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代宗師名垂千古——茗山法師(袁普泉)

  一代宗師名垂千古——茗山法師

  來源:《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作者: 袁普泉

  茗山法師,生前擔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和鎮江市政協常委、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副院長、鎮江市佛教協會名譽會長、焦山定慧寺方丈。茗山法師持戒精嚴,大慈大悲,高才碩德,名重梵宇,不愧爲當代的著名高僧,僧伽的模範,四衆的導師。

  愛國愛教

  茗山法師的愛國主義思想,是在他青年時代就逐步確立的。他家境貧寒,父親以教私熟爲生,母親是一位虔誠的居士。他19歲皈依佛門,在太虛大師愛國主義思想的熏陶下,樹立了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思想。

  在抗日戰爭中,他秉承太虛大師之志,四處奔走呼籲抗日,在湖南衡陽—帶籌集糧食、衣被支援抗戰。衡陽淪陷後,在日寇侵略者的屠刀下,他大義凜然,組織救護隊爲國效力,表現了铮铮鐵骨的民族氣節。茗山法師在莊嚴國土方面盡心盡力,事事想到報國土恩。“文革”後,他親自參加了鎮江焦山定慧寺、寶華山隆昌寺和無錫祥符寺等重點寺廟的修複和新建,1998年又在焦山山頂重建已毀五百余年的定慧寺萬佛塔。他在對棲霞山佛學院的學僧講話和授課中經常諄諄教導學子:“願諸戒子愛國愛教,永記勿忘!”

  茗山法師在全省宗教界人士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座談會上發言中,列舉大量事實,說明佛教僧侶在當年抗戰期間,在掩護、支援、參戰、救護方面,做了許多抗日救亡工作。最後,他賦詩—首,表達他熱愛祖國、反對侵略的意志:“抗戰烽煙計八年,日兵罪惡訴難全,殺人放火真堪恨,屈膝投降誰爲憐

  中國軍民共奮起,出家僧侶衆支前,而今訂約做朋友,惟願和平代代傳!”

  近二十年來,茗山法師多次出國和到香港、臺灣等地區訪問,他說“是愛國主義思想指引我,在接待、出訪與外賓談話以至書信來往中,我總是把國家榮譽和政治影響放在第一位”。他以對祖國的深厚感情,對佛教教義教理的精通,對事物睿智、深入的剖析和對人慈悲圓通的言行,受到衆多佛門弟子的尊敬和愛戴。

  他說:“佛法不離世間法,也就是要我們立足現實,在各自的崗位上踏踏實實,爲國家出力,爲社會作貢獻。”他將愛國之心融彙于佛法,以無私奉獻的精神報效祖國,利益衆生,多次受趙樸初會長的委托,代表中國佛教協會在國際交往和佛教界的重大活動中赴以重任。茗山法師畢生執著追求的愛國愛教的人生真谛,化作令人敬佩和學習的愛國行動。

  學識淵博

  茗山法師1934年到鎮江焦山定慧寺受具足戒,後留在焦山佛學院讀書,成爲首屆畢業的高材生。當時智光老和尚任焦山定慧寺方丈兼佛學院院長。1936年智光老和尚的同窗好友太虛大師推薦茗山到武昌佛學苑研究院深造。接著,茗山法師追隨太虛大師潛心鑽研佛學,聆聽大師教誨,長達十年之久。太虛大師對茗山法師的人品、佛學和求知精神非常賞識,經常帶他輾轉湖南衡陽、來陽、長沙等地寺廟任職和籌辦佛學院。

  抗日戰爭期間,太虛大師出國爭取對中國抗戰的同情和支持,將衡陽花藥山寺的事務交給茗山主持,當時茗山法師才二十多歲,但他不負衆望,工作做得很好。1951年以後,茗山法師—直任焦山定慧寺方丈。他秉太虛大師對大乘各宗教平等融會貫通之說,定慧雙修、刻苦修行,認真研究佛理,通曉經、律,所作論文及諸經講義甚豐。“文革”中,他編寫了《法華經》、《地藏經》、《仁王般若經》、《心經》、《阿彌陀經》等經提要,供自己和他人“受持讀湧,如說修行”之用。

  由于他佛教學識淵博,造詣深厚,新加坡、香港、臺灣等地佛教界朋友經常請他去講經說法,內容博大精深,涉及華嚴、楞嚴、法華、戒律、淨土五經等。1981年4月他應香港大嶼山寶蓮寺和寶林寺方丈聖一法師邀請去講經和參加寶蓮寺佛像開光,成爲“文革”後江蘇省第一個去香港講經的長老,在港110天,先後到六處佛教團體講經說法,所到之處信衆夾道歡迎,跪拜禮請。

  他以淵博的佛學知識和慈悲法相,贏得了海外四衆弟子的好評,同時也消除了部分人對中國大陸宗教政策的疑慮和誤解,1998年9月,臺灣悟明長老、了中長老等,率臺灣佛教四衆弟子198人,到南京迎請靈谷寺珍藏的唐代高僧玄奘大師頂骨舍利一份到了中法師創辦的玄奘大學供奉。在歡迎會上,茗山法師致詞倡導海峽兩岸佛教界學習玄奘大師熱愛祖國、追求真理的壯志,爲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作出貢獻。

  茗山法師每天學佛、寫作十分刻苦,常到深夜。他寫過許多佛教論文,引起學術界矚目,現已出版《茗山文集》—冊。趙樸初會長爲文集題簽,南京大學原校長、教育家匡亞明爲文集寫了序。序言中說:“像茗山法師這樣德才兼備的高僧,在我國現在是不多見的”。

  弘法利生

  茗山法師以“弘法是家務,利生是事業”身體力行。爲了弘揚佛法,他全身心投入。特別是近十幾年來,他不顧年老體弱,不辭長途跋涉之苦,應邀前往海內外講經、傳戒,參加佛教學術文化交流活動。他時時想維護叁寶道場,宏揚叁藏聖教。他的足迹遍及全國許多省市,無論大小寺廟的重要活動,凡是請他去,他都盡力安排,從不說一聲累。他說“衆生平等,小廟道場更要維護”。

  放戒是一項很辛苦的弘法事業,每到一處,茗山法師自始至終都支撐著盡到得戒師之責。句容寶華山隆昌寺,曆史上每年春秋各放戒一次,自1957年後停止了放戒。茗山法師兼任方丈後,于1992年秋開叁壇戒近千名戒弟子得戒。他認爲佛教界培養接班人是最緊迫、最重要的事。因此,1982年他就在趙樸老的領導、關心下,在南京棲霞寺開辦僧伽培訓班。他對重點寺廟接班人的培養和選拔十分焦慮。鑒于江蘇重點寺廟多,大德長老多,我多次與他商討並做有關人的工作,終于解決了—批年輕僧人擔任重點寺廟住持的問題。

  1998年底,趙樸老親自囑咐我,茗山法師年事已高,拜托你照顧好他,讓他減少一些社會活動,多考慮全國佛教的大事。德高望重的趙樸老多次到江蘇,我大多參加接待和陪同,特別在建造靈山大佛過程中,我與趙樸老的因緣也十分殊勝。

  茗山法師具有樂善好施,濟世度人的品德和胸襟。他認爲佛教是大慈大悲救世救人的宗教。幾十年來,他一直奉行佛教慈悲主義,爲社會做功德,爲大衆做善事。例如,當他得知鎮江市籌建慈善基金會時,他主動捐贈6萬元。他從報紙上看到省希望工程經費短缺,即彙款2萬元。他了解到鎮江東大門丁長路工程缺資金,又寄去3萬元。1998年夏季全國發生特大洪澇災害,茗山法師日夜寫字,參加趙樸初會長爲赈災發起的字畫義賣活動,他個人還捐款2萬元。

  以字結緣,教化衆生。茗山法師自幼聰明好學,喜愛文墨,在其父和嚴師教誨下刻苦讀書、練字。出家以後,在研究佛學、紹隆佛種之余,數十年如一日不問斷地研究書法藝術,以書法弘揚佛教文化。書法與佛學融爲一體,是茗老書法藝術的—大特色。他的書法蒼勁而古樸,敦厚而秀麗,以清明平淡,質樸離俗而見長。其作品多以佛語、格言、偶語、經句、古詩爲內容。茗山法師以字結緣,以墨會友,許多佛教四衆弟子和社會賢達收藏其墨寶。他曾對我說過;“凡有人向我求字,我都盡力滿足,以字與衆生結緣,從不收錢”。他嘔心瀝血,寫字常常到深夜,侍者勸其休息,他總要把想寫的字寫成才肯罷休。

  茗山法師除寫得—手好字外,還能出口成詩。他—生寫詩數百首,被稱之爲當代詩僧。他記憶力極強,思想十分敏捷,可謂筆不離手,詩不離口,走到那裏寫到那裏。他有每天記日記的習慣。許多詩作記載在他的日記中。他的詩格調高雅,蘊意含蓄,不落俗套,生活氣息十分濃郁。1978年11月在焦山見到多年未遇的趙樸老,十分激動,即賦詩;“樸老無心逢樸樹,茗山會友到名山,因緣時節天然巧,正法重興住世間”。

  茗山法師一生節儉,平時連一件舊衣服、一張紙都舍不得丟棄。吃飯時,常常看到一粒飯掉在桌上,一顆花生米掉在地上,他都撿起來吃掉!他外出講經、傳戒和居士給他個人的供養都交給寺廟常住,自己從不亂花一分錢。他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常以“慚愧僧”自謙。他每到一處從不給別人添麻煩,總是以慈悲寬厚之心善待他人。茗山法師雖已遠去了,但他高僧大德的典範形象卻永留在世人心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