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的類別有那些?
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間一切道德行爲的總歸。受戒猶如學生遵守校規,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規、法律是來自外在的約束,屬于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屬于自律。佛教的戒律分爲:
1. 通戒與別戒: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是通于僧俗二衆的禁戒。叁聚淨戒也是通戒,凡發菩提心的僧俗二衆皆得受持。別戒則爲僧團七衆所各別製定的戒律,又可分爲在家戒與出家戒,在家戒有:優婆塞、優婆夷所受持的五戒、八關齋戒、十善戒;出家戒有:沙彌、沙彌尼所受持的十戒,式叉摩那所受持的六法戒以及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叁百四十八戒的具足戒等。
2. 聲聞戒和菩薩戒:聲聞戒,指聲聞乘所受持的戒律,如《四分律》、《十誦律》等。菩薩戒,指大乘佛教所受持的叁聚淨戒,即:斷一切惡的攝律儀戒,積集一切善的攝善法戒,攝受一切衆生的饒益有情戒。
3. 止持戒和作持戒:護持所受的戒體,停止惡業的造作,稱爲止持戒;策勵修習善業的行爲,就是作持戒。七佛通戒偈中的“諸惡莫作”屬于止持戒,是消極的止惡,“衆善奉行”則屬作持戒,是積極的行善。
4.性戒和遮戒:本質上是罪惡的行爲,稱爲性戒,例如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行爲,無論佛教是否製戒,國家是否訂法,本質上爲天理所不容,是社會所公認的罪行,屬于性戒。如果本質並非是罪惡的,只是容易産生譏嫌,或誘發其它本質上罪惡的行爲,則稱爲遮戒。例如飲酒本身不是罪惡,但是飲酒容易失去理智,轉而犯下殺、盜、淫、妄等惡行,屬于遮戒。從性、遮這兩種戒,可以看出佛陀製戒所考慮的層面是十分圓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