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彌勒上生經》講記 13

  《佛說彌勒上生經》講記(13)

  ◎ 印海 著

  

  諸佛是斷德圓滿,不畏生死,純以願力來叁界教化衆生,故第一名號稱爲如來。第二德號是應供,梵語阿羅诃,此名可通于二乘聖者,應有叁義:一、應已永除諸煩惱賊,無見、思、無明諸惑之困擾。二、應不複受分段生死痛苦,以聲聞證四果,菩薩七地以後均能斷除叁界見、思二惑,再不受叁界分段生死所縛,僅有微細無明塵沙惑,尚有變異生死。叁、應受人天世間諸妙供養,由于聖賢福智具足,值得吾人供養恭敬,此約聖賢恩德說。第叁名號爲正遍知,梵語叁藐叁佛陀,簡非凡夫不知,故曰知,簡非外道邪知故曰正知,簡非二乘少知,故曰正遍知,或正滿知,此約佛之智德說。此叁種德號唯有諸佛才能圓滿成就。佛先自稱具有叁德圓滿,唯有佛才能驗證彌勒菩薩將來成佛之事。當此因緣時會,現今希望與會大衆亦能了知這一勝事。彌勒本爲大菩薩,佛特爲記識將來證得無上正覺,稱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若一一解說,阿是無義,耨多羅是上義,叁是正義,藐是等義,叁亦是正義,菩提是覺悟義。合釋是無上正等正覺。因爲諸佛智慧圓滿究竟,無有一人能夠超越,故稱無上,以此智慧遍知諸法理事故名正等,此智已離妄,絕待故名正覺。諸佛智慧簡非菩薩分證之缺智故名無上,簡非二乘偏證之分智故曰等覺,簡非凡、外未證之邪智故名正覺。唯佛與佛乃能獲得此一全銜尊稱。

  菩提此雲覺,菩提亦有淺、深之不同。從凡夫發心,依佛教化,對佛果心生向往,雖在生死海中名發心菩提。因有信、願、修持,從十信位後,漸能製伏煩惱,不使作亂,名伏心菩提,此時修行已入第一大阿僧祇劫。菩薩在七地以前,以無漏慧現前,斷諸粗惑,名明心菩提。從八地以上,超越有、無對待,不爲細惑所動,得無生法忍名出到菩提。若二死永亡,塵沙惑盡,證如來果,名無上菩提。此最高佛果,有二轉依:即畢竟轉依,權時轉依,前者稱爲實菩提,後者爲權菩提。今釋尊爲彌勒授菩提記者是應菩提記,是權時轉依,說明當來彌勒下生成佛是應化人間之應化佛並非真正之法佛。

  此人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

  總答中,除爲彌勒授記外,先總答菩薩生處。釋尊說上生經後之十二年,彌勒即當命終,必得往生兜率天宮。此後十二年中,佛又說了什麼經教?依憬興彌勒上生經疏說有叁種解說:一、佛說彌勒經後,又說維摩經四年(維摩經屬方等),法華七年,涅槃一年,共爲十二年。由此得知,當說維摩經第一年時,佛即說此彌勒上生經了。二、佛此後又說維摩經五年,法華經七年,共十二年,此當佛說般若經第二十五年時,說此上生經。叁、佛說維摩經第叁年時才說此經,此種解說是根據結集經典傳記而來。據說:當如來滅度之時,文殊、弘廣、彌勒叁位菩薩曾參加佛陀的荼毘大典。佛是于二月十五日中夜入滅,于當年夏天叁月,由迦葉、阿難等五百阿羅漢初次結集叁藏于七葉窟。結集時,叁位菩薩均在會,但當弘說經教時,唯有弘廣,文殊二位菩薩,彌勒已不在人間了。初次結集叁藏從叁月始至七月十五日止,結集圓滿。若從八月至第二年的二月十五日爲弘說經教之時期推算,則當佛說維摩經之第叁年時說彌勒上生經。由此得一結論,佛此後又說了維摩經二年,法華經七年,涅槃經一年,結集經一年,弘經一年,共爲十二年。以上叁種解說,到底誰爲正確,無法作一定論,因印度一向不重視曆史記載,僅備錄于此,作爲探討佛說彌勒上生經年代線索之參考。

  至于彌勒命終之年代,據憬興彌勒上生經疏說,有二種解說:一、佛陀滅後,彌勒才去世,如前文說。因初次結集叁藏時有叁位菩薩在會中。二、佛說法華經時,彌勒亦曾聽聞,到了涅槃會上,則無彌勒之名,證知彌勒已先佛上生。或因當結集叁藏時,彌勒爲了悅取大衆而化現人間。否則有違長阿含之說,長阿含經中阿難曾說:“彌勒在兜率中,而佛涅槃時,下結集阇毗故”。憬法師取第二說爲准,此可貫通大、小乘之經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