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智的培養(羅睺羅尊者)

  心智的培養

  [斯]羅睺羅尊者 法嚴法師譯

  

  佛說:“比丘們!病有兩種。哪兩種呢

  肉體的病和心智的病。有人可以一年、兩年、甚至一百年、一百多年肉體都不生病。但是,比丘們啊!世間除了心無染著的人(就是說,除了阿羅漢以外),心智方面能有片刻不生病的人,都是稀有難得的啊!”

  佛的教誨,尤其是他所教的修習方法,其目的在培養健康、均衡和甯靜的心理,使臻完美。不幸的是:佛教中幾乎沒有什麼法門,象“修習”那樣被教徒及非教徒所誤解。只要一提到“修習”,馬上就使人想到逃避日常生活,擺起某種姿勢,象石窟裏或是寺院佛堂中的塑像一般,在遠離塵囂的處所,從事某種秘密或神秘的冥想,或專注于神遊。真正佛教的修習,完全不是這種逃避。佛在這一主題方面所教的內容,大大的被誤解或極少的被了解。以致到了後世,修習方法變質敗壞,竟成爲一種儀式。其手續繁雜,幾乎成了專門的學問。

  大多數人對于修習(或稱瑜伽)有興趣,其目的乃在于獲得若幹精神或秘密的力量,諸如爲旁人所無的“第叁只眼”等。若幹年前就曾有一位印度佛教尼師,想練成以耳視物的神通。而當時她的視力極好,並未喪失。這種念頭無他,只是精神顛倒而已;所以仍然只是渴求權力的貪欲在作祟。

  英文中用來代表巴利原文“bhavana(修習)”的“meditation(沈思、冥索)”一詞,十分不妥。“Bhavana”的意義是培育、發展,尤指心智的培育與發展。確切地說,佛教中的修習正是百分之百的心智培育。它的目的在滌蕩淫欲、憎恚、怠惰、焦慮、不安、疑惑等心智方面的騷亂不淨,一方面又培育集中的注意力、清明的心智、知識、意志力、精進力、分析力、自信、歡喜、甯靜的心境等優良品性,以冀最後導致如實知見一切事物本性的最高智慧,而證入最終的真理、涅槃。

  修習有兩種。一種是發展注意力使其能夠集中,所謂心一境性(亦稱奢摩他、叁摩地、止等)。經中有許多方法,修之可以達到最高的神秘境界,如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這些境界,根據佛說,都是心造心生的,是緣成的(有爲法)。它們與實相、真理、涅槃無關。這種修習,在佛世以前已經有了。因此,它不是純粹佛教的,但是佛教也並未將它從佛教的修習方法中剔除。可是這種方法並不是證入涅槃的要件。佛自己在證正覺以前,就曾在不同的師門下學過這種瑜伽法門,而達到了最高的神秘境界。可是他並不以之爲滿足,因爲它們並不能給予他以徹底的解脫,也不能使他親見最終的實相。他認爲,這種神秘境界只是“此生中愉快的生活”或“平靜的生活”,如此而已。

  因此,他發明了另一種修習,叫做毗婆舍那(觀),深刻地察照萬物的本性,以導致心靈的完全解脫,而證入最終的真理、涅槃。這才是主要的佛教的修習方法,佛教的心智培育法。它是根據觀察、警覺、洞照與憶念而作的一種分析法。

  在區區數頁短紙中,要詳論這一項廣泛的議題,是不可能的。以下只是一個簡單而粗淺的嘗試,以略明真正的佛教修習——心智的培育或心智的發展——其實用的方法如何而已。

  佛所說法中,有關心智發展(修習)的最重要的一部經,叫做《念處經》(巴利文《長部》第二十二經,或《中部》第十經)。這部經曆來極受尊敬。不但在寺院中經常定時背誦,在佛教家庭中亦複如是,由家人圍坐虔誠聆聽。比丘們亦常在垂死人的病榻邊讀誦此經,以淨化臨終者最後的念頭。

  這部經中所創導的修習方法,既不離世亦不循世。相反的,它與我們的生活、日常的活動,我們的憂悲喜樂,我們的語言思想,我們所從事的道德與理性活動,靡不攸關。

  這部經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關于身體的,第二部分關于感覺與感受,第叁部分關于心智,第四部分則關于各種道德的與理性的課題(法)。

  這裏有一事必須明白牢記:不論修習什麼方法,要緊的是念念分明,憶持不忘,並須注意觀察。

  有一個最爲人所熟知、喜好又是最實用的修習法門叫做“憶念出入息法(數息觀)”。這是與身體有關的。只有在修習這一法門時,才需要采取一種經中所指定的特別姿勢。經裏所指示的其他修習法,就無此限製。無論行住坐臥都可隨意爲之。但修習數息觀則必須根據經典跏趺而坐,保持身軀端直而心念警覺。跏趺而坐不易實行,非一切國家人士(尤其是西方人士)所能輕易辦到。因此,趺跏坐有困難有人,可以坐在椅子上,只要身體端直,心神警覺就行。這項修習中,端坐極爲重要,但不是僵坐。兩手很舒適地擱在膝上。如此坐定後,可將兩眼閉合,或凝視鼻端,隨各人方便爲之。

  每個人日夜呼吸不停,但自己卻絲毫不覺,因爲從未有人以分秒的時間,將心神貫注在呼吸上。而如今要做的,正是這個。方法是照平時一樣的一呼一吸、絲毫不要用力,而只是將心神集中于這呼出吸入上,凝神觀察這吸進呼出的動作,保持對這種呼吸的警覺,于這一動態時刻都了了分明。你呼吸時,有時深,有時淺。這並不打緊,只顧自自然然地呼吸去。惟一的一點是,你在深呼吸時,心中須明了這是深呼吸,如此這般。換言之,你的心力須集中在呼吸上,使你對于它的動作變化,無不了然于心。忘掉你的周圍環境以及其他一切事物,不可擡眼視物。這樣地練習五至十分鍾。

  開始的時候,你會發覺,全神貫注在呼吸上,非常不容易。你會奇怪,你的心念怎麼這樣會跑。它就是不肯停下來。你想東想西,耳中老是聽到外面的聲音。你的腦筋混亂,思緒紛飛。你也許會覺得沮喪失望。但是,如果你繼續不停地練習,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五至十分鍾,慢慢地,你的心就能集中在呼吸上了。過了一段時間,你就會經驗到一刹那的定境,你的心神全部貫注在呼吸上,連身邊的聲音都充耳不聞,一時外境俱泯。這一短時間的定境是一種了不起的經驗,充滿了喜悅與甯靜。你但願能繼續保持它,但是這時你還做不到這一點。不過,只要你經常不停地練習,這種經驗可以一次又一次地發生,而每次定的時間也會逐漸加長。這就是你系心于呼吸上至于忘我之境的時候了。只要你老覺得有你自己存在,你就不能集中注意力于任何別的東西。

  這個念念不離呼吸的修習法,是最簡單最容易的一種。其目的在于發展注意力以達到非常高的禅定境界。此外,集中注意力(定力)對于任何深刻的了解、深透的內觀,以洞察萬物的本性,包括體證涅槃,都是不可或缺的。

  除了這些,呼吸的練習更有立竿見影的效驗。它對你的健康大有裨益;能增進你的安眠,松弛緊張的身心,增進日常工作的效率。它能使你甯靜安祥。即令在你精神緊張或興奮的時候,如果練習幾分種的數息,你就會馬上覺得安靜平和,好像休息了一會兒之後剛剛醒覺一般。

  另一種非常重要、實用而有益的修習方法(心智的發展)是:不論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動手也好,動口也手,日常起居也好,從事公私工作也好,要時刻念茲在茲,了了分明于你的每一舉動。或臥或立或坐或行,或安眠,或曲臂伸腿,回顧前瞻,穿衣吃飯,言談靜默,大小便利,凡此一切以及其他種種活動,你必須時時刻刻了了分明于你所作的每一動作。也就是說,你必須生活在當前的瞬間中,在現前的行爲中。這並不是說你不應想到過去未來。相反,你安住在當下的行爲中,一樣可以想到過去未來。

  一般的人並不生活在他們眼前的生活中。他們都生活在過去或未來裏。雖然看外表他們似乎在此時此地做著什麼,實際上,他們是生活在他們思想中的另一個世界裏,生活在虛構的問題與苦悶中。通常他們生活在對過去的回憶中,或對未來的欲望與懸想中。因此,他們並不生活在他們目前在做的工作裏,也不樂于這眼前的工作。所以他們對現狀不滿、不開心,因而自然而然地也就不能對當前所做的工作獻出全部身心了。

  有時你在餐館裏,看見有人一面吃飯一邊閱讀,這是一種很常見的事。他給你的印象他是一個大忙人,連吃東西都沒有時間。你不知道他到底是在吃東西還是在閱讀。你也許可以說他正在同時做兩件事情,而實際上,他哪一樣也沒有做,哪一樣也沒有做好。他的心神不甯而緊張,不樂意做目前在做的事,不能生活在眼前的瞬間,不知不覺地愚蠢地想要逃避人生(這意思卻不是說在吃飯的時候不可以和朋友談天,問題是能不能保持正念)。

  不論你想什麼辦法,你都無法逃避人生。只要你活著,不管是在村鎮裏,還是岩窟裏,你必須面對人生而活著。真正的生活是眼前的瞬間,不是已經死掉而消逝了的過去的回憶,也不是尚未出生的未來的夢想。一個生活在眼前的瞬間中的人,所過的才是真正的人生,而他也是最快樂的人。

  有人問佛,爲什麼他的弟子們過著簡單平靜的生活,每天只吃一餐,卻如此精神煥發

  佛說:“他們不悔既往,不冥索將來。他們生活在現前的時間中,因此他們都神采奕奕。愚蠢的人又冥索未來又追悔過去,就像碧綠的蘆葦在驕陽中被刈斷一般,一下子就枯萎了。”

  修習念處法,並不是要你想或是覺得“我在做這個”、“我在做那個”。不對!恰好相反。

  你一想到“我在做這個”,你就覺得有個自己而不能生活在你的行爲中了。你是生活在“我存在”的意念裏,而你的工作也就糟踏了。你應當完全忘了自己,而全心全意地浸潤在工作中。一個演講者一自覺到“我在對聽衆演講”,他的講詞就會混亂,思緒也就不連貫了。但是,如果他一心講演他的題目,整個地忘了自己,他的表現才是最好的。他一定講得很精彩,解釋得很明白。一切偉大的結構,藝術的、詩歌的、知識的、心靈的,都是在它們的創作人完全浸潤在工作中的時候所産生的;在他們完全忘我而不自覺的時候産生的。

  這個佛所傳授的、在一切時中都要念念分明的念處法,也就是要生活在眼前的瞬間裏,生活在眼前的活動裏。禅宗的方法,也是脫胎于此項教導。在這種修習法門裏,你無須實施某種特定的活動就能發展念念分明的能力。你只須隨時了知你所做的一切事。你不必專爲特定的修習方法花費一秒鍾的寶貴時間。你只要養成經常警覺的習慣,不分晝夜,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動上,時刻都了了分明就可以了。以上所述的兩種修習方法都與我們的身體有關。

  還有一種發展心智的方法是關于我們的感受的:愉快的、不愉快的、既非愉快亦非不愉快的。舉一個例子:比方你正經驗到一種不快樂而悲哀的情緒。在這種情況下,你的頭腦模糊不清,情緒低落。有時候,你甚至于不明白爲什麼會有這種不快的情緒。第一,你首先得訓練自己不爲不快的情緒而不快,不要爲了煩惱而益增煩惱。而必須設法清楚地看到爲什麼會有不快、煩惱或悲哀的情緒。設法弄清它如何生起、生起的原因以及如何消失,如何止息。要以一種置身事外的態度去觀察、審度它,不要有絲毫主觀的反應;就象科學家觀察事物一樣。在這裏,你也不可以用“我的感覺”、“我的情緒”等主觀態度來看待它,而只能客觀地把它視爲“一種感覺”、“一種情緒”。你必須忘掉“我”的虛妄觀念。你一旦看清它的本質,它如何生起、如何消失,你心中就會對這種情緒漸漸地變得冷靜平和,無動于衷,超脫自在。對于一切感受與情緒都應如此。

  現在來談談有關心的修習。當你情感熱烈奔放或泰然自若的時候,當你心中充滿瞋恚嫉妒或是柔情慈悲時候,當你頭腦昏迷惶惑或是清醒明了的時候,凡此等等,你要對這種種情況都了了分明。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常常不敢正視或羞于觀察自心。所以我們甯願逃避它。我們應當勇敢誠懇地去正視自己的心念,就像在鏡中看自己的臉一樣。

  這時我們的態度,不是批評裁判,也不是分辨是非善惡,而只是單純的觀照。此刻你不是一位法官,而是一位科學家。你觀察你自己的心,清清楚楚地看到它的真實性質,這樣你就不會對種種情感情緒産生意象。這樣一來,你就會變得超脫自在,能夠如實了知萬物的本來面目。

  舉一個例子來說:比方你生氣了,氣憤與憎恨使你失去了理性。奇怪而矛盾的是:一個生氣的人並不真正地知道他在生氣。一旦他察覺到這一心境,看到自己在生氣,他的怒火就好像變得不好意思,似乎自知其可恥而開始平息。你應當審察它的性質,以及如何生起,如何消失。這時你須切記;不可想“我在生氣”或想到“我的怒火”。你只須明白了知你生氣的心情,以客觀的態度去觀照它。對一切情緒、情感與心境,都應采取這一態度。

  另外還有一種對于倫理、心靈與理性方面的修習。用這種修習方法,你可以觀照五蓋:

  (一)貪欲,(二)瞋恚,(叁)睡眠,(四)掉悔,(五)疑法。

  這五蓋就是防礙明覺、事實上也就是防礙心智進步的五種障礙。一個人如果被這五蓋所覆蔽而不知怎樣去祛除它們,他就不能分辨是非善惡。你也可以修習七覺支,就是:

  (一)念覺支:無論在從事精神活動或肉體活動的時候,要隨時保持念念分明。

  (二)擇法覺支:鑽研探究各種有關教義的問題。這包括一切宗教、倫理、以及哲學的學習、閱讀、研究、討論、交談、和參加有關教義的專題演講等。

  (叁)精進覺支:以堅定的決心,努力不懈地修行,以達究竟解脫。

  (四)喜覺支:與消極、憂郁、悲愁正好相反的心理狀態。

  (五)輕安覺支:身心的松馳,勿令身心僵硬呆滯。

  (六)定覺支:前文已論及。

  (七)行舍覺支:以甯靜安祥、不懼不亂的心情,應付人生一切變故。

  要培育這些德性,最重要的事是要有一種真正的誓願,立定一個百折不撓的志向。你也可以用五蘊做修習的題目,如參究“何爲衆生

  ”、“何爲我

  ”等問題。也可參究四谛。參究這些問題,就構成了第四種修習方法,即法念處。它將導致最高真理的親證。

  除了在這裏所討論者以外,尚有許多修習的題目,達四十種之多。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所謂四無量心的修習。

  (一)慈心無量:將無限量的慈心普愛一切衆生,不分軒轾,猶如慈母鍾愛獨子,一般無二。

  (二)悲心無量:對一切在災難痛苦中的衆生,普遍以悲心護持被覆。

  (叁)喜心無量:對他人的成功、福祉及快樂,寄以無限同情的喜悅。

  (四)舍心無量:對人生一切變遷泰然自若。

  

《心智的培養(羅睺羅尊者)》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阿姜索的教導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