蟲,必須破迷去執、轉識成智,才能返妄歸真、回歸自性。所以說,未來的佛與現在的佛,只差在迷悟之間而已。

  以上大體上說明了菩提心爲何物,那麼要如何去實踐所謂的大乘佛法——發菩提心呢

  首先要發四無量心,即菩提心,具體的說明:

  1.慈無量心。與樂爲慈,把給人快樂的心發展至無限量的大慈,所謂“無緣大慈”。緣作條件講,無分別,亦不求回報,而是無代價、不擇怨親的與人快樂,如太陽的光熱一樣,照拂大地一切生物是無條件的、不分別、不求回報、亦無代價的,唯有覺得這是自己應盡的義務。

  2.悲無量心。拔苦爲悲,爲人減輕痛苦乃至除盡痛苦的心,無限量的發展至大悲,所謂“同體大悲”。這是一種忘了物我的存在、視衆生爲一體的心量,我與衆生同一體,衆生的身心有了苦惱,如同自己的苦惱一樣,要設法去解決,幫助衆生解脫苦惱!當然更不應將苦惱加諸衆生,此所以大乘佛法有“不食衆生肉”一條戒律,這是中國大乘佛法的特色,最具體實踐佛的教化者。吃衆生肉等于吃自己的肉,蓋我與衆生同一體啊!

  3.喜無量心。將令衆生歡喜的心、隨喜的心,發展至無限量,當您見到衆生有憂悲苦惱時,設法使其歡喜;見到衆生行善業時,生隨喜心,鼓勵爲善,布施歡喜,這就是喜無量心。

  4.舍無量心。舍即舍怨親、舍憎愛,不起分別、不起愛儈的心發展至無限量!如在行布施時,不起執著布施相,內舍種種心,外舍種種境,這就是舍。其他如持戒相、忍辱相、精進相……亦複如是。

  凡是菩薩大乘行者,必先發以上四種無量心作爲根本,然後再行四攝六度,方爲真正實踐的大乘行者。姑將四攝六度簡介如下:

  四攝六度是攝化衆生、度化衆生的方法。

  四攝中首先講布施,施分財、法、無畏叁種,財又分內、外,如金銀財寶田地房屋等是身外之財,應盡量隨人的需求布施出去,廣結人緣,便是以財施作爲攝化的方法。身內之財是指我人身體上所有的器官,在從前要作內財布施,往往要犧牲自己的身命,而在今日卻輕而易舉,如捐血救人,自己捐出二百乃至五百cc的血,並不影響身體的健康,因爲血液新陳代謝,輸出後新血再生,于身體反而有益。又何樂而不爲呢!輸血救人就是最好的內財布施。其次,等到我們的生命告一段落時,幻軀內髒許多器官、眼角膜的移植,都是可以救人的。古人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如能捐施出去,也是內財布施中最好的攝化衆生的方法。“法施一也分世間法與出世法,一般世間的學問、技術、經驗、祖傳秘方之傳授,都是世法布施、受施的人感于您的恩惠,必思報答,您若不要他回報,而希望攝化入佛,自是輕而易舉的事了。出世法即指佛法,我們學了佛法,決不可自私吝于施人,必須回迹于大衆,當然這也是攝化入佛的必要條件。再說“無畏施”,是當有人遭遇迫害,求援于您的時候,您要隨分隨力,拔刀相助,予以援救,使他無所畏懼,得以解厄;如自己能力不足,無法拔刀相助時,也不可勉強,但應盡速協助報警呼救,由于您的迅速伸出援手而使比人解危,這也是攝化人的很好作法。

  四攝之二的“愛語”,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言語是重要的工具之一,對人說話,必須輕聲軟語,婉轉親切,切忌用粗暴語、妄語、花言巧語,這也是攝化人的重要條件。

  四攝之叁的“利行”,指我人的行爲,一舉一動都要利益于人,方能令人欽仰,易于攝化。

  最後第四攝“同事”比較難些,如果您想攝化一個很有才幹的人,而這個人卻“寡人有疾”,好賭又好酒色,您就得與他同事,也就是與他具有同一嗜好,但賭博要贏他,酒量要此他強,示好色而不沈溺,一切都比他高明,令其心服口服,不敢逞強,然後要攝化他便輕而易舉了。但這種同事攝必須具有各種能力的人方可使用,否則您若能力不足,度不了他,反被他度了,那就不可輕易嘗試了。

  以上是四種攝化衆生的方法。再說六度,也就是六波羅密。波羅密是梵語,譯爲到彼岸,實行這六種方法,可以渡衆生出生死海而登彼岸——不生不滅的涅槃之岸。

  第一,檀那波羅密,也就是布施,度怪吝,與前面四攝之一是一樣的,恕不重複贅述。

  第二,屍羅波羅密,也就是持戒,度毀犯,有些人怕受戒,說爲什麼要用戒律來束縛自己

  其實,“屍羅”譯成中文爲清涼,也正是說,持戒才能獲得清涼。

  第叁,羼提波羅密,就是忍辱,度嗔恚,人生的遭遇不一,遇逆境固要忍受,即在順境,若隨緣放湏而不忍——約東,更易于墮落。能忍的心與能忍之境,不爲昕轉、不爲所動,忍受恥辱,雖然不易,但若難忍能忍,便可登彼岸。

  且舉一則忍辱無嗔的問答作爲參考:寒山與拾得兩位菩薩化身的尊者,一日寒山問:“世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我應如何對治

  ”拾得答:“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作惡之人多會自作自受,業報難逃。如果我人因他橫逆而生嗔恨心,無明火起,則自己也起了惡心、惡念,做了惡人。

  第四,毗離耶波羅密,譯爲精進,可以度懈怠,人皆有惰性,修行更不易,往往進叁步又退二步,尤其娑婆世界璟境惡劣、惡知識多,俗說“信佛一月,佛在眼前;信佛一年,佛在天邊戶”就是形容人的惰性,易退不進,但修行要求成就,必需精進不懈,才能到達彼岸。

  第五,禅那波羅密,即禅定,度散亂。“禅定”兩字,不是單指參禅或坐禅言,念佛到一心不亂即是禅定,持咒至叁密相應也是禅定。換句通俗語說,能統二意志,把我們散亂複雜的念頭歸于一,那就是禅定。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能攝念于定,便可達彼岸。

  第六,般若波羅密,般若譯爲無上的智慧,度愚癡。有了智慧才有成佛的希望,所以必須求智慧,但也要先有大悲心,才能發菩提心,才能生智慧。而智慧有先天的,即與生俱來的智慧;也有後天的,如持戒得定,由定生意,有了智慧,便能到達涅槃的彼岸。

  以上是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和實踐之道,願與各位共勉共進!(摘自《慧炬》第317期)

《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和實踐之道(朱斐)》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