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談禅宗——講於上海佛教居士林

  談談禅宗

  ——講於上海佛教居士林

  今天承各位居士的邀請,讓我到這裏來談談禅宗。我過去雖曾住過禅宗叢林,但也只是約略知道一些禅宗的用功方法。本來禅宗是不立文字的,凡落於文學,都只能是皮毛而已。

  今談禅宗,似分五小節: 一、什麼是禅宗

  二、禅宗的宗旨,叁、彈宗的傳承,四,參禅方法,五、禅貴實踐,不尚空談。

  一、什麽是禅宗,

  禅是梵語禅那之略稱,譯爲靜慮。身心不動名爲靜,思維法義名爲慮,就是靜坐思慮。凡是上生色界、無色界的人都要修禅。禅,基本上有叁類: 一是世間禅, 是凡夫所修禅,二是出世間禅,是二乘昕修禅,叁是出世間上上憚,是菩薩昕修禅。又有二種:一是如來禅,是經論中所說的各種禅,二是祖師禅,是釋迦牟尼佛以來心心相印,祖祖相傳的禅,這就是我今天要講的彈。佛於靈山會上,拈一枝蓮花示四衆,百萬人天不解其意,獨摩诃迦葉破顔微笑而領佛旨。佛言:我今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咐囑與汝。這就是憚的宗源。因這一法門傳佛妙心,所以又稱佛心宗。中國佛教有十宗(舊雲十叁宗),禅宗就是十宗之一。

  二、禅宗的宗旨

  一切法門都有一個宗旨,建立了宗旨以後,才能依宗設教,依教修行。禅宗雖說不立文字,其實也有宗旨。

  禅宗的宗旨是什麼呢?《楞伽經》說: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這就是說,禅宗以心爲宗。六祖大師說:“口傳佛心印”,永明大師說:“一心爲宗”。都是說明禅宗以心爲宗。怎麼叫“以心爲宗”?就是教學人識自本心,見白本性,若識自心,見自心性,名爲開悟。禅宗的機鋒棒喝,唱酬問答,千變萬化,不可捉摸。歸根結底的一條,就是教學人識白本心,見自本性,只要我們懂得這一條,學禅時就不至茫無所措了。

  什麼是“心”?《楞伽經》說:“寂滅者,名爲一心,一心者,名如來藏,能遍造一切趣生,造善造惡,受苦受樂,與因果俱。”禅宗教學人識自本心,這個本心,就是《楞伽經》說的寂滅之心。也就是如來藏。因此心中具足如來一切功德智慧,故名如來藏。此如來藏心,能造十法界,造善造惡,受苦受樂,都是此心。即此寂減之心,是衆生心的本質, 一切衆生本來具有,故名心性。見此心性,名爲開悟。

  叁、禅宗的傳承

  傳承就是祖祖相傳,師師相授·憚宗是從釋迦牟尼佛一脈相承下來的。釋迦牟尼佛親自傳法於摩诃迦葉,爲第一世,阿難尊者爲第二世, 一直傳到達摩祖師,爲第二十八世。達摩祖師在梁武帝普通年間(五二〇—五二六年)從印度來到中國,先到南京,後渡江到洛陽入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稱壁觀婆羅門,是爲東土初祖。達摩傳慧可爲二祖,慧可傳僧璨爲叁祖,僧璨傳道信爲四祖,道信傳弘忍爲五祖,弘忍傳惠能爲六祖。弘忍以後,禅宗分南北二宗,慧能的禅宗爲南宗,傳頓法,弘忍的另一位弟子神秀爲北宗,傳漸法。

  其後慧能一條的南宗禅,到唐末五代間,分爲五家,就是鴻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爾後臨濟一系到了南宋時,又開出黃龍,楊岐二派,合稱五家七宗。直到晚近,只有臨濟、曹澗二家尚有傳承,其他諸家都已絕傳了。

  四、參禅方法

  參禅—祖師所提的公案,久久參究提撕,自然有所悟入。

  達摩祖師初來東土時,並沒有參禅的方法,他只教人“外絕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六祖慧能大師教人,也只是說:“世人性淨,猶如青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妄念浮雲蓋複,自性不能明。故遇善知識開示真法,吹卻迷妄,內外明敬,於自性中,萬法皆見。 一切法自在性,名爲清淨法身”,又說:“汝若不得自悟,當起般若觀照,刹那妄念俱減,即是真正善知識, 一悟即至佛地。”參禅的方法,開始於末代臨濟下宗杲大慧禅師,稱爲“看話頭”。怎樣“看話頭?”例如宗師提出一個問題:“念佛是誰,”或“什麼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等等,名爲“話頭”,集中心意,要把這個問題徹底參透,叫做“看話頭”。如果學人在參究“話頭”時有所發悟,就把自己的見解呈示宗師,求宗師印證。如果宗師認爲他的見解不對,或者雖有所見,但還不夠,就再去參究, 一直參究到徹底洞明爲止。上根利智,末上蒲團,便得開悟。也有人參了一輩子不得開悟。這要看參禅的學人根機如何?是否切實用功?還要看宗師啓示的方法是否善巧,如果通過參究,真正開悟了,就可以開堂接衆,傳佛心印,成爲一代善知識。倘若有人真要參禅時,必須有善知識引導輔翼,不要自己盲參瞎坐。

  五、禅貴實踐,不尚空談

  禅宗是傳授佛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若有入入此法門,便可見性成佛,明見自身與十方如來清淨法身,本同一體。即此禅門,超過一切法門,切不可等閑視之。

  什麼叫“實踐,”實踐就是真實修持。禅宗以無門爲法門,無門爲法門就是不落任何門徑。門徑尚無,怎樣修持呢?話雖如此,其實還是有門徑的。

  第一,要知道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我等凡夫,無量劫來,流轉生死,受苦無量。今天參禅,就是要徹底解決生死問題,真正從生死中透出,達到無生死之地。人生幾十年,轉眼便成過去。倘若雖學佛法,而是悠悠泛泛,不肯切實用功,到頭來還是轉入生死輸回中去,豈不可惜, 第二,參須真參,悟須實悟。真參者,就是放下諸緣,腳踏實地,抱住一句話頭,不昏不散,務求真正明徹。不得依他作解,拾人牙慧,自謝爲知禅。不得用意識分別代替參究。古人所謂“大事未明,如喪考妣”,這說明參究時是怎樣用心的。實悟者,就是要真正開悟。若不是真正開悟,決不能算數,悟而未徹,也不能算數。怎樣才算真正開悟呢,猶如有人從醉得醒,自覺醉時一切所見悉皆顛倒;又如有人從夢得覺,自知夢中一切所見,悉皆虛妄。真正到此境界時可算得是開悟了。開悟有淺深,何淺何深,這就不是一句兩句話能說得清楚的。

  第叁,開悟以後,還要修行。沒有開悟以前,要真參實悟,開悟以後還要修什麼行呢?還要修行,這就是以四攝六度,廣利衆生,上求下化,永無休息。發菩薩心,修菩薩行。虛空無盡,願行無盡,衆生無盡,願行無盡。

  空談者,只是口頭講講而已,口頭講講,這叫“口頭禅”,這種口頭禅,既不真參,亦無實悟,生死到來, 一點用不著,故非所尚。

  一九八六年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