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國巡禮漫記

  佛國巡禮漫記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六日至十二月六日,中國佛教代表團一行四人,由我擔任團長,應印度文化關系委員會的邀請,前往印度進行友好訪問。叁個星期,先後訪問了六個邦,十個城市,途經泰國曼谷,行程萬裏,有許多令人難忘的印象。

  增進傳統友誼

  代表團出訪前夕,印度駐華大使舘文化參贊特邀全團成員到他的官邸作客,大使先生也趕來同我們話別。十六日啓程赴印時,印使舘又派官員前往機場送行。在我國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大好形勢下,作爲一個中國佛教徒,能夠到教主釋迦牟尼的國土去朝禮聖迹,增進中印兩國人民和佛教界的傳統友誼,我們有著說不出的榮幸與親切的感受。

  在飛印途中,十七日我們趁在曼谷轉航的機會,參拜了玉佛寺,臥佛寺,當晚離開曼谷。到達新德裏,已是十八日淩晨叁點鍾。我們一行在機場受到印度文化關系委員會阿哈卡爾宏賽音秘書和我國駐印使舘官員馬街光先生的迎接。十九日,印度文化關系委員會外事秘書那澤拉特會見全團。交談中,那澤拉特先生說:“印中文化交流曆史悠久,其中玄奘與菩提達摩是最有影響的人物,雙方可以把他們的活動拍成影片,還應該組織佛教學者對他們的學說思想進行研究。”他還詢及中國佛教寺廟、宗教活動等方面的情況,並希望雙方經常派團互訪,以加深兩國佛教界的相互了解和傳統友誼。

  藝術的光環

  佛教,無論在中國、印度或其它國家,其影響都已超出了純宗教的範圍。佛教的思想理論和藝術作品等彙成的文化寶藏,是人類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産,爲現代文明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當我們參觀了印度國家博物舘,看到那裏陳列的有關佛陀生活片斷的石刻,玲珑璀璨,棚栩如生,充滿生活氣息,使我們感受到佛教藝術所特有的感染力和生命力。一幅佛陀說法的畫面展現在我們眼前,頓時使人産生一種置身其中的感覺,仿佛面睹慈容,親聆教誨,引人於心領神會的境界之中。這裹有一舘,不經常開放,該舘負責人得知我們是中國的佛教代表團,特爲啓鑰開舘。其中陳列有淨飯王遺留的希世珍寶和古印度佛教文物。

  鹿野苑漫步

  二十二日,我們飛往拉特斯市。

  座落在拉特斯市的鹿野苑,是佛陀成道後說四谛法門度僑陳如等五比丘的地方。我們稱這裹爲佛陀初轉*輪的道塲。苑中有高聳入雲的舍利塔和五比丘塔等古建築。這裏有一座阿育王博物舘,陳列著公元六、七世紀的石刻佛像和菩薩像: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滿眼的靈迹,吸引著我在這聖地上徘楓。此時,在我國北方正是寒風凜冽的初冬,而在印度,則正值“漸寒”時令,是這襄大部地區一年中的最佳季節。雖說是“漸寒”,每日氣溫卻總在攝氏叁十度左右。對我們剛從北京來的人說來,好象在一年之中度過了兩個夏天。在一片清涼的鹿野苑中,徘徊於枝繁葉茂,四季常綠的菩提樹下,令人留連忘返。

  恒河岸上

  恒河,是印度叁大河流之一,爲古印度文明的搖籃。

  爲了觀賞日出的奇景,二十叁日晨六時,我們就來到了恒河之濱。許多印度教徒, 一清早就跳入河中洗個痛快。傳說凡是在恒河洗過澡的人,諸般垢穢罪惡統統滌除幹淨。無論冬夏,人們總是如此。他們洗完澡,還要裝上些水帶回家,作爲聖水飲用。

  提到印度風俗,在這短短的幾天訪問中,無論在新德裏還是拉特斯市所看到的情形,都會給人以異樣的感受:成群結隊的白牛,在繁華的街道上悠閑地走著,不管是熙熙攘攘的人流還是星馳電掣的車輛,都要給它讓路。在商品雜陳的攤架上,它如果嗅到合胃口的食物,人們則讓它大吞大嚼。

  涅槃堂畔

  二十四日,參觀拘屍那涅槃堂。堂中供奉釋迦佛銅質涅槃像,長達二十余英尺,甚是莊嚴。還有狀如華蓋的婆羅雙樹和阿育王爲紀念佛陀涅槃而修建的火化窯。

  涅槃堂附近,有我國和日本、斯裏蘭卡、緬甸等國家修建的廟宇。這些各有特色的建築物,生動地體現了佛教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海外華僑修建的“中華寺”,住著從臺灣去的比丘尼。她對我們說,她非常希望回祖國大陸,朝拜四大名山。另有一、座藏式寺廟,廟裏有一位登巴喇嘛,說他接待過很多來訪的祖國同胞。他對我們非常親熱,態度誠懇,向我們獻了哈達。

  菩提伽耶

  二十五日,參觀臘克腦市阿育王會議舘之後,我們於次日來到巴特拉市參觀菩提伽耶。在大理石砌成的高聳入雲的菩提伽耶塔下,瞻仰菩提樹下的金剛寶座及周圍的石塔、佛陀經行處、佛陀足迹、石磴等聖迹屍隨後去參觀附近的菩提寺。

  提起菩提寺,不禁聯想到製糖術傳入我國的一段曆史。《續高僧傳》卷四《玄奘傳》記載王玄策“就菩提寺僧召石蜜匠。乃遣匠二人、僧八人具到末夏,尋敕往越州就甘蔗造之,皆得成就。”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卷叁十說:“此紫沙糖也。法出西域,唐太宗遣人傳其法入中國。以蔗汁過樟木槽,取而煎成,清者爲蔗糖,凝結有沙者爲沙糖,添甕造成如石如霜如冰者爲石蜜、爲糖霜,爲冰糖也。紫糖亦可煎化,即成鳥獸果物之狀以充席獻。”所謂“石蜜”《善見律毗婆沙論》解釋說:“廣州土境有黑石蜜者,是甘蔗糖,堅強如石,是名石蜜。”

  “糖”已成爲一種極普通的食品,製糖技術也經過不斷地改進和提高。飲水思源,我們在品嘗糖的甘甜時,很自然地想到傳播和引進製糖技術中印文化交流先驅者作出的貢獻。

  今日菩提寺內,住著七十多位喇嘛,慈仁旺堆活佛非常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他對國內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情況蔔分關心。我們告訴他:國內信教群衆享有信仰自由的權利,西藏地區同內地一樣,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都貫徹落實得很好。他聽了介紹,非常高興,很受感動。

  靈山一脈

  王舍城是佛經中經常提到的一個地方·玄奘法師在公元六叁叁年到過這裹。五十年代,爲了紀念玄奘法師在中印文化交流上的偉大貢獻,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時捐款修建了一座玄奘紀念堂。玄奘法師光輝的業績和雄偉壯嚴的玄奘紀念堂,生動地體現了中印兩大民族悠久的傳統友誼。在這襄,我們巡拜了玄奘法師當年求學的地方—那爛陀寺。由於曆史上的種種不幸事件的發生,當年舉世矚目·文人萃集的那爛陀寺,今天已是滿目荒涼、 一片荒墟,不盡滄桑之感。

  距那爛陀寺不遠,盤旋而上,卻是五山環繞的靈鹭山。山中茂林修竹,百烏和鳴,環境十分幽靜。靈山聖境,名不虛傳。

  靈驚山,是釋迦在世時說法的道塲,是佛教徒向往的聖地。在我國杭州有一座飛來峰,同印度的靈驚山可算是姊妹峰。據《佛祖統紀》卷叁六載:“成帝鹹和元年(叁二六),西天沙門竺慧理,至錢塘武林山,驚曰:“中天竺靈鹫山嶺何年飛來此耶?”因名“天竺山飛來峰”,建寺曰“靈隱”。”杭州是一座文化古城,有天生的西湖勝景作陪襯,又有從佛國“飛來”的靈峰,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地靈人傑,相得益彰。今日杭州飛來峰下, 一年四季常聚集著成群結隊的香客遊人,在靈隱寺裏同結香火因緣。 一則則流傳千古的佳話,很自然地令人感到中印兩國人民的友誼,確實是千流萬派,源遠流畏。

  勝侶相逢

  叁十日,當我們來到加爾各答市玄奘寺時,受到該寺住持、印度佛教僧伽聯合會主席悟謙法師,加爾各答市文化關系委員會內務部主任達特齊社裏和該市菩提學會秘書長難迪斯瓦拉等的熱烈歡迎,舉行了兒童獻花、歌唱,舞蹈等活動,贈送佛教刊物。悟謙法師備齋招待全團成員。

  在交談中,悟謙法師向我們介紹了摩诃菩提學會的組織情況,詢問了國內保存的玄奘法師頂骨和玄奘塔的現狀。

  不久前,我訪問美國時,同在紐約束禅寺住持弘法的浩霖法師結下了深厚的法緣,我們訪印時,不期又在這裏他鄉遇故知了!相見之下,皆大歡喜!

  龍樹山與七葉窟

  位於海德拉邦的龍樹山,是二十世紀初發掘出來的廟塔遺址,同時找到的還有吉祥山,當地人稱它爲龍樹山。

  十二月一日,我們參觀了這裏的龍樹博物館,對龍樹(約公元叁世紀人)這位傑出的佛學大師的懷念,並不只是一種單純的宗教感情。他的學說傳入我國,對我國佛學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我們還參觀了舉世聞名的龍樹水庫。碧波蕩漾,百舸爭流。它是印度當前的一座大型發電站,爲印度的工農業生産提供了無盡的動力資源,爲印度人民創造了無窮的財富。

  十二月叁日,我們在孟買瞻仰了第一次結集聖地—七葉窟。窟中五百比丘的坐櫈,遺迹猶存。

  依依惜別

  叁個星期的訪問,我們的印象是深刻的。訪問期間,得到印方的熱情接待和精心安排,義有我國駐印使舘人員作陪,爲我們的訪問提供了十分的便利條件。我們覺得這次訪問,將在中印友好交往的曆史長河中寫下新的一章。 六日晚上,當我們離開新德裏時,蠢管夜幕已經降臨,我們在飛機上還是依依不舍地向著佛陀的故鄉投下深情的一瞥。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六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