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佛樂的淵源
春秋時期的潮汕被稱爲南蠻和百粵,是古越族的住居地。那時這裏已有青銅文化,說明中原文化已滲透到這裏。直至秦始皇帝統一中國,發兵百粵,已有揭陽戍守區。後來還有將領史祿及其軍衆留寓揭陽。音樂文化隨著南來的移民傳人百粵之地,與土著音樂文化互相融合。這是潮州音樂的遠源。
叁國東吳以後佛教才傳人廣州,叁國五鳳二年(225),西域人支域梁接在廣州譯出《法華叁昧經》,是目前所知佛經傳人廣東最早記載。東晉隆安五年(401)罽賓國(克什米爾)法師昙摩耶舍到廣州創建王園寺(今光孝寺),並在這裏奉敕譯經。據《高僧傳》記載,南北朝時由海道來廣州的中外僧人很多。這些僧人興建了廣州最早的一批寺院。到了唐朝佛教空前盛行,舉國上下寺院林立,潮汕于唐開元二十六年(238)建開元寺,唐德宗貞元四年(788)潮陽建靈山寺,其後潮州各地先後又建了不少寺院。佛教對“傳承”的高度重視,致使佛寺成爲保存古代音樂的“冰箱”,潮州音樂亦然。
唐宋是潮州音樂的形成期,明清兩代是潮州音樂的演變、發展期。唐代音樂藝術十分繁盛,其中的燕樂和宗教音樂的法曲,隨著南來的仕宦和佛教的傳播而流人潮州。
唐高宗時奉旨平定泉、潮蠻獠騷亂的陳政父子,是精通音樂的樂官。陳政原是隋朝協律郎,其子陳元光因家學淵源而精通音律,後任過漳州鎮撫(管轄潮、泉),素以樂、武漢化潮泉二州著稱。陳元光曾詠:“秦箫吹引鳳,鄒律奏生春,缥缈纖歌遏,婆娑妙舞神。”描寫宴樂歌舞。中唐韓愈貶潮時,已有民間祭神的音樂活動,韓愈在《韓昌黎文集》中記敘唐代潮州民間祭神活動有“吹擊管鼓,侑香潔也”, “侑以音聲,以謝神贶”, “躬齋洗,奏音聲”等名句,史籍還記載潮州“仕皆倡琴瑟,重樂以治民”。至于佛教音樂的法曲,唐開元年間(713~741)所建的開元寺,就是這類音樂的最大集散地。
由于中原佛教音樂隨之傳播人潮,潮州及潮陽的兩大寺院便成爲當時梵呗佛樂最大的集散地。
潮州音樂是流傳于中國廣東潮州、汕頭地區傳統器樂的統稱。潮、汕古代屬百越。自先秦開始,隨著中央政權的軍事戍邊、中,原居民的避亂南遷和高官士宦貶谪,這裏與中原文化之間經曆了反複不斷的交流。經過兩千余年融合積澱,潮、汕一帶凝聚成一個豐富多樣而又極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圈。特別是傳統音樂,從宮廷雅樂到文人詞樂,從宗廟音樂到民間俗樂,這裏一應俱全,被譽爲傳統音樂的“聚寶盆”,潮州佛樂也在其列。
潮州佛樂的特點
佛樂源于印度,可惜未能得以流傳,到了唐代隨著潮州開元寺興建而大盛。韓愈有詩曰: “街東街西講佛經,撞鍾吹螺鬧宮廷。”雖曆經帝王名師選詞譜曲,但仍唱法繁雜,惟流傳既廣,遂有南北之分,南較柔和婉轉,北則剛勁樸直。潮汕各代的佛樂屬南派,曲調古樸淡雅。
廣東佛樂因方言區不同,大致可以分爲廣府區(昔日之廣州府,俗稱廣府)佛樂和潮汕區佛樂兩部分。潮汕區佛樂尤以潮州佛樂爲主,大致分爲兩類:一是禅和板,又名善和板、開元板;二是香花板,又名本地板(包括佛曲)。它主要流傳于粵東潮汕和閩南部分地區,其曆史悠久,風格奇特,成爲佛樂中一朵奇葩。
在佛教寺院中,做課誦、普度、祭祀和七齋喪事時都要用梵呗唱誦。梵呗唱誦使得誦經時既易記又易懂,又不致單調枯燥。並又能隨著節奏和旋律達到心寂人定的功效。佛教梵呗傳人潮州後,在長期的發展變化中,逐漸演變爲一種特殊的音樂形式——潮州廟堂音樂。潮州廟堂音樂原是叢林古刹、寺廟、佛堂等僧人或居士在禮佛、課頌經文時的伴奏音樂。廟堂音樂是潮州民間音樂四大系統之一,在全國佛教音樂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其曲調主要有“香花板”和“禅和板”兩種。潮州的佛教音樂,有兩套唱腔,一套是明”以前就從福建傳入潮州的香花板。此套唱腔有忏板、贊偈、佛曲、金剛卷及焰口等類樂曲近300首。由于在潮州流傳的年代久遠,其範圍又廣闊,遍及粵東和閩南,所以分支較多。各支唱板的樂曲有同有異,主要有潮安腔、潮陽腔及惠來腔等。
禅和板,古時稱學禅之衲子(僧人)爲“禅和子”,出家僧人和合具有二重之義,即理和與事和。理和是證擇滅,就是大家一同修證共同選擇的寂滅道理;事和是所謂的六和,即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所以,禅和也泛指專事修持僧侶,又名善和者,禅與善二字潮音相同,惟平仄輕重而已,原屬廣府佛樂,與廣府板佛樂同源。
禅和板亦稱古七星板。此唱腔來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由潮州俗家佛教組織——念佛社社友邱家樣與開元寺僧釋可聲同創;另一說是清乾隆元年丙辰(1736)從廣州羅浮山華首臺寺高僧密因和尚來潮中興開元寺時所傳,故名開元板。于清鹹豐年間,此唱腔又傳到民間的念佛社和善堂。此唱腔有近百首樂曲,可以完成各種大小法會。
禅和板,其唱腔包含著極其濃烈的廣東地方音樂風韻,是民間音樂寶庫之一。它發源于廣州地區,所以蘊含著濃郁的廣東音樂原味;它又在音樂之鄉潮州生根成長,所以又極富于潮州風味。禅和板,在演奏中穿插一些擊點較爲活潑的“七星板”,吸收潮州音樂的弦詩樂隊和唢呐、笛子等伴奏,其鼓點只用單槌,顯得莊嚴清雅肅穆;其演唱速度也比廣府板慢,從而顯得穩重大方。
禅和板,秀麗優美而不妖冶泆蕩,平緩悠揚而非萎靡不振;它以規整有序的節奏,典雅徐曼優美的旋律,曲調顯得比較典雅古樸,婉轉悠揚見長,饒有雍容徐靜之風度。所以無論唱詠或聽聞佛樂,都能令人心曠神怡,最具梵呗基本精神。
香花板,佛家爲應付世俗佛事而叫“做香花”,此板得名之意。古語雲: “借他人香花,修自己福慧。” 香花板,又名本地板,大概是潮州最先已有此板,到清乾隆間才開始有禅和板,所以香花板是潮州最古老之本地板佛樂,與潮州民間小曲相互影響,互有滲透。香花板,早年從福建傳人潮汕地區,受到潮州音樂的影響乃至同化,故其曲調富有潮州音樂的氣息,旋律熱烈昂揚,跌宕爽捷,富有燦爛活潑之趣。
潮州外江音樂,是指自江蘇、浙江、淮河流域一帶流傳到潮州的音樂。戲劇稱“外江戲”,音樂稱“外江音樂”,鑼鼓樂稱“外江鑼鼓”或“蘇鑼鼓”,佛樂稱“外江板佛樂”。外江音樂之傳來潮州,不是某一年代、某一曆史事件而成其事,應是一個很長的曆史時期的文化遷移事件。其起始應在南宋年間。
外江板(江浙叢林通用唱法)和香花板雖然傳人潮州比禅和板早,但其節奏不如禅和板嚴謹,而且唱詞方面也摻雜一些外地方言俚語,音調旋律帶有閩南(漳、泉二州)戲曲風格;其佛曲的風格徐曼哀婉,曲折多姿。
廣府板佛樂,源于廣州而今流傳于香港和泰國,重998年此板佛樂由陳天國、蘇妙筝二夫婦將唱腔、記譜整理出《泰國華宗贊佛偈語詞譜》一書,禦封泰國華宗大尊長仁得上師校審印可,全書共收入忏板類樂曲44首, 贊偈類樂曲32首, “焰口”全套唱誦45首,總計121首。許多佛樂是吸收民間音樂曲調來演唱的,而廣府板佛樂卻葆有著許多古代廣東音樂的原形,使我們從中可窺見其當初音樂的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