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學隨筆
海天
一.學禅也要發揮主觀能動性
禅宗講究無執無我,很容易讓人誤解爲放棄個人的主觀努力,把禅理解爲一味的閑適,乃至無所作爲,實際上學禅也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其一、我們發心學禅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我們選擇學禅這條路,並不是爲了逃避現實生活,而是爲了更好地生活,爲了有一個更合乎理性的生活,使自己的生命力得到更充分的發揮。顯然,不管我們因爲什麼原因走上學禅這條道路,都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如此才談得上真正理解禅的真義,才能從曆代禅師大德那裏吸取素養,真正走上正道。
其二、參究禅宗真意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這一點不難理解。這是因爲禅的思維方式與我們從日常生活中學會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迥異其趣,要從日常有執的思維習慣中走出來,了悟禅的思維,必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曆來學禅者在這方面著力最多,而曆來禅師也特別注重使用種種方法啓發學人,從習慣思維中解脫出來。可以說參禅的過程也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過程。
其叁、具體的修學過程也必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學禅講求定慧雙修,了悟禅之真義,了解修學道路,還必須腳踏實地地去修行,在實際修學過程中,堅持不懈地純潔白心、調和自身,以適應現實生活的種種壓力,在生活中做自己的主人,所有這些都需要我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培養自己足夠的耐心、勇氣、意志、愛心等等。
其四、學禅要獲得的是一種閑適的心態,而不能片面的追求閑適的生活。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爲人處世必然要承擔一定的生活責任;若片面追求閑適的生活,必然難以與現實生活合拍。而以大乘佛教的精神來說,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僅要盡好自己的責任,而且還應對人慈悲爲懷,時時處處盡量爲他人著想,盡己所能多爲社會、爲世界做出更多的貢獻。顯然,在現實生活中,學禅者也應秉持積極的人生態度,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只要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時時注意從現實生活中超越出來,時時注意以一份閑適的心態、以一份安詳的心態,以審美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一切,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便能逐漸接近禅了。
保持安詳超越的心態,需要認真踏實的修行。安詳超越的心態本質上是生命得到充分調適、涵養的境界。若把閑適簡單地看成是無所作爲,人爲地回避生活的責任,則成了另一種執著;不僅不能調節、涵養人本有的生命力,而且會把時間、精力消耗在無用的第六意識的掙紮中。這是生命的浪費,與禅宗追求展現活潑潑的生命之意相去甚遠。
二、“認識自我”簡析
前日與一位老師聊起來,他告誡我,在一個環境中首先應給自己定位,不能一味地被環境牽著走,如此才能夠真正把自己的才華發揮出來。
l、給自己定位首先要認識自己,找到自我。認識自己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認識自己本性的智慧,即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二是要找到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位置,即認識到自己與別人相比較,有哪些優勢,有哪些弱點,認識到自己適合幹什麼,這樣你才能認識自己的目標,把時間、精力用到自己最能做出成績、最能爲社會做出貢獻的目標上。相反,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優勢、特長,什麼都學,什麼都做,必然如鼯鼠之技,一無所長,最終一無所成。因此,找到自我,才能實現自我,才不致浪費時間和精力。
明白這個道理,就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具體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弱點,確立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目標。比如就我來說,自己理論思維能力較強,工作比較細心,有耐力、韌性,適合從事理論研究、編輯工作:在體育方面,適合進行長跑鍛煉,自己性格比較內向,不適合從事需要人際交往能力較強的工作。又比如著名物理學家楊振甯先生,當初到美國的時候,立志要寫一篇實驗物理論文,但後來他發現,動手能力是自己的弱項,在泰勒博士的幫助下,經過認真考慮,發現自己的理論素養確實比自己的動手能力要強得多,因此決定接受泰勒博士的建議放棄寫實驗論文的打算,毅然把自己的主攻方向轉入到理論物理的研究上。楊振甯通過對自己客觀、公正的分析,明確自己的優劣長短,從而揚長避短,做出傑出貢獻的事例,對于我們認識自己,找准自己的奮鬥目標,是有啓發意義的。
2、認識自己本性智慧與在現實生活中給自己定位是相互聯系的。認識自己的本性,就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每種工作都有自身的價值,認識到一個人最大的價值就是發揮自己的特長,盡可能地實現自己,爲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因而不會去比較不同工作的優劣,能平等地看待他人,尊重他人,明確不同人的個性分界,尊重他人的追求,把精力、時間用到有價值的追求上。
3、找到自我,還必須認准目標,持之以恒地去實踐,才能真正地實現自己。
叁,不人爲地取悅他人
自己的一個很大毛病就是,太在意他人的看法,下意識裏有一種取悅他人的傾向。有時明知自己該做什麼,但又爲取悅他人,讓他人滿意而自尋煩惱。針對這種心態,應注意獨立、自然、順應自然規律;時時提醒自己保持明覺、專心、綿綿若存的心態,不要把注意力太放在他人、外物上,受他人、外物的影響。有時應注意保持自己獨立的時間、空間,避免他人、外物的幹擾。
自己人爲地取悅他人,對自己傷害很大,應加強自製力。比如跑步,別人讓跑就跑,不考慮自己的身體是否承受得了,結果對自己身體不好。因此,要有自己的獨立性,待人處世要根據自己體悟的程度,盡量遵循自然、社會、身心的規律,行于中道。
爲他人考慮,幫助他人,不是爲了取悅他人,而是自主去作,知道應當去作,自然去作。不用人爲地取悅他人而去幫助對方,在能幫助他人的場合,自然表現自己的本性就是。
自己內心傾向于待人以善,有時甯願犧牲自己。有自我犧牲精神並非不好,但是要知道善良本身並不是道,《論語》中說,“仁”必須“節之以禮”。待人以善也要用智慧,要遵從中道,行于中道。任何品質超過一定的限度,便會成爲負面的東西。善良若不以自立爲基礎,便成了谄媚,成了鄉願。要做到自立,就要首先愛護自己,自己立得穩,有健康的身心,有自己做人的准則,才談得上幫助他人,否則,豈不成了“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他人的觀念、看法是消極的,就不要受其影響。“不動心”是一個基本的法則。外在的影響多種多樣,要時常提醒自己不動心。做事依乎天理,依于自己本性。要以自己的本性待人,才以促進他人本性的顯現。
禅刊 2001年度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