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節 叁祖法藏
法藏(六四叁-七一二),別號國一,香象、賢首、康藏,本康居國人,其祖父曾僑居長安,因而以康爲姓。於貞觀十七年十一月初二日生於康居,後來隨其父母來到長安,義學會漢語,風度奇正,利智絕倫。十七歲時求法於太白山,雲棲木食,諷誦《華嚴》。後因病出山入京,時智俨和尚講《華嚴經》於雲華寺,因禮爲弟子,深入無盡。其時仍爲居士身,智俨和尚臨終時,囑道成等諸大德爲授戒法。鹹享元年(六七〇)。師年二十八歲,武後廣植福田,舍宅爲太原寺。道成等諸大德連狀薦舉度法藏爲僧,得到許可。隨奉敕削發於太原寺,並诏爲住持。上元元年(六七四)奉诏在太原寺講《華嚴經》,聽者肩摩踵接。有旨命京城十大德爲師受滿分戒,賜號賢首。
師受戒後,經常參加翻譯,廣事講說和著述,大振久華嚴移宗風。師參加翻譯的有:
(一)、與日照叁藏據梵本校對晉譯華嚴入法界品,果然獲得善財求天竺光等十善知識和文殊伸手按善財兩端漏譯的文字。
(二)、天授二年(六九〇)提雲般若譯《大乘法界無差別論》,師列席譯場,還特爲作疏,發揮新義。
(叁)、證聖元年(六九五),實叉難陀在洛陽大遍空寺,重譯《華嚴經》,師奉诏筆受,後來並補入日照所譯兩段。
(四)、長安叁年(七〇叁),義淨等人先後在洛陽福先寺及長安西明寺,翻譯《金光明最勝王經》等二十一部,師奉诏證義。
(五)神龍二年(七〇六),菩提流支在大林內光殿,譯《大寶積經》,師奉诏證義。
新譯《華嚴經》告成,诏令法藏在洛陽佛授記寺宣講。《宋高僧傳》記載,師嘗爲武則天講新譯《華嚴經》,講到天帝網義十重玄門,海印叁昧、六捆和合義門,普眼境界門等,武則天茫然不解。師指殿隅金獅子作譬喻,講到一一毛頭各有金獅子, 一一毛頭獅子同時頓入一毛中, 一一毛中皆有無邊獅子,重重無盡。則天聽後豁然領解。因而把當時演講的內容,寫成文字,題爲《金獅子章》。義爲則天講解刹海涉入,重重無盡義,作了一個試驗。在一間房子裏裝飾十面鏡子,四方四隅上下,各有一面,相去一丈余,面面相對。中間安置一尊佛像,然後點燃一枝火炬,使各面鏡子相互映照。則天對重重無盡的義旨,從中得到啓示。從這兩個例子來看,法藏在教學上重視形像化,善於舉例。他一生講說新舊譯《華嚴經》叁十余遍。
法藏的著述,據說有百余卷。關于華嚴著述,現存的有:
《華嚴探玄記》 二十卷
《華嚴經文義綱目》 一卷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又稱華嚴五教章)四卷
《華嚴經旨歸》 一卷
《華嚴策林》 一卷
《華嚴經問答》 二卷
《華嚴經明法品內立寶章》 二卷
《華嚴經義海百門》 一卷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一卷
《華嚴遊心法界記》 一卷
《華嚴叁昧章》 一卷
《華嚴經普賢觀行法》 一卷
《華嚴經開脈義記》 一卷
《華嚴金獅子章》 一卷
《華嚴經傳記》 五卷
已佚的有:
《新譯華嚴經序注》 一卷
《新譯華嚴經略疏》十二卷(此書未完成,遽告入滅)。
法藏門下,從學如雲,知名者有宏觀,文超、智光、宗一、慧苑、慧英六人。宗一績寫法藏遺稿《華嚴略疏》達二十卷,慧苑續成十六卷。睿宗先天元年(七一二),法藏圓寂於長安大薦福寺,葬於神禾原華嚴寺的南邊,秘書少監閻德穩爲作碑文:《大唐大薦福寺故大德隸藏法師之碑》,略述一生行化事迹。法藏發揚了杜順、智俨的學說,建立了完備的教觀,是華嚴宗的實際創始者,被稱爲華嚴宗叁祖。
法藏大氣磅礴,總攬衆流,廣采各家之長,創立五教十宗,正式成立華嚴宗。後人爲了紀念他的功勞,故稱華嚴宗爲賢首宗。五教: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叁終教,四頓教,五圓教。五教的名義,發端於杜順的《華嚴五教止觀》,到了法藏才有具體的解釋,嚴密的組織。五教是將如來一代言教,所诠或深或淺的義理,劃分能诠的救相有五類。十宗是就衆生的根機不同,所尊所崇各異、因此開十宗予以分別接引。十宗:一,我法俱有宗,二、法有我無宗,叁、法無去來宗,四、現通假實宗,五,俗妄真實宗,六、諸法但名宗,七、一切皆空宗,八、真德不空宗,九、相應俱絕宗,十、圓明具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