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禅宗與印度佛教

  中國禅宗與印度佛教

  中國和印度,在佛教文化交流方面,有著深厚悠久的淵源。我國佛教的經論,都是依梵文本或巴利文本翻譯過來的。我國佛教的各個宗派,都是依據梵文本翻譯過來的經論建立起來的。這個事實,大家都承認。佛教不愧爲一個國際性的宗教。印度高僧來華弘法,中國高僧西行求法,師資道合,親如一家,從來不分畛域。佛教在中國已有近二千年的曆史,我們佛教徒,卻從來沒有意識到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是外國人。

  我們玉佛寺,是禅宗叢林,我們是傳禅宗的,中國禅宗初祖菩提達摩是南天竺人,於梁普通年中(五二〇年—五二六年)到達南京,其後渡江到洛陽,入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時人稱爲壁觀婆羅門。其後傳法於慧可,爲中國禅宗第二祖。達摩以前的禅宗祖師,從迦葉始,有二十八代,都是印度人。這就有力地證明印度禅學與中國禅宗的淵源關系。

  印度的大乘佛學,基本上有兩大學派:一是以龍樹,提婆爲主的中觀學派,二是以無著,天親爲主的瑜伽學派。而我國的禅宗可說是兼有兩大學派之長。禅宗號稱不立語言文字,其實,也要以經印心。達摩祖師就是以穴楞伽經移印心的。當時,中國禅宗二祖慧可、叁祖僧璨,皆稱“楞伽師”。所謂“印心”,是因爲禅宗之旨,在於明心。什麼是“心”

  也就會有不同的解釋,達摩用《楞伽經》印心,就是用《楞伽經》義來印證所說不謬。而《楞伽經》是唯識宗的正依經典,它瑜伽學派是同一系統的。經中說“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義,正是瑜伽學派的精髓。我國禅宗傳至第六代慧能大師,他最初閉聞人誦《金剛經》有悟,後來他常教人誦《金剛經》,他說:“但誦《金剛經》,便得是性。”《金剛經》雖然篇幅個多。但卻是《般若》部中的一部重要經典。龍樹、提婆的中觀學派,就是依據《般若》諸經而建立的,我國的禅宗門徒都要學習《金剛》、《楞伽》這兩部經典,而這兩部經典,恰恰綜合了中觀瑜伽兩大派系的學說,這是我國佛教史上的勝事。

  我們常稱龍樹,提婆的中觀學派爲字宗,無著,無親的瑜伽學派爲有宗。空宗主要說明宇宙萬有,因緣所生,緣生無性,故名爲空。有宗主要說明宇宙萬有,唯心所造,叁界唯心,萬法唯識。這兩種學說,自昔即立於相對地位,縱欲合而爲一,亦有所不能。而我國的禅宗祖師竟能綜合空有兩大派系的畢說,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無與倫比的,以徹見心性的本源爲主旨的佛心宗—禅宗,這就不得不欽佩我國禅宗祖師的偉大創造力及其超人的智慧。我們後學,決心要與印度朋友們相互切磋琢磨, 一起學習研究,把我們祖先所創造發展的輝煌學說,進一步發揚起來,爲推進世界文明建設,增益人類和平聿福,作出貢獻!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