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聽音樂觀世音(寒山寂果)

  聽音樂觀世音

  寒山寂果

  我沒出家前,很喜歡聽音樂。

  喜歡到什麼程度?

  不用什麼精通、癡迷等等的形容詞,只說兩個事,就能表明。

  第一件:我的筆記本電腦中,曾經有50多G容量的音樂文件。

  50多G是什麼概念,咱們算一算:如果一個MP3,大小是5M,那麼20100M是1G,也就是說我的電腦中可能有上萬首歌曲。

  而且我把這萬首歌曲分門別類,比對古典、現代、流行等等不同風格做出了豎的排列,又按照國外國內歐美日韓大陸港臺等等不同區域與歌手姓名又做出了橫的排列。

  那時,我在一個傳媒公司裏任職,公司裏有位負責影視後期製作的剪輯總監,“橫豎縱貫,繁而不亂,真是蔚爲大觀”,這是他看過我的音樂寶藏後做出的贊歎。

  他剪輯時需要什麼音樂,也總是來翻我的電腦。最後,他求我能不能把我的音樂都拷給他,爲什麼?因爲他說:想要什麼風格什麼感覺的“旋律動機”,往往百度不准或百度不到的,你這裏一定都有!

  第二件:

  我朋友有個小女兒,純粹的90後作女,我管她叫小太妹。

  她對身邊的所有大人一概藐視,認爲他們老土並神經,因爲他們對她的非主流也好後現代也罷的種種作爲都是不理解、不支持,並加以“法西斯般地控製、鉗製甚至是毀滅鞭笞”!

  但她對我卻不一樣,她竟然願意和我這個就連我的同齡老友都認爲過于成熟及超脫的人一起聽歌一起聊天,她只要見到我,就抓住我說她的心事和她最隱秘的行徑,甚至她最嶄新的戀情。

  爲什麼?

  是因爲一個人:周傑倫。

  怎麼是他?

  當然是因爲他的歌。一次,她和她爸嚴重地激辯他的歌,我在旁邊。他們具體爭吵的內容,任誰都會猜出。

  我聽了好久,實在不耐煩,只能拉架,我說:小太妹,你聽過《星晴》吧,你知道這首歌是什麼時候出來的嗎?太妹表示她不需要知道,她就是愛聽,才不管傑倫什麼時候做出的歌呢!

  我說:那是在近十年前,我在MTV音樂臺上偶然聽到了這首歌,MTV拍得很粗糙,但音樂卻很先進與清新,糅合了R&B、Hip-Hop與電子樂,與讓人驚奇的巴洛克式古典弦樂。雖然從他的歌喉和相貌上來說,他不太適合做一個歌手,但如果他創作有後勁的話,這種風格這種感覺繼續升華的話,他的歌會越來越好聽,他一定將大火。現在看來,按我曾經判斷的,一切果然!特別是他後來嘗試的“中國風”,詞與樂真是雙絕,值得一聽。

  她看著我,疑惑地問你真覺得好聽嗎?

  我隨口誦出:手牽手一步兩步叁步四步望著天,看星星一顆兩顆叁顆四顆連成線;我送你送到天涯之外,你無聲黑白。沈默年代,或許不該太遙遠的相愛;爲你彈奏肖邦的夜曲,紀念我死去的愛情,而我爲你隱姓埋名,在月光下彈琴……

  她“哇”的一聲,從“愣”中醒來,轉頭對她爸說:你看看人家!

  我看著她得到最有力的證明與支持後,得意洋洋如沐春風,我就故意問她:你聽了那麼多周傑倫,其中有句“秋刀魚的滋味,貓和你都想了解”,我一直不明白什麼是秋刀魚,你這個專家幫我解答一下!

  她不假思索地說道:秋天的刀魚呗,秋天的刀魚最肥,肉最嫩,所以戀人和小貓都想吃!

  “錯!大錯!特錯!你到底是不是周傑倫的FANS啊,連歌裏的這點常識都不懂。讓你爸給解釋一下!”

  她爸這回來神了,侃侃地說道:“秋刀魚是——”,然後更得意地感歎,“秋天的刀魚,哈哈,我女兒真有想象力,但細細想想這句歌詞,確實寫出了秋刀魚的滋味。”

  我在一邊忍住不笑,這家夥要不是上星期和我們幾個哥們去吃流轉壽司,他也一定認爲秋刀魚是秋天的刀魚。

  因此,這個小太妹,總是佩服我,也總是和我有話說,關鍵是因爲我懂她的音樂。

  以上兩個我出家前的事迹可以表明我是多麼喜歡聽音樂,多麼沈迷于靡靡之音中,又對自己的音樂品味與廣泛涉獵多麼地自許與自豪!

  有一次,朋友說他咖啡廳裏的音樂不好,想配合全天到晚的營業時間來整體策劃一下,並以他最好的紅酒對我進行了一番賄賂。那好吧,我開始一首首挑選分類。結合朋友的意見與咖啡廳的整體風格,按照一天的早晨上午中午下午黃昏入夜深夜這幾個時段,我選出了幾百首音樂的大合集,最後在咖啡廳裏試聽了,完全不同凡響,提升了整個咖啡廳的氛圍與格調。

  還有,一個女朋友新買了車,車上總要有音樂,她說想讓我幫挑幾首歌,刻成CD放在車上常聽。好,我答應了下來,精心挑選了十首歌。開著車,聽著這十首歌,她誇張地說:這車,有了這音樂,開車才真正有了點樂!

  有了這些經驗,我就開始自豪起來,認爲自己收集的音樂是世界上最好聽的音樂,更有了一個想法:這世界音樂太多,都聽不過來,那我何不做幾個音樂的集子,然後發給所有的朋友,讓他們也分享這世界上最動聽的音樂,把他們天天被噪音折磨的耳朵都叫醒?!

  所以,我自己挑選編輯了《世界上最好聽的音樂》第一輯,裏面有十首歌,是我認爲的世界上最最動聽的音樂。我精心編排了順序,每一段歌聲前還附上心情文字,最後精心轉錄出最佳音質,發給了朋友們。

  有第一輯,就有第二輯,到了第叁輯,我的不少朋友都非常高興,說我的編輯簡直可以出版唱片並拿獎了,我聽了這話,不禁飄然如仙。

  一天,和幾個朋友喝紅酒吃西餐,海闊天空藝術人生地聊著天,話題當然落不下音樂。

  我標榜說自己聽的都是世界上最動聽的歌曲,並且舉出以上論證,信心滿滿,仿佛掌握了真谛,這時一個朋友在旁邊很平靜地說:“你認爲最動聽的音樂,很相對的,那只在你的世界!”

  他繼續說,有些音樂,都通俗得不能再俗,不是大公司的精良製作,也不是名歌手演唱,更不是時尚先進,但對于他卻好聽,能如蜜溶水般進入身心,也仿佛其中的或歡喜或悲傷或其他的情緒,能幻化成色印入腦海,爲什麼?一首音樂,也許你聽是噪音,但他聽就是天籁。他認爲,每個人各自都有最好聽的音樂,沒有統一標准,更沒有統一標本。

  我想反駁,好像有無數理由,但突然也無語。想想確實,我身邊的朋友雖都有概念相同的眼耳鼻舌身,卻各有迥異的意趣與喜好。

  這世界上有無數樂音,我們有聽或不聽的權利,在我們的MP3或CD機或電腦中,每首歌曲的音量都能隨著我們的心情調大調小,每段旋律都可以調短調長,愛聽的我們可以REPLAY,不愛聽的我們可以DELETE——甚至可以說音樂有時已不重要,往往我們心情愉悅時,放上一首悲傷的音樂,都仿佛是爲我們歡唱;在憂傷之際,最幸福的旋律,聽起來仿佛也有悲哀的意韻。

  其實,音樂是我們整個人生情緒的表達與縮影,只要我們自然吸納,音樂就能以它廣大與細密的語言反映我們。只有七個音符的參差演化,卻能變奏出普適衆生的背景,讓我們能在其中以各種風格深思,反觀自己的內心。

  我出家後,也在尋找一種聲音。

  那不是口念的佛號,也不是持誦的咒語,不是早晚課的合聲,更不是如唱戲文般的經忏。

  爲了尋找,我總是安靜地坐著,背脊挺直,一動不動地去體會靜默;有時,我也讓自己的心思漫遊,盡量不去妄想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是擴大、拓寬、深入地去探索、挖掘、疑惑。

  就仿佛空谷的回聲,我知道我人生的現況,就是自己內心的投射,我們怎樣,環境就怎樣。我也明白我們大部分人都處在混亂之中,更戲劇化、更誇張一些地說,我們其實總是處于貪得無厭、嫉妒嗔恨、苛責于人、求之不得的心態中,總是向外馳求,一刻不停,這就是你我的現況。

  有些人永遠不肯花一點時間來想想這一切,其實你甚至可以不信佛,只要每天花點時間,在聽音樂或者看一幅畫讀一段文字時,認真地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就可能給自己帶來改變,激發自己的心,放射本自的光芒。

  佛陀釋迦牟尼在《雜阿含經》中說:“無始生死,無明所系、愛所系,衆生長夜生死,往來流馳,不知本際。”

  爲什麼會這樣?因爲我們“于可愛、樂念、可意,長養于欲色”,我們貪戀可愛可意可樂的一切,這一切的本質其實是苦,而我們卻以苦爲樂,因此我們在這個本是煩惱與無常的世間,浮沈不盡,輾轉流連。

  如何才能解脫?釋迦佛繼續說:“唯苦滅、苦息、清涼、沒!”

  那解脫的方法是什麼呢?“眼見色,不取色相,不取隨形好”,並且佛還強調“任其眼根之所趣向,常住律儀”。接著深入挑明原理:“世間貪、愛、惡不善法,不漏其心,能生律儀。善護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亦複如是!”

  聽佛說話,讓我們明白:我們總想到眼耳鼻舌身意中,哪一根能給我們帶來欲樂,卻從沒想過在眼耳鼻舌身意裏,我們要從哪一根才能進入智慧?!

  從前,我們過分重視意識的思考和眼耳鼻舌身的享受,往往忽視聽聞世界與自心的聲音、嗅嘗外界與本我的香氣、感觸外界與本真的感覺等等,其實每一個“根”都同樣能使我們進入智慧。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如來,每個人都是那麼不同,也都相同,因爲人人本有如來的智慧與功德,但每個人所發揮所顯現的卻永不相同,也因此,這人生才寶貴,這世界才莊嚴!

  我們中國人最信奉的觀世音菩薩,他正是由于觀的是“音”,而由耳根進入“般若”,他的“耳根圓通法門”深深地觸動了從古到今的每個學佛行者,包括我。

  觀音菩薩在《楞嚴經》裏說:

  “我從聞思修,入叁摩地。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覺妙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與諸衆生同一悲仰。”

  觀世音菩薩聞聲,並思惟,進而修證,契入圓明,最終超越世間與出世間,與諸佛合奏,同衆生共鳴——觀世音的這首歌,才是無上的樂音,也是最動聽的樂音!

  現在,我電腦中50多G的音樂,已經被替換成了更多G的佛學典籍與影音,一是因爲出家人不能“歌舞視聽”。但我知道,就在這世間,其實仍有很多音樂,甚至流行音樂中,有很多讓人靈犀閃現的旋律與詞句。有時傾聽這種音樂,毫無靡靡之感,而是覺出心裏的感動和清涼。其中更有些歌曲,帶給人的不只是心靈的洗滌,有時真能令我們體會到超脫與空明,了知衆生的悲仰,暗合覺悟的見解。當我們在最普通最庸常的音樂中,聽見了那種心的樂音,確實會使我們流下眼淚,那眼淚的味道不是鹹苦,而是經曆過的感恩與悲欣。

  《法華經.普門品》中告訴我們:觀世音的“觀”是“真觀清淨觀,廣大智能觀,悲觀及慈觀”,因此我們需要“常願常瞻仰”,因爲“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實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只要我們心中有“觀音”,並學觀音菩薩一樣去用耳根圓通一切音,這世間不管什麼“音”,都將幻化成“梵音海潮音”。

  “南無觀世音菩薩”,讓你我一起觀世音吧!

  禅刊 2010年度第一期

  

《聽音樂觀世音(寒山寂果)》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學佛難嗎(劉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