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杜甫與禅(李豫川)

  杜甫與禅

  李豫川

  杜甫幼年喪母,他的父親,兖州(今山東滋陽)司馬杜閑將童年的杜甫送到洛陽的姑媽(即杜閑的姐姐)家寄養。杜甫在姑媽家一直住到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元年(742)姑媽去世,此時他已屆而立之年。這位姑媽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具有相當高的文化素養,長齋茹素,精通佛經,其父杜審言(即杜甫祖父,約645-708年)是初唐有名的詩人,官至膳部員外郎。杜甫在叁十一歲時寫的《唐故萬年縣君京兆杜氏墓志》說她:“爰自十載已還,默契一乘之理;①絕葷血于禅味,混出處于度門。喻筏之文字不遺,②開卷而音義皆達。”杜甫對這位于她有救命之恩的姑媽十分敬重。杜甫自幼體弱多病,四歲時,與姑媽親子同時罹疾,姑媽求醫于女巫(中國醫學本源于巫,故“翳”字從巫)女巫暗示:“處楹之東南隅者吉”。富于自我犧牲精神的姑媽,“遂易(親)子之地(楹之東南隅)以安(杜甫)。”在她的精心護理下,杜甫痊愈了,而她的親子卻夭折了。杜甫長大後得知此事,感動得涕淚交流。姑媽臨終時,遺言:“可以褐衣斂君,起塔而葬。”杜甫在《唐故萬年縣君京兆杜氏墓志》中,把姑媽比作《列女傳》裏魯義姑式的人物,③評價極高,並說自己要“製服于斯,紀德于斯,刻石于斯。”以致當時一般人還誤以爲杜甫是她的親子呢。

  既然姑媽給杜甫留下了極爲深刻的印象,那麼她的信佛,必然會使杜甫對佛教産生濃厚的興趣。加之姑媽的丈夫是濟王府錄事參軍,這樣的家庭算得上是一個官宦之家,經濟比一般百姓寬裕,家藏佛教典籍也比一般信士多些。杜甫在二十歲以前,“讀書破萬卷”、“群書萬卷常暗誦”,這“萬卷”中,自然包括家中隨處可見的佛教典籍。再者,杜甫在姑媽家居住的二十余年,正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開元盛世”,佛教(尤其是禅宗)空前繁榮,洛陽有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和白馬寺,如此濃厚的佛教氛圍,對杜甫産生了一定的影響。但縱觀杜甫的一生,積極入世的儒家思想畢竟占據了主導地位,這導致他成爲我國曆史上政治性最強的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杜甫流傳至今的一千四百多首詩中,與佛教有關的約占五十首左右,如杜甫早年所寫的《夜聽許十一誦詩,愛而有作》雲:

  “許生五臺賓,業白出石壁。

  余亦師粲可,身猶縛禅寂。

  何階子方便,謬引爲匹敵。

  離索晚相逢,包蒙欣有擊。”

  敘述許生從淨土宗聖地五臺山石壁玄中寺來,自己本來修慧可(487-593)、僧璨(

  -606)一系的楞伽禅法,受到許生的啓發而轉向蓮宗。

  又如《別贊上人》:

  “我生苦飄蕩,何時有終報

  

  贊公釋門老,放逐來上國。

  還爲塵世嬰,頗帶憔悴色。

  ……

  相看俱衰年,出處各努力。”

  詩中的“贊上人”、“贊公”是一位和尚,與杜甫關系很好。安史之亂時(756-757),杜甫成了叛軍的俘虜。至德二年(757)4月,贊公冒險爲杜甫化裝,逃出長安,到渭南去投奔肅宗李亨。丞相房琯(697-763)當政時,他們都親近這位好談佛道的重臣。乾元元年(758),61歲的房琯被免相,貶爲都汾州(今陝西彬縣)刺史。杜甫和贊公很同情他,作爲左拾遺的杜甫曾上疏營救,結果被認爲是房氏同黨,貶爲華州(今陝西渭南)司功參軍,贊公則去了秦州(今甘肅天水)。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棄官攜家到了秦州,在此住了叁月余,生活上得到了贊公的很多關照,使患難中的杜甫銘感五內。分別時,他作了這首詩。

  再如《望兜率寺》:

  “樹密當山徑,江深隔寺門。

  霏霏雲氣動,閃閃浪花翻。

  不複知天大,空余見佛尊。

  時應清盥罷,隨喜給孤園。”

  翠雲深處的山徑,大江對面的寺門,把詩人的思想引入了幽靜的古刹。飄飄的白雲,閃閃的浪花,使詩人的思想脫離了人生的苦海。不複知天之大,而只見佛之尊。這是進入禅林妙境後,思想上擺脫了塵世煩惱後得到的一種滿足。幾乎寫于同時的《陪李梓州等四使君登惠義寺》,杜甫先是勸說四個地方官“誰能解金印

  潇灑共安禅。”繼而又自傷入道已晚:“遲暮身何得

  登臨意惘然。”王右仲在《杜臆》中評此說:“公以作客之窮,真有學佛之想,故後詩屢及之。”

  《山寺》雲:

  “前佛不複辨,百身一莓苔。

  雖有古殿存,世尊亦塵埃。

  如聞龍象泣,足令信者哀。”

  描寫了山寺的荒涼凋敝,接著敘述了同遊的梓州(今四川叁臺)刺史章彜對這座古刹慷慨的施舍:“窮子失淨處,高人憂禍胎。”④結尾寫道:“思量入道苦,自哂同嬰孩。”

  《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長律雲:

  “囊虛把钗钏,米盡拆花钿。”

  錢囊裏空無一文,米袋裏空無一粒,只得典當妻子的钗钏、花钿。

  “缺籬將棘拒,倒石賴藤纏。”

  荒涼潦倒的村居生活,使早衰多病,心境悲涼的杜甫決計出峽求禅,追求人生直理。他回憶青年時期傾心禅宗:

  “身許雙峰寺,門求七祖禅。

  落帆追宿昔,衣褐向真诠。”

  (“雙峰寺”指湖北黃梅東西山寺,“七祖禅”指以“東山法門”標榜的神秀一系的禅法)

  “本自依迦葉,何曾藉wuquan

  

  爐峰生轉眄,橘井尚高褰。

  東走窮歸鶴,南征盡zuniao。

  晚聞多妙教,卒踐塞前愆。

  顧恺丹青列,頭陀琬琰镌。

  衆香深黯黯,幾地肅芊芊。

  勇猛爲心極,清贏任體孱。

  金篦空刮目,鏡象未離诠。”

  這節詩,詳述了“門求七祖禅”的詠懷之意,俞犀月在《杜詩鏡铨·卷十六》,中說:“世亂而不得中興之佐,故望于鄭(審)、李(之芳)之心甚切,垂老而將爲出世之人,故皈曹溪之念特深。”誠哉斯言!當時杜甫已面臨垂暮飄零之窘境,可說是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在思想的極度苦悶之中,他對佛學産生了前所未有的濃厚興趣,把佛教教義當作支持自己的精神力量。“勇猛”一詞,出自《楞嚴經》:“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杜甫借用此,顯然是表示自己決心克服體弱多病的困難,追求人生真理。“心極”即是精神抖擻的意思。至于“金篦空刮目”,出自《大般涅槃經》:“盲人爲治目故選造詣良醫,是時良醫即以金篦抉其眼膜。”(金篦是治眼病用的似箭镞的手術刀)。

   杜甫在精熟《文選》的同時,博覽群書,閱讀了《楞嚴經》、《妙法蓮華經》、《金剛經》、《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大般涅槃經》、《維摩诘所說經》、《圓覺經》、《賢愚經》、《大唐西域記》等佛教典籍。汲取了佛學中的精華,采摘了佛典中五色斑斓的果實,融彙貫通,化而入詩。使自己的創作題材更加擴大,想象更爲奇特,詞彙更爲豐富,創造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奇葩,成爲站在時代巅峰上的詩歌巨匠。無怪乎清代楊倫在《杜詩鏡铨·卷九》中說:“釋典道藏,觸處有故實供其驅使,故能盡態極妍,所謂讀破萬卷,下筆有神,良非虛語。”

  如《谒文公上方》一詩,通篇用佛典禅語:

  “甫也南北人,蕪蔓少耘鋤。

  久遭詩酒汙,何事忝簪裾。

  王侯與蝼蟻,同盡隨丘墟。

  願聞第一義,回向心地初。”

  詩聖悟禅的結果,是把詩、酒、王侯、蝼蟻都看破了。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評此說:“詩有似偈處,爲坡公(蘇東坡)佛門文字之祖。”浦氏認爲,這一類猶如禅門機鋒的偈子似的詩,開了宋代禅理詩的先河。詩中有禅,作詩如作偈。至于《谒文公上方》中的“大珠脫玷翳,白月當空虛。”用的是佛經中“摩尼珠”的典故(詳下):“長者自布金”用的是佛經中“布金林”的典故(詳下)。蔣弱六評該詩說:“非讀破五千四十八卷,不能說出。”(見《杜詩鏡铨·卷九》)

   肅甯上元元年(760)秋天,杜甫在成都草堂作了《賜蜀僧闾丘師兄》“……我住錦官城,兄居祗樹園。

  ……

  夜闌接軟語,落月如金盆。

  漠漠世界黑,驅驅爭奪繁。

  惟有摩尼珠,可照濁水源。”

  這裏的“錦官城”,是筆者故鄉成都的古稱。“祗樹園”在此指寺院。《大唐西域記》雲:昔善施長者(須達)仁而聰明。積而能散,拯乏濟貧,哀孤恤老,時美其德,號“給孤獨”焉。(須達)願建精舍,請佛降臨;惟(舍衛國)太子逝多(又譯“祗陀”)園地爽垲(音kai,地勢高而幹燥),(須達)具以情告(逝多),太子戲言金布園林乃賣。須達即出藏金,隨言布地,建産精舍,爲佛說法之處。這片園地,稱爲“給孤獨園”、“給孤園”或“祗樹園”,前述之“布金林”典亦出于此。“軟語”指交談,系借用《維摩诘所說經》句:“所言誠谛,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爭訟。”詩末四名是說;這個世界太黑暗了,爭奪殘殺太頻繁了,只有借助無邊的佛法,才能普渡衆生、淨化濁世。《大般涅 盤經》雲:“摩尼珠投之濁水,水即爲清。”仇光熬引《圓覺經》句:“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于五色,隨方可見。”並說:“結出贈闾丘意,言其空明之體,可滌塵凡也。”(見《杜詩詳注·卷九》)

  佛教的影響,使杜詩原有的沈郁頓挫的風格起了明顯的變化。他的一小部分山水田園詩,接近五維風格。如《谒真谛寺禅師》:

  “蘭若山高處,煙霧嶂幾重

  

  凍泉依細石,晴雪落長松。

  ……”

  黃白山評比說:“叁、四句景中見時,與王右丞(王維)“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過香積寺》)同一句法。然彼工在“咽”字、“冷”字,此工在“凍”字、“晴”字。”(見《杜詩鏡铨·卷十七》) 另一首《大覺高僧蘭若》,楊倫也認爲“風調頗似摩诘(王維)”。

  杜甫在四川(主要是成都)生活安定的八年(759年底——768年)中,所寫的許多五言山水田園詩,都具有上述恬靜淡泊,與世無爭的風格,與他759年秋冬由秦州到成都旅途中所作的二十四著五言紀行詩迥然不同。如上元二年(761)暮春他在成都草堂所作的《江亭》:

  “坦腹江亭暖,長吟野望時,

  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

  寂寂春將晚,欣欣物自私。

  故林歸未得,排悶強裁詩。”

  詩中的“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與王維《終南別業》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此是王維最得禅趣的名句)如出一轍。至于北宋王安石(1021—1086)的名句“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則顯然是受了杜、王二公的影響。

  又如,杜甫在qi縣(今四川叁臺縣境內)牛頭山上和山下各作了一首五律,流露出較濃的禅意。其一是《上牛頭寺》:

  “青山意盡,滾滾上牛頭。

  無得能拘礙,真成浪出遊。

  花濃春寺靜,竹細野池幽。

  何處啼莺切,移時獨未休。”

  其二是《望牛頭寺》:

  “牛頭見鶴林,梯迳繞幽深。

  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陰。

  傳燈無白日,布地有黃金。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

  二詩均景中寓禅,《望牛頭寺》後四句索性真接引用佛典。《金剛經·莊嚴淨土分第十》雲:“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壇經》亦雲“我此法門,以無住爲本。……無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 ,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爲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 ,念念相續不斷,名爲系縛;于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爲本。”杜甫表示要斷除迷念,忘卻世間的善惡好醜,從政治漩渦的言語觸刺欺爭中解脫出來,他認爲不論世事如何變化,只要自己無所系縛,就可以安時處順,大徹大悟。

  再如,代宗李豫大曆二年(767)仲夏,杜甫在夔州(今四川奉節)xiang西草堂(夔州人稱山澗流入江者爲“xiang”)居住時,所作的五律《園》與五維筆下的辋川別墅有異曲同工之妙。雲:

  “仲夏流多水,清晨向小園。

  碧溪搖艇闊,米果爛枝繁。

  始爲江山靜,終防市井喧。

  畦蔬繞茅屋,自足媚盤餮。

  原來,杜甫在xiang西的居處靠近市場,他嫌其喧鬧,于是靠著夔州都督柏茂琳的幫助,在別處買了柑園四十畝以資偃息。這片小園與西居處隔溪相望 ,園旁築有茅舍。此詩描繪作者清晨泛舟行視果園。這裏,憂國憂民的少陵野老俨然成了喜靜好孤的摩诘居土。

  上面敘述了杜甫的這位“詩聖”與佛教(尤其是禅宗)的較深因緣。但是,研究佛教,對佛教感興趣與發心皈依佛教並不是一回事,檢索史籍,亦不見杜甫正式受叁皈五戒的只字片語。他一生嗜酒食肉的行爲,均屬破戒,不符合作爲一個居士應遵守的准則,而杜甫也確有自知之明,他所處的時代,佛教盛行,稱居士成風,而他卻從未自稱過居士,這也可以從側面說明也不是一個正式的佛教徒。

  注釋:

  ①“一乘”爲佛教術語,成佛唯一之教。“乘”指車乘,以譬佛之教法,佛法能載人至于涅槃岸,故謂之”“乘”,《妙法蓮華經》專說此“一乘”之理。

  ②喻筏,即“筏喻”,佛經中取譬之詞。佛之教法如筏,渡河既了,則筏當舍。達涅槃彼岸,則正法當舍;因之一切所說之法,名爲筏喻之法,示不可執著于法也。見線裝本《佛學大辭典》。

  ③西漢劉向(前79—前8年)所撰《列女傳》雲:齊攻魯,至郊,遙見一婦人攜一兒,抱一子,及軍至,乃棄抱者而抱攜者,將欲射之,遂止而問曰:“所抱者誰之子

  ”對曰:“兄之子。”“所棄者誰之子

  ”曰:“已子也。”軍曰:何棄所生而抱兄子

  ”對曰:“子之于母,私愛也;侄之于姑,公義也;背公向私,妾不爲也”。齊軍曰:“魯郊有婦人,猶持節行,況朝廷乎

  ”遂回軍不伐。魯君聞這,賜一束帛,號曰:“義姑”。

  ④《妙法蓮華經》雲:譬如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浙,長大複加因窮。父求不得,窮子yong賃,遇到父舍,受雇除糞,汙穢不淨。其父宣言,爾是我子,今我財物,皆是子有。窮子聞言,即大歡喜。

  

《杜甫與禅(李豫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