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舍利在中國
一九八七年四月二十八日、五月二十九日,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先後向中外記者宣布,在北京雲居寺雷音洞、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發現佛舍利,引起佛教界及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本文擬就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即我國在建國前,哪些地方保存有佛的舍利?建國以後,又有哪些重大發現,作一概述,以響讀者:
一、建國前保存的佛舍利
《阿育王傳》載:〔佛寂百年後,有阿育王出世,取前舍利,夜役鬼神,碎七寶末,造八萬四千塔。尊者耶舍,舒指光八萬四千道,令羽飛鬼各隨一光盡處,安立一塔。于一日中,遍南瞻部洲,震旦國者,一十九所。〕這十九所塔的分布情況,《法苑珠林》叁十八卷記載如下:
一、西晉會稽鄮縣塔
二、東晉金陵長幹塔
叁、石趙青州東城塔
四、姚秦灑東蒲坂塔
五、周岐州岐山南塔
六、周瓜州城東古塔
七、周沙州城內大乘寺塔
八、周洛州故都西塔
九、周涼州姑臧故塔
十、周甘州刪丹縣故塔
十一、周晉州霍山南塔
十二、齊代州城東古塔
十叁、隋益州福感寺塔
十四、隋益州晉源縣塔
十五、隋鄭州超化寺塔
十六、隋懷州妙樂寺塔
十七、隋並州淨明寺塔
十八、隋並州榆社縣塔
十九、隋魏州臨黃縣塔
在這十九所塔中,建國前只留下西晉會稽鄮縣塔,在今浙江省鄞縣鄮山阿育王寺。寺建于東晉義熙元年(公元四零五年),原名廣利寺,梁武帝賜名阿育王寺。據《鄞縣志》,寺內供奉的佛舍利塔,是西晉太康叁年(公元二零八年)並州(今山西太原市)僧劉薩诃發現的。塔青色,高一尺四寸,廣七寸,五層四角形。東晉義熙年間安帝始構亭保護。該寺建築規劃之宏大,供奉舍利塔的舍利殿之壯嚴,在國內首屈一指。前來瞻仰佛舍利者,終年絡繹不絕。因爲此塔是傳來我國十九座佛塔中唯一幸存者,所以彌足珍貴。又此塔靈異傳說頗多,據印光在法師《阿育王佛舍利塔記實》寫道:〔晉武帝時,有僧慧達(一),禮拜祈求,從地湧出,遂建育王寺,其塔中舍利,曆朝屢著靈異。平時塔門常鎖,有欲睹舍利者,先通知塔主,塔主請塔出,可跪而睹之,塔高一尺四寸,周圍亦尺余。塔之中,內空,中懸一實心鍾,鍾底正中有一針,舍利附于針端。四面有窗,華格攔遮,手不能入,即于華格孔中睹之。其舍利之形色大小多少,均無一定。平常人睹,多見是一粒,亦有見二叁粒者。有見舍利靠于鍾底不動者,有見一針下垂至寸許者,有見忽降忽升忽小忽大者,有見青者黃者赤者白者,及一色之濃淡不同,並二色相兼之各種異色者。有見色氣暗然者,有見色氣明朗者。不獨人各異見,即一人亦多轉變不一。又有見蓮花及佛菩薩像者,亦有業力深重,完全無所見者。見其小時,每如小綠豆大,亦有如黃豆大,棗大者。明萬曆年間,吏部尚書陸光祖,笃信佛法,極力護持,與親友數人來睹,初見如小豆大,次如黃豆大,次爲棗大,次爲瓜大,次爲車輪大。光明照耀,心目清淨。時舍利殿壞,塔供庫房,陸遂發心重修塔殿。披親友所見亦甚好,但不如陸之神異。〕
建國前我國保存之佛舍利,除鄞縣阿育王寺外,還有北京西山靈光寺的佛牙舍利。
一九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西山靈光寺內之遼塔──〔招仙塔〕和全寺建築,都被侵略者的炮火所毀。寺僧掃除瓦礫,得露盤有文曰:〔大遼國公,尚父令公、丞相大王、燕國太夫人鄭氏造,鹹雍七年(公元一0七一年)八月工畢〕。旋于塔基,多獲一石函,啓視有沈香匣,內貯佛牙舍利一顆。匣上書曰:〔釋迦佛靈牙舍利,天會七年四月二十叁日記,比丘善慧書。〕《遼史道宗記》載:鹹雍七年(公元二0七一年)八月置佛舍利于招仙浮屠。其年月與露盤刻文相合。燕國太夫人鄭氏據《遼史》即遼相耶律仁先之母。據《補績高僧傳》,題匣之善慧爲北漢僧人,宋初受宣秘大師之號。天會七年(公元九六二年)乃北漢劉氏年號。上述史實,說明佛牙舍利,初在北漢,後至遼京,鹹雍入塔。
二、建國後發現的佛舍利
建國後,中國佛教協會恭迎佛牙供奉于北京廣濟寺舍利閣,爲國內處四衆弟子頂禮瞻仰。一九五七年──一九六0年,相地鸠工,重建新塔,用于奉置佛牙舍利,俾垂久遠。塔址叁級,高約五十二公尺。塔頂內供養尼泊爾國王贈送我國的佛陀肉身舍利十二粒,象徽十二因緣。以下六層,又各供六粒,象徽六波羅蜜。此外又分層供奉我國漢、藏、巴叁系佛教的佛像、經典和其它法物。在塔頂露盤上,用梵、巴、漢、藏四種文字,刻寫《法身偈》,象徽四聖谛。
佛牙舍利,現存于世者只有兩顆,一在我國,一在斯裏蘭卡。我國的佛牙舍利,受到世界各國佛教徒的高度重視。一九五五年和一九六一年先後應緬甸和斯裏蘭卡政府及佛教界的要求,我國的佛牙舍利,由中國佛教協會領導人護送到緬、斯兩國巡展,受到兩國政府和佛教徒的隆重接待和虔誠供奉。
(一) 蘇州虎丘塔內發現迦葉佛舍利
一九五七年蘇州文管會在整修虎丘塔第叁層時,發現石函、鐵函、鐵金塗塔各一具。
在鐵金塗塔外,包裹的四幅織品都已腐爛。在比較完整的一幅上,用墨筆題著兩行字:〔×××恩朗舍此袱子一枚,裹迦葉如來真身舍利寶塔〕。在石涵四周,有銅佛四尊,檀香雕木佛像叁尊,銅鏡叁面,越窖青瓷蓮花碗一雙,製作精美。在塔的第一層和第二層中間,有高一米的空隙,中間放有一雙長方形石匣,石匣內有一長方形楠木匣子。匣底的木柄上寫著:〔弟子××舍淨財造此函,盛金字《法華經》,孫仁遇金銀手工裝,孫仁朗舍手工繡花,辛酉歲建隆二年(公元九六一年)十二月十七日丙午〕等字。經卷用白棉紙墨書寫。由于日久腐酥,已沾在一起,無法全部展開。經專家鑒定,這些文物是五代末年北宋初年的東西。(二)
迦葉佛是過去七佛之一, 在這個世界人壽二萬歲時出世而成正覺。確切年代,不可考證。古佛舍利的發現,在全世界還是第一次,意義十分重大。蘇州文管會決定,待虎丘塔修複後,仍將迦葉佛舍利送還塔中保存。
(二) 鎮江甘露寺鐵塔基出土釋迦佛舍利
鎮江甘露寺鐵塔建于宋代,九級八面,造型精美。明代因海嘯傾塌,遺存最下叁層。
明萬曆年中,釋性成、功琪就殘存叁級加以修複,成爲七級。到了清末,明代績建的四級又毀,仍存原來叁級。一九六0年鎮江文管會修複鐵塔時,在塔基下深約叁公尺半的地方,發現一個地宮,其東西長九七米,寬八六米,深八0厘米,由十九層青磚平鋪構成,底層石板。地宮放置一長方形大石函,作東西向,上面蓋有宋元豐元年(公元一0七八年)四月八日,〔潤州甘露寺重瘗舍利塔記〕石刻一方。大石函內,還放置一些唐代石刻。其中最重要的有唐長慶四年(公元八二四年)〔李德裕重瘗長幹寺阿育塔舍利記〕,大和叁年(公元八二九年)〔李德裕重瘗上元縣(今南京市南郊)禅寺舍利記〕石刻兩方。此外,還有唐宋石刻七方,都是記載唐宋重瘗舍利的經過。
據梁《高僧傳·康僧會傳》,僧會于赤烏十年(公元二四七年)入吳,爲吳大帝孫權致舍利。帝于秣陵(今南京)城東長幹,爲置建初寺及阿育王塔,是江南塔寺之始。後寺塔具廢,西晉劉薩诃,于塔廢址得佛舍利,後于其地建寺,造叁級塔,名長幹寺。梁時,大加興建,號阿育王寺。至唐長慶年間(公元八二一--八二四年)李德裕(公元七八七──八四九年)任潤州刺史,乃將長幹寺一部分佛舍利,移置其新建之京口(今鎮江)北固山甘露寺並建石塔供奉。宋熙甯二年(公元一0六九年)又民現佛舍利,該寺改建鐵塔一座,將佛舍利集中一起,安奉供養。據此可知,一九六0年于鎮江鐵塔地宮發現的釋迦佛舍利,即《法苑珠林》記載的(叁)東晉金陵長幹塔之佛舍利。這一重大發現,對江南地區佛教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甘露寺地宮發現的釋迦舍利,數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據鎮江博物館報告,共有七百七十二粒。唐代瘗下的計兩處:長幹寺舍利小金棺內十一粒,禅衆寺舍利金棺內一百五十粒。都是透明或半透明的顆粒,無色或白色的,小如芥子。宋代瘗下的計叁處:銀人五十六粒,附在一大塊化石狀物之上。銀圓盒內一百七十粒,另有七粒作礦石狀,綠爲子孔雀石。木函內叁百七十二粒,均小如芥子。(四)
(叁) 北京雲居寺雷音洞發現釋迦佛舍利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午,房山縣雲居寺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員清理著名的石經山雷音洞地面時,于原佛座後面地下五百米處,發現一方石,下有堅穴,內存石函、銀函、玉函,以函套函的方式加以密封。一號漢白玉石函,函蓋上刻有一百七十二個字,函內還刻有八十叁個字的銘文。這些文字記述了明代萬曆二十年(公元一五九二年)間,在石經山首次發現隋代所藏佛舍利的情況,並初步判定此函爲明萬曆年間所製。二號青石函,較上函略小,函蓋上刻有〔大隋大業十二年(公元六一六年)歲次丙子四月丁巳朔八日甲子于此函內安置佛舍利叁粒原住持永劫〕叁十六字銘文。說明佛的舍利,在這裏已珍藏了一千叁百多年之久。叁號漢白玉函,有楔狀抽屜蓋,上有〔佛舍利〕以及上下款,共二十六字。四號鍍金銀函,四周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種淺刻圖案,蓋上有花卉圖案,內有木質彩繪香珠一顆,珍珠十一顆。五號白玉函,十分精巧,長寬各十二厘米,高十七毫米。在這裏可看到兩顆乳白色如小米粒般大小的佛舍利,旁邊還伴著兩顆珍珠。
隋代印度一僧辦將一部分佛舍利獻給隋文帝楊堅。幽州高僧靜琬從隋文帝那裏得到叁顆佛舍利,安放在白帶山(後稱石經山)雷音洞內。明萬曆二十年(公元一五九二年),佛舍利首次被發現,由當時萬曆皇帝朱翊鈞的母親迎入宮中供養,叁日後又安放在雷音洞內。爲何記載有叁粒佛舍利,現存祗有兩粒呢?據專家推斷,其中一粒可能在明代迎入宮中供養時,不慎遺失。
據悉,待雲居寺修複後,這批佛舍利還將送回寺內安置,供海內外各界人士瞻禮。
(四) 陝西法門寺發現釋迦佛舍利
一九八七年四月初以來,考古工作者在發掘清理法門寺塔基下的地宮時,首次發現極爲珍貴的佛指舍利,以及唐代許多皇帝供養舍利的金銀器、絲織品、瓷器等大批珍貴文物。
法門寺位于陝西省扶風縣城北九公裏的法門鄉,在西安西部一百公裏處。法門寺塔始建于東漢,原爲四層木塔,明代隆慶年間毀于關中大地震。明萬曆七年(公元一五七九年)起重建爲四十九米磚塔。法門寺爲唐、宋時代的宮廷寺廟。
法門寺塔西部于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四日倒塌。爲了重修佛塔,一九八五年又拆掉囝搖搖欲墜的殘存東半部。一九八七年叁月間,清理塔基時,發現了地宮天井。四月初,在地宮內,陸續出土了一批稀世珍寶。
特別具有重大意義的是,在地宮的前中後叁室及後室下四龛中,發現了保存完好的四枚佛指舍利。經與甬道中發現的碑石志文和有關文獻的勘驗,確系唐代皇帝多次迎供的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據現在所知,這是世界上僅有的佛指舍利。
史籍記載,法門寺分得佛指舍昨,置于專門修建的塔中,故名〔真身寶塔〕。唐時每隔叁十年開真身塔一次,由皇帝率衆臣迎佛骨至長安供奉。送還法門寺時,朝廷都要贈送一批珍貴的器物。地宮甬道中出土的一塊《物帳》碑,詳細地記載了唐代幾個皇帝贈物名稱和數量。佛指舍利在法門寺的重放光明,專家認爲這是我國考古工作的重大收獲,是全世界佛教徒值得慶賀的重大事件。
一述資料說明我國現在是全世界保存佛舍利最多的國家。除釋迦佛外,還有迦葉佛。釋迦佛的舍利,又有佛牙、佛指、佛身各個不同部位的舍利,數量大,是各國佛教徒共同的聖物。
《佛陀舍利在中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