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步拾零
惟虔
你希望生活得幸福嗎
對這個問題大概沒人做否定的回答。然而,要問什麼是幸福,人們就會說,那要看你對幸福怎麼理解了。
是的,什麼《讀者文摘》呀、《八小時之外》啊,不是討論得很熱烈嗎
科學家廢寢忘食、反複研究的某個定理終于得到證實,老教師嘔心瀝血,親手培育的花朵終于長大成人,落落出衆,音樂家久久構思,靈感湧來,一首名曲擲筆而就的時候,他們都會感到幸福。人們說,這種幸福觀是高雅的。
做小買賣的,趕上生意興隆,一天下來,點著小箱子裏大把大把的鈔票;種莊稼的,選配良種,科學施肥,又遇上風調雨順,到了秋天糧食成山,囤滿缸流,他們同樣感到幸福。人們說這是平凡的。
強盜和偷兒,當他們把觊觎已久的東西終于掠奪到手的時候,他們也認爲是一種幸福。說來難聽,但不能不承認是事實。不是還有“任在花下死,做鬼也風流”之說嗎
人們說這是罪惡的。
看來,對什麼是幸福,十個人會有八種不同的理解,甚至往往有天壤之別。
但是,不論什麼答案,有一個內涵卻是相同的、公認的,那就是:誰都希望愉快,而不願煩惱。因爲幸福,質言之,是一種心靈上的快感。
如果能徹底解脫煩惱,不就可以得到永恒的幸福嗎
那麼佛教就是要幫助你找到這個解脫煩惱的途徑。
有人說:“你們那純粹是消極的精神鴉片,人在爲追求幸福而進行的奮鬥中能不遇到種種困難嗎
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能沒煩惱嗎
”
其實,如果仔細想一想就會發現:克服困難和煩惱沒有必然的聯系。
一個锲而不舍的運動員,在苦練某項過硬本領而周身酸痛、大汗淋漓的時候,一位詩人在爲“吟安一個字,撚斷數根須”而絞盡腦汁的時候,他們會煩惱嗎
不是可以積極、樂觀地對待困難嗎
你自己有意設置的自不待說,即使是客觀強加給你的困難,既然來了,與其愁眉苦臉,何不坦然自若呢
關鍵在你的心。
如果真的想找永恒的幸福,還是潛下心來先研究一下佛教,親身體會一下吧。有緣的不妨試試。
我開始接觸佛教的時候,總感到它有點神秘兮兮的,後來才逐漸認識到佛學就是人學。以定慧而言,高僧入定可以連續端坐數天乃至數十天,那當然要有很高定力:行者開悟,徹見本地風光,確是獲得了超常的智慧,但生活中何嘗沒有定慧
在單位裏,人們都說我爲人坦誠、作風廉潔,我也常常以此自居。但學佛後我才發現我的內心深處有那麼多虛僞、自私的渣滓:到年終評好作品的時候,表面上鎮定自若淡然處之,內心卻總是想從側面聽到自己作品得獎的消息;到下邊工作很難避開請客吃飯,爲了廉 潔,總喜歡從側面表現自己不願同流合汙;人家誇我氣功練得身體好,上下樓不由得馬上快走幾步……。
總之,潛意識裏處處喜歡表現個人。而過去我從來沒有感到這個問題。只有心態逐漸安祥,才能發現潛意識裏的動作。這不就是生活中的定和慧嗎
當然,這僅僅是開始,層次還很低。但除了極少數根器極好的以外,大悟不也是由無數小悟漸漸積累起來的嗎
耕耘不已,終有收獲,直至一無所獲。
生活中的雜質,也往往反映到一個人的藝術作品裏。我是搞語言創作的,就深有這樣的體會。盡管技巧非常純熟,但只要有想“力爭做得好些”這個觀念,哪怕是下意識的,那麼,聽衆或許感到很熱鬧,卻至多象糖精的味道,甜而不正;只有完全忘我,一心沈浸在內容、感情和藝術中,才會更好地感染聽衆,使他們象吃了橄榄一樣的越嚼越甜,余味無窮。這便是藝術中的禅。
禅刊 1992年度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