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簡介
全名《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或稱《入楞伽經》。爲印度佛教法相唯識系與如來藏系的重要經典,內容闡述“諸法皆幻”之旨趣。中文譯本共有四種,最早爲北涼·昙無谶所譯之《楞伽經》。然此本已佚。現存叁種,如下所列︰
(1)劉宋·元嘉二十年(443)求那跋陀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又稱《四卷楞伽經》、《宋譯楞伽經》。
(2)北魏·菩提流支譯《入楞伽經》十卷,又稱《十卷楞伽經》、《魏譯楞伽經》。
(3)唐·實叉難陀譯《大乘入楞伽經》七卷,又稱《七卷楞伽經》、《唐譯楞伽經》。
上述叁部漢譯本均收在《大正藏》第十六冊。此外,另有藏譯本二種。其一與梵文原典完全一致,另一爲求那跋陀羅漢譯本的重譯本。又,日本·南條文雄于1923年曾校刊梵文本行世,系尼泊爾所傳之梵本。在叁種漢譯本中,實叉難陀的譯本與梵本比較接近,而求那跋陀羅的譯本則最能表現此經的原始形態,流行亦最廣。
《楞伽經》對中國佛教影響頗大,據說菩提達磨嘗以四卷《楞伽經》授慧可,並雲︰“我觀漢地,唯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慧可對此經進行自由闡發。慧可門徒亦持此經,遊行村落,不入都邑,行頭陀行,主張“專唯念慧,不在話言”,實行以“忘言、忘念、無得正觀”爲宗旨的禅法,遂漸形成獨立的派別,而被稱爲楞伽師,並成爲以後禅宗的先驅者。
本經注疏甚多,重要者有唐·法藏《入楞伽經玄義》一卷、宋·善月《楞伽經通義》六卷、正受《楞伽經集注》四卷,明·德清《觀楞伽經記》八卷、如《楞伽經注解》八卷等。日本方面,則有光謙《楞伽經講翼》、養存《楞伽經論疏折衷》等。
附錄:太虛大師〈楞伽大旨〉(摘錄自《太虛大師全書》〈法界圓覺學〉)
今以因明論式,發明(楞伽)經義︰
諸法皆幻(宗)
以唯心現故,隨各類見不見故(因)
如人見恒河,鬼見猛火(喻)
所謂因明論者,略似西洋論理學,源唯佛說,文廣義散,備在衆經。後有陳那菩薩,及其門人商羯羅主,覃思精研,俱有製作,立破之則,乃確然立。論有叁支法,曰宗、因、喻。宗以建旨,故應在先。
《楞伽經》立“諸法皆幻”爲宗。然幻非不有,以有幻相故。雖有而非實,非實故不可執爲有,有幻故不可執爲空。非空、非有、非實,是爲幻義。諸法,爲一極普通名詞,凡所有一切均該括之。諸法皆幻,即一切皆幻。易言以明,即有漏無漏、有爲無爲之法皆幻。以是義故,立諸法皆幻爲宗。
既立宗已,須宙由。故嗣說“唯心現故,隨各類見不見故”爲因。雲何唯心現?謂一切有漏無漏、有爲無爲法,皆不離此主觀──心──而現。亦可說言︰離心即無能單獨存在之物,故雖有而非實。如夢時見山河大地等,覺後即失。唯心之義,亦複如是。複次,隨各類見不見者,就通俗知識言︰如同爲天空,天文家能了別其間種種動靜,余則茫然。又莊子所說以美味供鳥,鳥見且厭,義亦正同。以是可知種類不同,心量不同,而所見亦不同。更依佛法言︰叁界、五趣衆生,業力不同故果報不同,果報不同故六根不同,六根不同故識用不同,識用不同故所見不同,所見不同故諸法皆幻。唯心現故之義,安立無疑。
宗、因明已,且再釋喻。“如人見恒河,鬼見猛火”,此喻本經所舉。恒河,印度河名,人見如河,鬼見如猛火。以人、鬼心量各不同故。離心量則無河、無火,亦無他物。以故人、鬼所見均不能立。又如一石,若照以顯微鏡,則其質爲稀疏而非堅密;此亦隨心量見不見不同故。複次,心亦非固定之實體,乃流行活潑之幻化功能;以是故能緣心、所緣法皆幻。如是成立諸法皆幻義竟。
諸法實相非幻(宗)
離心意識故(因)
如聖智證第一義(喻)
有難者曰︰諸法實相非是幻,以離主觀體相──心意識──故。所謂主觀體相者,即是幻因。幻因既無,雲何是幻?如佛、菩薩、羅漢、辟支佛等所證,皆各有其清淨境界。離言說文字思量分別一切諸相,乃聖智所親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是境界,應非是幻,聖智證第一義非幻故,諸法實相亦非幻。
聖智證第一義亦是幻(宗)
聖證凡不證故(因)
如人見恒河鬼不見(喻)
此難不然。所以者何?以聖智所證第一義,須聖智始能證得。如佛、菩薩、羅漢、辟支佛皆有其聖智,而凡夫則不能證也。故仍隨聖凡類心量而見不見,以是聖智證第一義亦唯心現。唯心現故亦是幻;如人心量見爲恒河,而鬼心量不能見。諸法實相亦是幻(宗)
離叁界心意識之佛智所知故(因)
如聖智證第一義(喻)
雲何諸法實相亦是幻?以所謂離心意識者非斷滅故。若斷滅者,則無諸法實相。是知離心意識者,乃離叁界有漏心意識;擴大而言,即離九法界心意識。實相者,謂如實了知離心意識之真實境,亦即如是了知諸法實相。《法華經》雲︰“諸法實相,惟佛與佛乃能究盡。”又雲︰諸佛出世一大事因緣,唯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所謂入佛知見,即是了知諸法實相。諸法實相皆唯佛心所現,故應是幻。
複次,有我執法,即不能了知諸法實相皆幻。以執我故有煩惱障,執法故有所知障,二障既生,愚癡無知造諸有漏業,遂墮生死海。又羅漢、菩薩等亦有微細法執,如執涅槃、真如爲實。故知諸法實相,唯佛智能知,離九法界心意識;此亦隨佛與九界各類心量而見不見,故亦唯心現。唯心現故皆幻,聖智證既幻,無爲法亦幻。總言之,諸法皆幻,唯心所現,而心亦是幻!故《成唯識》曰︰“若執唯識真實有者,如執外境,亦是法執。”如是通達諸法實相皆幻義,由解而行,精進不懈,即得涅槃,證大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