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 名寺 名茶 名詩
錢時霖
我國境內多名山,名山中又多名寺。古代的僧人喜歡在寺院周圍種一點茶樹,生産一點茶葉,一是爲了自己飲用,使得打坐參禅時可以提神破睡;二是爲了敬客。名山中的茶葉,則由于生長在優異的小氣候環境中,自然品質也就特別優異,這樣便成爲名茶。這些名茶一旦爲詩人所品嘗後,就會留下一首名詩,于是出現了名山——名寺——名茶——名詩的奇觀,現就從幾種名茶說起。
一、仙人掌茶
仙人掌茶,産于湖北當陽縣的玉泉山。山上有著名的玉泉寺。山勢雄偉,茂林蒼翠,澗流潺潺,雨量充沛,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爲種茶佳境,寺屢遭兵火,瀕于毀廢。仙人掌茶也瀕于絕滅。新中國成立後,六十年代建立了國營茶廠,積極恢複仙人掌名茶,精心製造。成品茶葉片外形如掌,色澤銀光隱翠,香氣清鮮淡雅,湯色微綠明淨,飲後齒頰留香,回味無窮,如果配以寺前的珍珠泉水,其味尤妙。
在唐代,玉泉寺的中孚禅師(李英),系我國大詩人李白宗侄,深通佛理,善于詞翰,尤喜品茶。每年清明前後,吩咐小沙彌于寺左的乳窟外采摘鮮葉,製成仙人掌茶,以供奉過往香客。中孚禅師後雲遊至金陵(南京)棲霞寺,拜會族叔李白,以詩稿求教,並贈玉泉仙人掌茶。李白作了答詩,詩載《玉泉寺志·詞翰篇》。
《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並序》
余聞荊州玉泉寺,近清溪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鴉。按仙經,蝙蝠一名仙鼠,千歲之後,體白如雪,棲則倒懸,蓋飲乳水而長生也。其水邊,處處有茗草羅生,枝葉如碧玉。唯玉泉真公常采而飲之,年八十余歲,顔色如桃李。而此茗清香滑熟異于他者,所以能還童振枯扶人壽也。余遊金陵,見宗僧中孚示余茶數十片,拳然重疊,其狀如手,號爲“仙人掌茶”,蓋新出乎玉泉之山,曠古未觌。因持之見遺,兼贈詩,要余答之,遂有此作。後之高僧大隱,知仙人掌茶,發乎中孚禅子及青蓮居士李白也。
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鴉,倒懸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宗英乃禅伯,投贈有佳篇。清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妍。朝坐有余興,長吟播諸天。
二、蒙頂茶
蒙頂茶産于四川省名山、雅安兩縣境內的蒙山。山有五頂,又稱五峰(上清、菱角、毗羅、井泉、甘露)。山上古木參天,寺院羅列、全名山縣七十二座寺院,蒙山中占一半。峰頂有天蓋寺、永興寺、千佛寺、靜居庵等古刹。林木蒼翠,清泉遍壑,綠樹紅宇,風景優美。道旁山間,寺院周圍,遍布茶園。
蒙頂茶有一段古老的曆史,相傳西漢末年,甘露普慧禅師種茶七株于上清峰,從而使蒙山開始産茶,亦由此稱“蒙頂甘露茶”。
又據五代蜀翰林學士毛文錫《茶譜》:“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頂,頂有茶園。其中頂曰上清峰,昔有僧病冷且久,嘗遇一老父,謂曰:蒙之中頂茶,嘗以春分之先後,多構人力,俟雷之發聲,並手采摘,叁日而止,若獲一兩,以本處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兩,當眼前無疾;叁兩,固以換骨;四兩,即爲地仙矣。是僧因之中頂築室以候,及其獲一兩余,服未竟而病瘥。時到城市,人見其容貌,常若年叁十余,眉發綠色,其後入青城訪道,不知所終。今四頂茶園采摘不廢,唯中頂草木繁密,雲霧蔽虧,鸷獸時出,人迹稀到矣。”
蒙山峰巒挺秀,重雲積霧,蔽虧日月,對茶葉優質的形成很有利。蒙頂茶早在唐代就作爲貢茶。
蒙頂茶有多種名稱,如“雷鳴”、“霧鍾”、“石花”、“甘露”、“黃芽”等。新中國成立後,1959年恢複用“蒙頂甘露茶”的名稱,並以嫩度區分該茶的等級。
蒙頂甘露茶采摘細嫩,爲一芽一葉初展。經叁炒、叁揉、叁烘和整形的精湛加工,使該茶外形美觀,內質優異。其品質特點:緊卷多毫,淺綠油潤、葉嫩芽壯、芽葉純整、湯黃微碧、清澈明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鮮。
民間廣爲流傳著兩句詩:“楊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意思是兩個第一,即水是楊子江中的江蘇鎮江的中冷泉爲第一;茶是蒙頂茶爲第一。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琴茶》詩中提到了蒙頂茶,詩人還把蒙頂茶當做自己的老朋友(故舊):“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抛官後春多醉,不讀書來老更閑。琴裏知聞唯渌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
善詩文書畫、擅畫墨竹的北宋畫家文同則在《謝人寄蒙頂茶》詩中細致地描述了蒙頂茶的品質、特點和功效等。詩曰:蜀上茶稱聖,蒙山味獨珍。靈根托高頂,勝地發先春。幾樹驚初暖,群籃竟摘新。蒼條尋暗粒,紫萼落輕鱗。的礫香瓊碎,篷松綠趸均。漫烘防熾炭,重碾敵輕塵。惠錫泉來蜀,乾崤盞自秦。十分調雪粉,一啜咽雲津,沃睡迷無鬼,清吟健有神,冰霜凝入骨,羽翼要騰身。落落真賢宰,堂堂作主人。玉川喉吻澀,莫厭寄來頻。
宋潞國公文彥博也有二首蒙頂茶詩,其一:舊譜最稱蒙頂味,露牙(芽)雲液勝醒醐。公家藥籠雖多品,略采甘滋助道腴。其二:蒙頂露芽春味美,湖頭月館夜吟清,煩酲深盡沖襟爽,蹔適蕭然物外情。
南宋愛國詩人陸遊也在《效蜀人煎茶戲作長句》詩中贊美“蒙頂茶”:午枕初回夢蝶床,紅綠小碗破旗槍。正須山石龍頭鼎,一試風爐蟹眼湯。岩電已能開倦眼,春雷不許殷枯腸。飯囊酒甕紛紛是,誰賞蒙山紫筍香
該詩的前半部分,直書煎茶之事,即用紅綠小碗碾茶,用石鼎煎茶,煎至出現“蟹眼”爲度。詩的後半部分,“岩電”二句贊揚茶的功效;“飯囊”二句遣責南宋朝廷用人不當,所用的多是“飯囊酒甕”,只知吃吃喝喝不會幹事的無用之人;而像“蒙山茶”那樣品質優異、富有才能的人卻無人欣賞,棄置不用。在詠物中抒情,十分自然。
叁、普陀佛茶
普陀佛茶産于普陀山。普陀山,即普陀島,又稱小白華山,在浙江省東北部海中,俗稱南海。中國佛教勝地,與五臺、九華、峨嵋合稱佛教四大名山。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日本僧人懸锷最初于此留觀音像造寺,後因《華嚴經》有善財參觀音于普陀洛伽之說,遂稱爲普陀。普陀山的東面爲洛伽山,南爲缽盂山,東北爲霍山,西南爲蓮花洋。普陀山有普濟寺、法雨寺、長生禅院、盤陀庵、靈石庵等寺廟和兩洞潮音,千步金沙、法華靈洞、朝陽旭日、盤陀夕照、蓮花夜月,寶塔聞鍾、蓮洋午渡、洛伽燈火,梅彎春曉、茶山風露、華頂雲濤等“普陀十二景。”
“佛國”普陀,遐迩聞名,普陀“佛茶”也素爲人們所熟知。“佛茶”名稱的由來,大抵和普陀名爲“佛國”有關,山上一岩一水,一草一木,都與佛緊緊聯系。山上所産青翠香潔的茶葉,用來供佛敬客,所以有飲了“佛茶”可以長年不病之說。佛茶能治病,見之于方志記載。《浙江通志》引《定海縣志·茶》雲:“定海之茶,多由谷野産……。普陀山者,可逾肺癰血痢,然亦不甚多得。”肺癰的症狀爲胸痛、咳嗽、寒戰、發熱、口幹、咽燥、咯出多量腥臭黃色膿痰或膿血痰等。該病類似“肺膿瘍”。
普陀山茶樹,多爲寺院種植。普陀茶品質優良,明李日華《紫桃軒雜綴·普陀茶》:“普陀老僧贻余小白岩茶一裹,葉有白茸,瀹之無色,徐飲覺涼透心腑。僧雲,本岩歲只五六斤,專供(觀音)大士,僧得啜者寡矣。”
普陀山茶多采于“谷雨節”前後。以往每年只采春茶,不采夏秋茶,因而芽壯葉肥,采摘標准爲一芽二叁葉。佛茶的製作,原爲炒青製法,鮮葉經殺青,揉撚、炒二青、炒叁青、烘幹五個過程,而在炒叁青時,僅使茶青初呈卷曲,略變園形即可。因此佛茶形狀似園非園,似眉非眉,近似蝌蚪之狀,在諸名茶中獨樹風格,所以“佛茶”又稱“鳳尾茶”。
清代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對普陀茶(小白華山茗)有贊詩:我昔東遊渡滄海,波濤洶湧難形容,一山孤峙出鲛室,四時神飓搖危峰。峰頭有樹毓靈秀,屈幹蟠根臥雲霧。春來葉葉如槍旗,衲子提筐摘朝露。我正維舟陟翠微,東風撲面香霏霏。攀援尋到焙茶處,古洞雲窩開竹扉。老僧揖我坐憑幾,自近風爐煎石隨。滿碗輕花別有春,津津舌本涼芬起。瞥眼歸來過十年,擎瓯往往憶芳鮮,齒搖發白不複去,草堂寂寞飄茶香。
清文學家厲鹗也有詩提及普陀茶(補陀茶即普陀茶)。其《大圜上人惠紫萊補陀茶用山谷集中食筍韻》雲:平生嗜讀書,枵腹但貯萊。勞勞求益心,屢問市兒賣。上人空味塵,不羨萬羊宰。挂席割雲海,衣色共難壞。舊來包倭紙,償我清淨債。香山供高禅,詩中費姜芥。取用及齋盂,毋乃已傷介。雷鳴候石鼎,隽永堪一嘬。伴以梅嶺春,松濤洗余噫,景純賦已收,鴻漸經未采。
當代詩人浙江省詩詞學會會長戴盟有《普陀佛茶》詩:仙既可以散花,佛亦可以名茶。一盞清茗在手,難忘普陀珞伽。
禅刊 1994年度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