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對待雜念(陳音如)

  如何對待雜念

  陳音如

  

  修學禅定碰到的第一個障礙便是雜念紛纭,也正是雜念使許多世人對修行開悟解脫望而卻步。因而正確對待雜念,從雜念中解脫出來,獲得安祥心態是值得重視的一個問題。

  以禅的觀點,對待雜念的最好方法莫過于認識本性,找到無上道。認識本性(清淨無染,無善無惡),以戒定慧定于本性,常與本性相應,則自性*輪自轉 、*輪常轉。如是念念無上,念念解脫,心態定向升華,超越低層次的心態,從頭腦意識中解說出來,雜念自然會減少。正如從海洋中爬上岸來,海水便不再能壓迫我們,從而獲得輕松解脫。

  人生活在世間,特別是我們生活在當今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所遇的人、事千頭萬緒,每日收集許多信息而不能及時消化,所以要想沒有雜念是不可能的。許多初學禅定的人都不以能接受雜念紛纭的狀態,討厭雜念,幻想沒有雜念,試圖抑製雜念,這其實是不現實的。正確的態度是先接受它,進而以超然的態度,或者說以旁觀者的態度,以自性光明觀照它。一般來說,禅定功熟,半小時或一小時,雜念自然會爲自性所消化;相反 ,如果不能接受,一味煩躁、抑製,則徒然延長靜息雜念的時間而已,甚至失卻信心,就此認爲自己與安祥、清靜心態無緣。所以對待雜念的最好態度是不認可、不介入、不喜不怒、不好不惡,不爲所轉。(即《六祖壇經》所謂“無住”)了了分明,于雜念紛纭之外有一份安然,則雜念被消化、沈寂是必然的。經典說“念念流入薩婆若海(性海)”,揭示的是同一涵義。心中常如是觀、如是修,心態自會漸趨穩定,而漸能打成一片,更經常、更穩定地處于安祥心態中 。無形當中提升自身消化雜念的能力,能從事更多更複雜的工作。

  以安然心態對待雜念又與不修行不同。不修行,不以自性光明觀照,消化種種信息,則信息無規則組合排列,不能定向深化,心態會處于較低層次,甚或趨向墮落。所以不修行的人看起來有時很安心,或自認爲心安理得,但坐下來反觀自照才發現雜念那麼多;而且其“心安理得”亦是一種假象,頭腦意識處于較低境界,種種執著、無明,一到關鍵時刻就會體現出來。

  要減少雜念的幹擾,還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把六根與六塵分開,非禮忽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行,非禮勿思,注意清淨自己的身口意,任何時候都專心致志于當下應做的事,做自己的主人。這一要求對于未明自性的初學者更其重要。這樣做,可以避免收集許多不必要的信息,減少雜念産生的機會,更簡單與自性相應。

  平常之所以我們難以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行、非禮勿思等,也因爲每個人六根當中蘊含 了生生世世形成的定勢、習慣(即業障),所以要從雜念中解脫出來,必須注重以戒定慧消除這些障礙。“戒”是克製自己,不聽從六根的習慣;“定”是定于自性,定向升華;“慧 ”是慧觀,找出病根所在,消除所執。只有真正清除六根蘊含的生生世世的無明習氣,不爲所轉,達于無漏,方能發展自性無限光明、無限智慧。這樣才能真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過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一方面依靠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也依靠明師的加持。

  此外,形成反觀自省、及時整理心態、心緒的習慣也很重要。比如每晚靜坐前,不要急于上座,先以寫日記的形式,針對白天所遇的人和事,針對自己對人對事的反應、心態,以正確的觀念引導自己(做自己的導師),不安者安之,不正者正之,自勉自勵,這樣,靜坐時便會減少許多雜念的幹擾,而能定心深入。可以說,反觀自省是修進行步的秘訣之一。實際上,反觀自省的過程即是明心、修心的過程,在此基礎上才能把握自心的本性及其規律(“見性”),從而展發內在無限的智慧。

  以上是筆者關于對待雜念的一些體會,願與大家互參、互勉。

  

  禅刊 1995年度第六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