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上資糧(釋宏梵)

  道上資糧

  釋宏梵

  

  日常生活中,若自我反省及覺照力不夠,易不懈怠,放逸中度日而不知危;于散心雜活中徘徊,不知己遠離佛法,將踏出法門之外…… --作者題記

  “愛不重不生娑婆”,只因障深慧淺,故至今仍帶著重重的無明,于五濁惡世中起伏翻騰。雖已現大丈夫相,但煩惱之熾焰仍不斷焚燒,不得不想起《楞嚴經》中所雲:“身雖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舍父逃逝”之悲。

  于日常之待人接物中,人難免會有心情上的起伏,此波瀾可能來自于他人之影響,但主要還是來自于本身的問題。

  記得課堂上,印度佛教史老師曾說:“煩惱不怕多,只怕不會整理,反省,若能找出煩惱之原因,即能轉煩惱爲菩提。”但一般的通病卻是--煩惱來時往往想找個人訴苦抱怨,發牢騷,若能化解還好,若不能,則如以扇煽火,只會令煩惱火愈來愈猛烈罷了。

  《法句經》中有段話:不要去管別人的邪惡,只要經常提醒自己,該做的,與不該做的。這句話所開示的道理很明白,爲的就是怕增加衆生內心的煩惱而障礙修行。但我們卻常好秉持著路見不平之心,去考量別人的一切,則煩惱叢生自不在話下了。

  身在佛門中的人是幸福的,不論老少,學佛之快慢皆能于佛之法語中受其潤澤,故深得法益者常要說:“我佛有言如皎月,照我煩惱作清涼。”但是,不知好好把握此幸福之門,善加運用者,依然是煩惱隨行,不得清涼自在。自己靜定反省,深覺有叁項法益,是平時針對自己缺點的加功用行資糧。

  一、如理思維,法隨法行

  日常生活中,若自我反省及覺照力不夠,易于懈怠,放逸中度日,而不知其危;于散心雜語中徘徊,不知已遠離佛法,將踏出法門之外。佛陀所說一切法,皆爲衆生無明煩惱,除卻衆生之苦而說,能時時如理思維,做到法隨法行,則煩惱來時,內蘊功力自然現前。

  二、盡心嚴持戒律

  佛陀慈悲,爲了令衆生能遠離煩惱,故製訂戒律,讓佛子能以此爲依,依此爲警覺,而使心漸入清明,而能勤修正道。凡夫雖一時不能嚴持戒律,還常網開一面,自我開緣,在慚愧,忏悔之余,謹持一顆向道增上的心,嚴守戒律精神,必能多分相應,以致全分持守。

  叁、長養慈悲心

  《勸發菩提心論》中有段話說:“我與一切衆生無始以來互眷屬,父母,六親乃至師友。而彼衆生常爲我身作大饒益,或順我志,令我歡喜;或逆我志,令發道意,又能示現一切極苦相貌,令我警覺不生貪著,發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故衆生恩德,亦複無量,不可言說。”修行,出家或在家,常發廣大菩提心,則衆生恩德必不會忘懷,而能以慈悲心含容,如此煩惱之心,亦會有清淨的一日。

  上列叁點,明了煩惱來源之眉目,願自己日後常謹記于心,努力精進,與同修共勉共行。

  億平摘于《圓光畢業特刊》

  

  禅刊 1995年度第二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