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與象的前世今生(姚展雄)

  佛與象的前世今生

  姚展雄

  讀佛經時,我讀到了諸多意象,比如蓮花、靜水,比如燈盞、皓月,再比如九色鹿、金翅鳥。它們或純潔,或明亮,或靈異,或安詳,映照出大千世界,象征著智慧與圖騰,給人無邊的遐想與沈思。

  而我最喜歡的莫過于白象,那太平盛世的産物,它安詳端莊,柔順性靈,魁梧力大,被古人尊爲瑞獸。

  在佛教裏,象永遠是道德高尚、智慧賢明的佛陀、菩薩們的隨身伴侶;在人們的審美思想裏,象永遠是仁者、賢明的標志。泰國首都名曰萬象,而佛教爲他們的國教,大象則是他們的圖騰。由此可見,象在佛教中有著無比神聖的地位。

  相傳釋迦牟尼佛的誕生就與象有著深厚的淵源。有一天,釋迦牟尼佛的母親摩耶夫人來到後花園菩提樹下的涼亭內乘涼,躺在床上不知不覺睡著了,進入甜蜜的夢鄉。她夢見一頭白象伴隨一道白光從空中降下投入她的右肋,從而有了身孕,後來釋迦牟尼佛便誕生了。

  佛典中還有關于“龍象”之說,龍象在佛典中並非二物,除指明是四蹄大象外,龍象並稱實乃一物而已,因爲“那伽”一語可譯作龍,亦可譯作象。在羅漢弟子中,凡修行勇猛、力大無比者,皆可稱作龍象。如舊譯《華嚴卷》(七)中說:“威儀巧妙最無比,是名龍象自在力。”《大智度論卷》(叁)則說:“那伽,或名龍,或名象,是五千阿羅漢,諸阿羅漢中最大力,以是故言如龍如象。水行中龍力大,陸行中象力大。”

  還有普賢菩薩的坐騎是六牙白象,據《華嚴經·清涼疏》雲:“普賢之學得于行,行之謹審靜重莫若象,故好象。”意思是說,白象是普賢願行廣大、功德圓滿的象征,所以普賢的坐騎是六牙白象。人們常見的普賢菩薩像大多頭戴寶冠,身穿菩薩裝,雙手合十,身下蓮花,端坐于六牙白象上。六牙白象據說原爲菩薩所化,表示威靈,《普曜經》雲:“菩薩便從兜率天上垂降威靈,化作白象,口有六牙。”六牙也是佛法中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的象征。而今,在四川峨嵋山的金頂,有一尊需仰視才見的普賢菩薩銅像,它高達48米,占地1256平方米,聖像通體爲銅製,總體重量達600噸,是佛教造像藝術中無與倫比的珍品。塑像中的普賢菩薩,頭戴五佛金冠,有十張臉,面朝四面八方,手持如意,結跏趺坐于象背的蓮臺上,神情歡喜自在。他是在白象的護法下,成就了普渡衆生的宏願與功德圓滿的偉業,而白象的來曆也有一個感動人心的故事。

  故事是說,一群被國王驅逐的囚犯來到了沙漠深處,饑渴交迫,瀕臨死亡。白象聽到沙漠中有人痛苦的呻吟聲,前來觀看後,頓生慈悲心。于是,它來到衆人面前說,前面的山腳下有一個蓮花池,山口下面還有一只剛剛摔死的大象,你們可以吃了象肉,並用它的腸子裝水,這樣就可以走出沙漠了。囚徒們按白象所指示的方向走去。白象爲了救他們,趕到衆人的前面,自己從山頂上跳下來,摔死在山腳下。衆人來到摔死的象前,發現就是剛才指點他們來到這裏的那只白象,悲痛萬分。但爲了尊重白象的遺願,他們還是吃了象肉,並用它的腸子盛水,最終走出了沙漠。

  象與佛之間有著前世今生的因緣,當我們看到象時,便自然想到了佛。象身上的背負,便如佛身上的背負,承載著世間所有生靈的苦難,以其無邊的佛法,度化著千萬億劫裏千萬億的生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