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放下

  放下

  達亮

  寒山問拾得曰:“世間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雲:“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若有人戰場上失敗, 商場上失手,情場上失意而頹唐弱志,無精打彩,整天愁悶苦臉,心事重重想不開,甚至會走上極端──自殺。這時,有人向你勸說,說一些至人的哲理爲你開脫,讓你放下、想開一點,可謂苦口婆心。而自己一旦陷入生活中煩惱不愉快的事,甚至比別人更想不開,放不下。當局者迷,旁觀者也未必清呀!爲什麼呢?因爲他自己並沒有真正地放下,沒有把心放下,也沒有把我們這個色身放下,只不過把“放下”當作生活中的口頭禅,是講給別人聽的,對人對己沒有一點益處。在當今現實生活中,能有幾人做到“提得起,放得下”,除非高深境界的賢人達士,或得道的高僧大德。

  放下的真意是悟,是去迷轉悟。放下是手段,目的是正知正見。單純追求放下,爲放下而放下,這是一種迷,一種執著,這是不對的。放下是悟明障礙,歸宿處是正確用心,只是不能用死心、錯用心。大家在持名念佛中,若時時對“念佛是誰,誰在念佛”這話頭念念不忘或執著、妄念,這就是你放不下,當然也不會開悟。因爲我們在用功時,用的是我們這顆心,而我們又對“念佛是誰,誰在念佛”這話頭用的也是我們這顆心。大家知道,我們並沒有兩顆心啊!爲什麼一顆心既能用功又能打妄念呢?這是我們太執著、放不下,慧根淺的緣故。對于境界深的人來說,心應在一處而不僅在一處。對于我們一般境界的人講,應一心不亂,一心不可二用!

  放下的過程,是具體的、現實的過程,不是以空相對治煩惱,而是以種種智、種種法,化有返空,化煩惱而得菩提。種種煩惱就有種種解脫法,化解法。由此放下的過程,即是種種法、種種智建立的過程。大家真真切切地都放得下,什麼功夫都能用得好。如果你放不下,不但功夫用不好,到頭來仍逃不脫閻王老子。所以,大家用功的關鍵在于能不能放下。在這裏有一個禅宗公案:一天,一位名叫嚴陽的修行人來見趙州禅師。他和趙州禅師見面後,先是禮節性的對了一番話。然後,他對趙州禅師說:“禅師,我今天來見你,什麼東西都沒有帶。”

  趙州禅師說:“哦,你放下吧。”

  聽了趙州禅師的回答,嚴陽感到困惑。他以爲趙州禅師聽錯了,于是攤開雙手給趙州禅師看,“今天我來,什麼東西都沒有帶來,還能放下什麼呢?”

  趙州禅師微微一笑,“是啊,你什麼東西都沒帶來,可是你仍然有放不下的,那麼它是什麼呢?既然你實在放不下,就擔著吧。”

  據說,嚴陽聽了趙州禅師這句話後,頓時大悟。他悟到了什麼呢?他悟到了自己以前修行用功多年就是不見開悟,是因爲自己放不下、太執著的緣故。因此,不但要放下我們這個色身,還要放下我們這個心。由于人的執著放不下,往往修行用功幾十年卻毀于一旦。從前,一位專門持咒的老婆婆幾十年如一日,念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彌吽”,她每念一遍,就往盤中放一粒黃豆。到了後來,黃豆會自動跳起來落入盤中。一次,有一位好事者從她房前經過,看到房子上空有道奇異的光環。好奇的他走近一看,是一位老婆婆在持六字真言咒── “唵嘛呢叭彌牛”。開始他以爲自己聽錯了,仔細一聽,沒有錯呀,原來老婆婆把“吽”字錯讀成“牛”字。他將此事告訴了老婆婆。老婆婆也沒辨是非,不假思索地就將字改讀過來。此後,老婆婆再念此咒時,黃豆不見跳了,房上的那道光環也不見了。可惜啊,老婆婆持咒幾十年如一日,只因對文字太執著而放不下,將幾十年的功夫毀于一旦。可見,放不下,的確是我們在修行路上的攔路虎啊,我們要當心喲!

  修行參禅的人應該要放下兩張“皮”──臉皮、肚皮。放下臉皮不是說你不要臉,耍賴皮,而是要你忘記自己的地位、名利,謙虛誠墾地從最底層開始,老老實實地學習做人。放下肚皮是要你斷貪欲。這都是一個目的──破我執。我執不能破,你永遠開不了悟,永遠到不了西方,也成不了佛。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雲:“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若如此,你何愁放不下、開不了悟、成不了佛。這豈能是人人能做得到的?《來果禅師語錄》雲:“識能放下思量,身體能放下妄想,虛空能放下大地,磚頭能放下泥巴,詳細算之。識能放思量,心不可得;妄能放想塵,身不可得;虛空能放大地,世不可得;如此身心世叁,全能放下,恐打燈籠,找不到一個衆生,豈奈放下何,是知“放不下”這叁個字。”有載,和尚師兄弟倆趕路,遇河水漲,有一年輕女子難以過河,師兄抱起女子過河,二話不說放下女子又繼續趕路。走了十數裏,師弟還在嘀咕師兄:“你是出家人,不能近女色,怎麼能抱女子過河呢?”師兄答:“我是把女子抱過河就放下了,你實在是抱著這女子走了十數裏。”這是說凡事不可拘泥,不能背負東西,否則你就會像那位師弟一樣放不下,怎麼辦呢?你可以背了它走的。那師弟想了十數裏,有些人可想兩年、十年,甚至要想一世。所以,參禅人,最要放得下,才有禅可參,有心可用呀!古雲:“出家無家,動想亂如麻,”誠能放得下,方可看破世界。

  佛祖所說的“放下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時舍卻”,就是說該舍的須舍,毫無疑惑,義無反顧,堅決地舍,徹底地舍,這樣才可以進入一種較高的境界。然而,日益繁華的物質世界充滿太多迷人的誘惑,令身處六塵之中的人目眩神馳。要做到六根清淨,六識摒棄,確非易事,除非真正佛門中人,諸如弘一大師等高僧才能達到這個地步。若能達到一代哲人MZD所說的:“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也得放下一些與之相違背的東西,也得毫無疑惑,義無反顧地舍,徹底地舍!大家知道人民公仆“孔繁森”就是這麼一位進入較高境界的大寫的人。

  在現實生活中,對名利能看破放下的人,不能說沒有,即使有也少得可憐呀!托馬斯·愛迪生就是這種少見的人中的一個。如果這位偉大的發明家當初一味存錢,他去世時會很富裕。第一次成功的發明給他帶來4萬美元的淨收入,這在1869年可是個大數目。他一生中得到了1093項發明的專利權,可他辭世時卻身無分文。數年後,愛迪生的兒子查爾斯回憶父親對金錢的態度:“他認爲金錢是像金屬一樣的原材料,應該使用而不是積累,所以他果斷地把錢投資到新項目上。有好幾次他瀕臨破産,但他拒絕讓美元控製他的行爲。”說自己對名利放得下,只不過每個人境界不同,放下的程度也不同。

  放下能解脫自己。人生中就是這樣,有許多玄奧之處,有時候放下就意味著拿起了一把開門的鑰匙,要用這把鑰匙去開啓另一道人生之門。在現實生活中,應學會放下。有篇報道,也許很多人看過,說是有位留美計算機博士生,拿著學位證書到多家公司求職,但都沒有被錄用。他把求職的經曆思索了一番之後,在平靜的心態下,毅然放下架子,收起學位證書,以普通人的身份去應試,很快就被一家公司錄用爲一般程序輸入員。後來,老板發現他的才幹非同一般,就給他換了工作。而在新的工作崗位上的出色表現,又使老板對他刮目相看。于是,老板對他很器重,通過多次“咨詢”,他才拿出了博士證書,最後受到重用。他的才華得到了進一步發揮,他的水平與文憑的等值亦同時得到了衆人的肯定。

  大家想一想,這件事不是給我們很大的啓示。在生活中,善于調整,該堅持的堅持,該放下的放下。其實,人生的放下與輝煌有時是相互相承的。沒有當放則放的果敢就沒有輝煌的成功!既然如此,我們就不必爲放下而煩惱,很快從不幸和失意中奮起,信心百倍地投入到複雜的社會生活中,感受生命中的豐富,掀起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人們常說煩惱即是菩提,我們凡人遇到煩惱只是煩惱,不見菩提,這是爲什麼?原因是我們放不下,被無明掩蓋了我們本有的自性而不能顯現,智慧不能顯現,所以我們不能轉迷成悟,煩惱就是煩惱。煩惱當下就是菩提,當下就是所謂的徹底放下。最後,大家在慢慢地細細地咀嚼著“放下”這個充滿禅意,內含哲理的詞,思索著該怎樣來“放下”……

✿ 继续阅读 ▪ 執著人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