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心性光明論

  大圓滿心性光明論

  陳兵

  大圓滿,一譯大圓勝慧,梵語摩诃刪底(mahasanti),藏譯竹箐(rdzogschen),爲甯瑪派特有的密法,在該派九乘判教中爲內密叁乘中最高的“阿底(無上、極)瑜伽”,高踞全體佛法、所有密法的頂尖。該部法據稱源出本初佛原始法身普賢王如來,由之傳五方五佛,人間初祖據說即是大乘《維摩經》中的主角維摩诘居士,學界一般認爲真正可信的人間初傳者爲公元七至八世紀西印烏仗那國國王極喜金剛,經妙吉祥友、吉祥獅子,由蓮花生、無垢友等傳行于西藏。大圓滿法經典極多,多系挖掘“伏藏”而發現,然有證據說明其中大部分確是從梵文原本譯出,非藏人僞造,主經爲《普成王續》。從理論上集大圓滿法大成者,爲有“遍知法王”之稱的隆欽饒绛巴(意譯無垢光,1306-1363)。

  大圓滿法具稱“自性大圓滿光明金剛藏無上乘”,以頓證心性光明(亦稱自然智、金剛身)爲宗,全體爲一基于中觀見的真心現起論之心性論。所謂大圓滿,是對心性光明、自然智的描述,亦即“大圓滿見”的概括。大圓滿,謂心性光明圓滿具足世間、出世間的一切,無欠無余,直指爲吾人當下靈寂之知。《宗教流派鏡史》釋雲:

  “現前離垢之智,明空赤露,爲大圓滿。若釋其字義,謂盡此現有世界、生死涅槃一切法,悉于此靈明空寂之內,圓滿無缺,故名圓滿。較此更無再勝之解脫生死方便,故名爲大。”①

  空明赤露,法尊譯爲“空明覺了”,謂空寂明了的本來覺知之性,亦作“本明空性”,謂本具明覺作用的空性。大圓滿著述中常用“昭然”、“朗然”、“寂然”、“普遍”等描述此心性,此心性即是如來藏、法界、菩提心等。隆欽饒绛巴《實相寶藏論》雲:

  “獨自炯露,離諸戲論,本來清淨之法性本體,遍盡自性,名自然智或光明智、勝義谛、本脫法身、明性菩提心等。”

  “謂心性、自性光明離一切戲論,是爲法界:自性任運,故名摩尼寶;是生死涅槃一切法生處,故名爲藏。”

  心性的性質,被總結爲無實(空無自性)、廣大(一作泰然,普遍一切)、獨一、任運(自然)四要,也是修學大圓滿法、體證心性的四大要點,被強調爲“四大誓句”(四種最極秘密的戒條)。大圓滿法源原始法身普賢王如來(阿達爾瑪佛,一譯吉祥普賢佛),被看作心性光明的表徵,此佛披發裸體,紋絲不挂,全身天青色,或懷抱佛母,表心性光明自然、空明、赤裸炯露、悲空雙運。

  心性所圓滿具足者,一般說爲佛的法、報、化叁身:心體性空爲法身,自性光明爲報身,大悲周遍爲化身。心性常被比喻爲透明的水晶球和能按人的意願出生一切的如意寶珠――摩尼寶。《珍珠鬘續》描述心性說:

  “如是自心性,滿願如摩尼,足用如庫藏,遍照如明鏡,

  明淨如晶球,現衆彩如錦,無收放如鵬,見力圓如獅,

  充滿如大海,自然解如空,一切依如地,勝出一切境。”

  大圓滿分爲心、界、要門叁部,各部心性論又各有不同。心部經典藏譯凡21部,以說心性空寂清淨爲要,從體、相、用叁方面觀察心,其宗要概括于叁句:“心體本淨,自性元成,大悲周遍。”②意謂心性雖然空寂無相,而以靈明覺知爲體,名爲自然智,此智本自元成,靈明不滅,能朗照一切,顯現一切,輪回、涅槃一切顯現,皆是此自然智之妙用,皆依自性光明本具的五光叁妙色而顯現,自然智不是一切,能現一切,非空非有,本自空有圓融,輪回生死而不減,成佛解脫亦不增。衆生與佛,同具此性,迷此性則爲衆生,悟此性則成佛。《普成經》雲:“過去諸如來,皆爲得見此性而成佛,別無法可修,亦別無所得;現在及未來諸如來,亦爲得見此性而成佛,別無法可修,亦別無所得。”這與禅宗“見性成佛”之旨最相符契。《宗教流派鏡史》總結心部要義說:

  “心即智,謂隨見何境,唯是自心,心性現起自然智慧,除此自然智外,再無余法。其導入此道之方便,多與大手印相同,唯大手印是以心印境,心部者則是求契合能緣心明空本淨之實相,(換言之,是求見本性空)。事義不同,有大差別。”

  界部之界,音譯“隴”,意爲自在。此部法宗依的經典主要有《等虛空界續》、《秘密寶續》等,重在說一切法皆是心性的妙用,皆不出普賢(佛果)境界,界、覺無別,佛所證得的一切智慧、德相、淨土、方便等,皆本來具足于衆生心性中。《空明經》雲:“心自性本具:五身及五慧,五部及五光,五氣及五智。”《珍珠鬘續》中也有同樣的說法。五身,指佛的五種報身;五慧,指佛的分別慧、攝慧、遍慧、能動慧、解脫慧;五部,指佛部等五部密法;五光,指五大之五色光;五氣,指持命氣等五種氣;五智,指妙觀察智等五種佛智;或加佛地自性大悲等五大悲。界部特重光明,說普賢境界乃光明所自顯,光明有色相可睹,本自元成,非假造作,當心離煩惱垢染時,本性光明中本具的佛身、淨土、曼荼羅等勝妙景象會自然顯現。

  要門部一作口訣部、心要部、教授部,所宗依的經典主要有《心性離勤勇廣大虛空根本續》等25部。與心部重在心性之本空本淨、界部重在心性之光明相比,要門部明空雙融,說輪回、涅槃一切法皆是本無生滅的心性光明自然智所自顯,以這種見地爲要,不取不舍,不空不執,于靈明智性中現證法性境界,如燃艾炙于穴位,中病竈要害,使之立愈。要門部又分阿底、界底、仰底叁層,以仰底爲最高,稱“大圓滿心中心(心髓)”。其正行有徹卻、妥噶二門,徹卻一譯澈切,意譯“立斷”,重修心性體空而證法身;妥噶意譯“頓超”,重修光明以轉化肉身,或言徹卻修性,妥噶修命。心部局于心,仍執意識度量;界部執有法性境,仍流于意識度量;要門部則頓超意識度量,令心性自顯,最爲圓滿。

  要門部心性論殊勝、特別之處,略有四點:

  第一,要門部真妄一如,即妄即真,說妄念即是法身、真心。蓮花生偈雲:“若識心念即法性,法界性中余無修,可知證解方便軌,唯以念爲法身故。”③隆欽饒绛巴《大圓滿心性自解脫道次第藏義導引》雲:

  “認辨于此當下識刹那之上,複次外內情器、世間及涅槃一切諸法,悉爲自心升現之理,一如夜夢;此心體性空、自性昭然、性相燦然而升現,如明鏡中所現映像,于其所現之一切辨識其不可得故,即離有無等一切戲論邊見,此即是當下遷流之種種心無所顛倒之法性。”

  謂以現覺無別、輪回涅槃無別之見,就當下一念頓體其空明不二的本性,爲徹卻修習之要。《大圓勝慧本覺心要修證次第》也說:

  “汝現前一念,即是本心。……觀照此住心無有無、無方所,不分別色空,亦無是非之見;……非由縛而解放,本來解放;非妄想光明,本來光明;非妄想狂慧,本來智慧;非口說之見與定,乃無見無定無可說法性心,本無定法,亦無定處,無入定無出定。如是之定,自性無分別;自心光明而無光明之相;心量普遍,亦非妄想馳散之普遍;本來自在,本來清淨,如此真心,一切衆生無量劫來本來刹那未離,特衆生不自認知耳。”

  這與大手印的“俱生和合”可謂一致。

  第二,要門部不僅說六識皆是心性光明,而且說煩惱也是心性光明,本來解脫。《雲海論》雲:“叁毒五門六識諸境界,隨顯本來解脫住本元。”與父母二續說煩惱即菩提系從轉煩惱爲菩提的角度不同,要門部說煩惱當體爲空明無別的心性光明,本來解脫,不勞轉斷。

  第叁,要門部說真心雖然本空、普遍,而現前在肉體中有其住處。《九部中能破經》雲:“真心住肉光寶宮中,本來清淨,非有非空,叁身宮殿圓滿自在,悲光顯現。”肉光寶宮,指肉團心,即心髒處中脈內。此肉團心光明,在妥噶中稱“肉團心光”,一譯“本心自在光”,爲法界本具六種光之一。真心雖住肉團心,而本無自性。

  第四,要門部心色一如,不僅說本心具五大五光叁妙色,而且說真心之光明爲有相的物理光。在妥噶修持中,離執自證真心時,可由連接心、眼的“白柔脈”外顯爲佛果叁身境界及如孔雀翎尾、珍珠鏈串等種種光明。《六百四十萬偈自現經》雲:“此光有四種:一、如孔雀翎眼形之圓空光;二、定慧無二之法性光;叁、自然智慧光;四、遠通水光。此四種光,一切有情皆具備之。”遠通水光,指肉眼處所潛在的一種能見叁身境界的光明。妥噶法中以顯現如虹霓或如孔雀翎翠色之“明點空光”及如金剛練線等光爲“現見法性顯現”。《金珠經》雲:“非妄之真心,于大樂門(頭頂)現。”指出光明顯現的處所。妥噶法又說內心所顯光明與外界所現五方佛及界清淨光體性是一,當心本來具有的光明、妙色及勝妙佛果境界全部顯現,亦離能現所現之執時,方是心性光明的全體,稱“法性窮盡顯現”。

  關于心性,大圓滿總結有叁個雙運或無別:一覺空無別,謂心體雖空而覺性不滅,覺性亦當體是空。二明空無別,謂心體雖空而昭然明朗,惺惺不昧,明即是空。叁現空無別,謂心體雖空而能顯現世間、出世間的一切境相,所現的一切本性空寂。這叁無別是一種本然如是的實相,又是一種本來具有的自然智。

  從本來圓滿、不假造作的見地出發,大圓滿證悟心性,以直體本來圓滿,放松、自然、寬坦、無作爲要點,不背塵合覺、離妄覓真,忌作意對治,不起心立意以意識分別去融通本來無別的覺空、明空、現空,唯以大圓滿見直體心性本來圓滿,俾令心性本具的叁身五智等清淨功德自然顯現。《大圓滿心性自解脫道次第藏義導引》說:

  “于當下識之本身,不加整治造作,寬坦自然而置,起任何念,均不作破立,于此之上,以凡常自理赤裸裸松緩而住,住于體性見解脫、自性知解脫、性相自解脫,即爲心之自性。”

  即重修有相光明、報身的界部、妥噶,也忌著相造作,唯以寬松任運安住本元爲光明自顯之要。大圓滿的心性論,在理論上與天臺宗的一念叁千、華嚴宗的事事無礙義可以說各有千秋,在實踐上確越超諸宗,可謂造佛學心性論的峰巅。

  注釋:

  ①《宗教流派鏡史》劉立千譯本頁34

  ②隆欽饒绛巴《實相寶藏論釋》

  ③《大圓滿心性自解脫道次第藏》

  

《大圓滿心性光明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