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大結集與佛教文化的發展
李海峰
在佛教的曆史上,曾有過四次大的典籍結集,這四次大結集對佛教的繁榮、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第一次結集——“王舍城結集”
佛陀生前所宣講的教義並無書面記載,亦無文字戒律,一切由佛陀親自統領,對僧衆提倡和爲本、事事從衆、從法的原則。佛陀去世後,有些僧侶不願接受戒律約束,對教義佛經亦有所曲解。爲此佛陀的入室弟子認爲有必要召集會議,統一教義與重申戒律。于是佛陀的大弟子迦葉于摩羯陀國都王舍城郊的七葉窟召集500長老進行了第一次結集,史稱“王舍城結集”。由佛陀弟子阿難和優波離分別背誦經、律,然後相互校正。因佛陀在世時僅口頭布道,諸弟子皆憑耳聞記憶、口口相傳,很難完全一致。會誦時,由具有權威的弟子分別背誦,共同鑒別甄定,以統一佛教典籍。這些弟子均爲曾親自聽到佛陀言教而得道的弟子,又稱爲“聲聞弟子”。
此次結集由于參加者的僧衆有500人,故又稱“五百結集”。參加者在佛教中已達羅漢之果位,故後世佛教所建的羅漢堂均爲500羅漢,其根據即來源于此。此次結集得到了摩羯陀國王的大力支持。經會誦得到公認的教理部分,爲今之《阿含經》的主要內容;其戒律部分後成書爲《八十誦律》,但已失傳。佛陀在世時,並未嚴格區分教理與戒律,此次結集,始加以區分。經此次結集典籍後,佛教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第二次結集——“上座部結集”
佛教經第一次結集後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各地僧徒日衆,但由于印度疆域遼闊,列國情況特殊,加以佛教本身並無最高領導機構,各地教徒對教義理解和戒規厘定方面多有不同,遂導致佛教的分裂。首先,東印度跋耆族的比丘提出稱爲“十事”有關戒律的新主張,認爲守戒可略爲放寬。這“十事”新規定是:1、角鹽淨:多余的鹽可存貯于角器中以備用;2、二指淨:下午太陽偏西二指長時仍允許進食;3、他聚落間淨:即在一處就食後,仍可到他處就食;4、住處淨:同一處之比丘可在不同地方舉行佛事;5、贊同淨:開會人數不足,決議亦有效;6、所習淨:允許按先例行事,不認爲是違律;7、攢搖淨:可飲未經攪拌去脂的牛乳;8、飲樓疑淨:可食未發酵或半發酵的椰子汁;9、無緣坐具淨:可坐在無拘大小而無貼邊的座具上;10、金銀淨:可接受並蓄存信徒施舍的金銀財物。此“十事”遭到長老比丘耶舍的反對,認爲主張可存蓄金銀的做法,嚴重違犯教規。于是,耶舍召集700僧衆在吠舍厘召開第二次結集,宣布“十事”爲“非法十事”,堅持傳統戒律,因參加者多系主事的上座,故這次結集又稱爲“上座結集”,從而産生了上座部派。堅持“十事”的僧侶不承認這一決議,于是又單獨召集萬人參加的會議,決定“十事”爲合法。因參加此會的人數衆多,故又稱爲“大衆部結集”,堅持“十事”的僧侶被稱爲大衆部(另外也有“大天五事”之說,即一位名叫大天的比丘提出五事新議而導致分裂)。第二次結集實爲分裂爲部派的結集。從積極的角度看,這次結集是佛教內部的百家爭鳴,從消極的角度看,則由于部派衆多、論辯繁瑣,有使佛教脫離群衆的危險。不過,這些部派佛教仍屬大同小異,他們都主張用戒律、禅定、智慧的“叁學”以達涅。
阿育王的第叁次結集第叁次結集是在孔雀帝國的阿育王時期。阿育王是印度佛教史上著名的護法王。阿育王最初並不信佛,在多年征戰,特別是征服印度南部的羯陵迦後,痛感戰爭殺戮之殘酷而皈依佛教,大力宣揚佛教,並在各地刻石銘文,至今尚遺存30 余處。阿育王爲了宣揚佛教,廣建寺塔,據說他曾建84000座塔寺,著名的雞園寺即建于此時。當時,雞園寺中住有比丘萬人,其中既有部派的分歧,也有許多外道信徒,因而在教義、戒律方面經常發生爭端。于是阿育王邀請1000名德高望衆的長老,在華氏城的阿育王寺舉行千人結集,稱爲第叁次結集。
重新合誦佛教經典,並編出一部《論事》。論事,即爭論的問題,把不同部派的論點加以整理,有正反兩面的觀點各500 條,共1000 條,但流傳至今者僅100 余條。
這次結集,主要成果是進一步推動了佛教經典的編定和佛教向國外的傳播。經這次結集,佛教叁藏:即經、律、論叁類經典基本齊備; 佛教之遠傳則表現在阿育王廣泛派出名僧高士奔赴遠方弘揚佛法上。據說,阿育王所派傳教者數目之多、範圍之廣都是空前的,除了在印度次大陸的邊遠地區,如喜馬拉雅山、南印和德幹高原外,阿育王的傳教專使還東赴緬甸,南下錫蘭,西達塞琉古和希臘諸國,北進克什米爾、犍陀羅以及中亞,這樣就使佛教不僅在印度內部廣爲傳布,且沖出國界弘揚天下,變成世界性的宗教。第叁次結集也成爲早期佛教發展達于鼎盛的標志。
迦膩色伽的第四次結集佛教的第四次大結集,是由貴霜帝國的國王迦膩色伽主持召開的。迦膩色伽是貴霜帝國最有作爲的一位國王,在他統治時期,貴霜國勢達到鼎盛,其帝國版圖西起伊朗東部,東到恒河中遊,北致錫爾河、蔥嶺,南達納巴達河,囊括中亞、阿富汗與印度核心之地。貴霜帝國成爲和我國東漢、安息、羅馬並駕齊驅的世界四大帝國之一。
迦膩色伽登上王位後不久即皈依佛教,終生爲宣揚佛法不遺余力。迦膩色伽采取了比較開明的宗教政策,他對印度和中亞各族的宗教也表示支持和寬容。同時他還在帝國範圍內廣建佛廟,以促進佛教在帝國的傳播。
他在首都富樓沙建的大佛塔,是印度最高的佛塔,也是古代世界最高的建築物之一。此塔基座5 層,高46 米,上有13 層木雕建築,高122 米,頂上立一鐵柱做傘蓋,連續承以13 至25 個金銅相輪,約高26 米,全塔總高194 米。
迦膩色伽在宣揚佛教方面的貢獻,則集中表現在他促成了佛教曆史上第四次結集之大業,這也是佛教史上最後的一次宗教大會。參加大會的約有500名高僧,來自印度各地,大會在世友主持下進行,而以波栗濕縛(脅尊者)任指導。會上原有各部派爭鳴鬥勝。迦膩色伽是大乘佛教的信奉者,但本著他的兼容政策,對佛教各派一視同仁,他遴選高僧,收集整理各派資料,對佛教的經、律、論叁藏做出了最完備的彙編與注釋,共得300000 頌,9600000 言。這次結集之後,佛教在貴霜帝國境內得到大的發揚。此後佛教由貴霜帝國經中亞東傳中國,再由中國傳至朝鮮日本,開始了佛教在東亞大放光芒的新時期。(作者單位爲西南師範大學)
(摘自《中國宗教》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