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彌勒上生經》講記 17

  《佛說彌勒上生經》講記(17)

   ◎ 印海 著

  

  時音樂中,演說不退轉地*輪之行。

  以下將前文十種莊嚴再加以分別引申說明,此有四重,先說第十音樂說法。此諸寶璎珞中所出妙音,不是靡靡之音,令人激動情愛,兒女情長世間音樂;而是宣演不退轉地*輪之音,聽聞此種音聲,則由聞而思而修,超凡入聖,而證佛果。不退轉有五種:一信不退,菩薩由凡夫發心修行有很多階段,未證悟前叁賢位,十信、十住、十回向。發心皈依後,對叁寶、施、戒因果,聖賢毫無懷疑,信心不退者需到十信位之第六信不退位,才稱爲真正信心堅固。小乘名爲四不壞信,亦即對佛、法、僧、戒無有懷疑,因爲至此位時,已能真實見到叁寶,戒之功德,並非由他人或經本中聽聞閱讀而來。第二位不退,向上修習到十住位之第七住位,能不退凡夫外道,是第二位不退。第叁證不退,菩薩一進入初地,證悟法性理體,斷叁界見所斷惑,離異生障。四行不退,從初地再向上修行,漸次從二地至七地,此時斷叁界思所斷惑,除分段生死,得不退二乘之行,故稱遠行地。第五斷不退,菩薩一登八地不動地菩薩,斷一切粗惑,不爲生死所動,任運向無上佛果進行,廣利一切衆生。此五種不退位,叁乘共證之法門。*輪,喻佛法如車輪,可運載行人從生死此岸達涅槃彼岸。又輪有輾碎之用,將凡夫煩惱一一輾磨消除至徹底清淨!*輪爲能诠之理,诠說叁乘之行門,亦即此妙音,純爲演說出世佛法之妙義。令人聽後,啓信,實行而證果。

  其樹生果,如玻璃色,一切衆色入頗黎色中。

  第二廣說前文第六寶樹莊嚴之功德。其寶樹能生果實,其色如玻璃,玻璃是紅色,以紅色爲根本,爲中心,一切衆色又攝入此一紅色之玻璃色中,彼此相攝相入,互爲映現,皆成紅色。說明菩薩發心教化衆生以佛果爲究竟。如彌勒于龍華樹下,叁座說法,無非是使令衆生皆得作佛。如法華經說:“無二亦無叁,唯有一佛乘”。衆生根性雖有無量差別,但諸佛出世本懷,無非欲令衆生悟入佛之知見。亦如寶樹所生之果實雖各各差別,但其果色皆同一色,平等無異。

  是諸光明右旋宛轉,流出衆音,演說大慈大悲法。

  第叁廣說前文第四光明莊嚴功德。光明右旋,宛轉,說明內院七寶所成,垣牆上放射無量光明,此寶光有一種特殊作用,不但能右旋宛轉,而且能宣演衆多音聲。隨順法性理體,故諸光明右繞,如旋火輪。光明中又能流出衆多音聲,專門演說大慈大悲法門。光明代表菩薩所行不離智慧,以智慧之行能引發菩薩拔苦與樂大慈悲法。彌勒法門無他,即修慈悲法,從初發心及至成佛,一以貫之。有智有悲,表示大乘佛法精神。中國佛徒們均能修行不食肉之戒行,這與彌勒法門正爲吻合。慈悲法門可從叁方面去觀察:一有情緣慈:如見一切有情遭逢顛沛苦難生活之時,缺少衣食資具,所謂饑渴寒冷,菩薩見之不忍于心,而興起悲憫,施以種種衣食資具救濟,俾能身心安樂。此是臨時救濟。第二法緣慈:衣食生活資具固然重要,依宗教立場說,吾人出沒于六道輪回,純是一大苦聚,若求真正的離苦得樂,必須獲得究竟解脫。菩薩以智慧視察,唯有通達十二緣起真理,從根本無明拔起:“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觸滅,及至生老病死滅。”如此反觀十二因緣,則能解脫生死大患。菩薩不見實有衆生,唯見于緣起法,此是法緣慈。第叁無緣慈:菩薩體悟法性空寂,無人、我相,無能、所相,但悲心深切,所謂冤親平等,同體大悲,無緣大慈,體悟“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度衆生,是心內衆生,起慈悲,是理應如此,不能如此,則不名菩薩。所以菩薩終日度生而無衆生可度,終日行慈悲法,無一法可取,法性如此,理應如是,則能做到“自性衆生誓願度,自性佛道誓願成”。彌勒菩薩以慈悲法門爲導化無量衆生,從始至終,從淺到深,皆以此一法門攝化一切,雖不斷煩惱(菩薩留惑潤生),不坐禅定(不住空寂理念),而以慈悲隨緣度化,大乘偉大處即在于此。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