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創造、輝煌的宮堡
一九八七年九月,我率上海市佛教協會赴西藏朝聖團參觀訪問了西藏叁大寺,及其他名勝古迹。所到之處,備受藏族同胞和佛教徒的熱烈歡迎,場面生動,令人難以忘懷。在參觀的衆多場所中,給我印象最深,使我奇歎的莫過于布達拉宮了。現根據見聞和筆錄整理出來,以飨讀者。
根據曆史記載,布達拉宮興建于公元七世紀,距今已有一千叁百多年的曆史。它是西藏地區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宮堡建築群。堪稱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迹。
布達拉宮是西藏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公元六四一年唐代文成公主嫁到西藏,松贊幹布爲其“別建宮室,以居公主”,並爲公主築一城以誇後世,于是強差數萬奴隸及能工巧匠,在當時的紅山上修建了九百九十九間房子,連同山頂紅樓共一千間,這就是紅山上最早修建的宮殿。一座雄偉的宮堡高高地聳立在拉薩河谷中心異峰突起的紅山之上,顯得格外雄偉壯觀。後來,虔誠的佛教信徒將其喻爲佛教聖地普陀山,因而命名爲布達拉宮,即普陀怛洛迦的音譯。
松贊幹布時期修建的布達拉宮沒有完全保存下來。先是在赤松德贊贊普時遭受天禍雷擊,引起火災,後來又在吐魯番王朝末期毀于兵亂。
現在的布達拉宮是公元十七世紀重建的。由山的南麓奠基,依據山的天然形狀蜿蜒修至山頂。主樓十叁層,高一百一十余米。殿宇重疊,巍峨聳峙,金頂輝煌,雄偉壯麗,它集中體現了西藏古代建築藝術的優秀傳統和獨特風格。從外表看,很明顯地分爲兩大部分,牆上刷白土的俗稱白宮,正中刷紅土的世稱紅宮。
白宮的主體建築是達賴生活起居的宮殿。由布達拉宮的正面,沿著修有臺梯形樯欄的鋪石路面蜿蜒而上,通過彭措多朗大門便到德陽廈(東場院)這個占有一千六百平方米的平臺,是每逢喜慶節日,在這衷唱戲、跳神,專供達賴娛樂的地方。平臺東面的樓房是一七四九年開辦的僧官學校校址,這衷的學生修業期滿,即可放爲孜仲,然後出任宗本等官職而進入叁大領主的統治層。
由德陽廈西面扶梯而上,經過曲折的廊道,便是白宮最大的宮殿措欽廈(東大殿),清朝駐藏大臣常在這襄爲達賴主持坐床、親政大典等儀式。從這裏再叁層樓即到白宮的最高處。在這襄可以遠眺群山,俯視全城,風景建築,盡收眼底。達賴常住的兩套寢宮就修在這裏。由于陽光朗照終日,人們又稱爲日光殿。東、西日光殿分設經堂,客廳、習經室、臥室等。殿內珠玉珍玩,陳設豪華。據講解員介紹,達賴用的一只金壺重達一百二十余兩,穿的一件披風價值上萬元。
紅宮是達賴五世第巴桑結嘉措修建的,于公元一六九〇年動工,到一六九叁年完工,是年藏曆四月二十日舉行了隆重的紅宮落成典澧,並在宮前立無字石碑,以全宮製。
紅宮的主體建築,是供奉達賴的靈塔殿及各類佛堂。 一六九〇年,第巴桑結嘉措在布達拉宮修建了第一座靈塔殿。殿堂叁層,塔高十四點八五米,塔分塔座、塔瓶,塔頂叁部分。經過處理的達賴五世的屍骸就保存在塔瓶之內。塔身金皮包裹,珠玉鑲嵌,極其奢華。據記載,僅包裹這一靈塔即耗費黃金十一萬余兩。嗣後相繼在布達拉宮修建了達賴七世至十叁世的靈塔殿、規模不等,形製相同。其中達賴十叁世的靈塔殿規模較大,僅次于達賴五世的靈塔殿,殿堂叁層,塔高十四米,是紅宮最西,也是最篌的躍設,于一九叁四年動工建造,到一九叁六年建成。靈塔殿多用金頂裝飾,每當天朗氣清,太陽照射在金頂之上,更顯得輝煌壯麗。
布達拉宮的修建,正是西藏農奴主對廣大農奴血汗的掠奪。據曆史記載,第巴桑結嘉措在修建紅宮時,每天僅在布達拉宮現場勞動的農奴就達七幹多人,這些被支差參加修建的民工都是自帶口糧,沒有任何報酬。那些在深山老林伐木采石的工匠爲數當更多。可以想象在當時沒有現代運輸的情況下:要將粗木巨石從很遠的山區運到拉薩,全靠人力,翻山越嶺,涉水渡河,其艱苦的程度,想見可知。今天我們去參觀,既是對西藏建築藝術的欣賞,也是對當年修建這座輝煌宮堡的勞動人民致敬。
布達拉宮的修建,既是藏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漠藏工匠團結協作、進行文化技術交流的佐證。早在公元十世紀松贊幹布修建布達拉宮時就招請了許多漢族工匠,所以吐番的建築受漢族的影響十分顯著。金頂和複雜的鬥拱此後一直是西藏宮庭建築的主要裝飾物。從布達拉宮的建築結構來說,除了顯示藏族傳統的建築形式和特點之外,同時也吸收了漢族建築方面雕花梁架和複雜的鬥拱等建築特色。不難看出、漢藏兩族工匠在布達拉宮這一完整建築藝術上的合作是那樣的和諧和協調。他們共同在我國建築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爲後代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産。
一九八七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