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草木中
達亮
古人講究以茶會友,佳茗、良辰、美景、相知,相聚品飲,雅俗共賞,不亦樂乎。“寒夜客來茶當酒”,則主客情濃像酽茶,越品越濃。
而今能以茶會友,與同學小聚,那情趣實則妙不可言。
一天,承蒙頗爲相知的同學張峰相邀,帶著從南方帶回來的一套精致的工夫茶具和上好的閩粵烏龍茶,我去了他家。
我端出那套茶具,它簡直是精美的工藝品,清水淨過手,我邊操作邊講解。
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爲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
潮汕工夫茶極爲考究,茶壺茶杯須精致小巧。
首先水溫以“一沸水”(即剛滾開的水)爲宜,接著滾水自高處沖入壺中,水滿後立即蓋上壺蓋,稍等片刻,用壺蓋輕輕刮去漂浮的白泡沫,使茶葉清新潔淨,稱爲“高沖低斟”、“春風拂面”。
泡一二分鍾後,用食指壓住壺蓋,把茶水依次巡回斟入並列的茶杯裏。
斟茶時應低行,以免散香失味。
斟到最後壺底最濃部分,要均勻地一點一點滴到茶杯裏,叫做“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茶應乘熱細啜,以免影響色香味。
啜飲時,先嗅其香,後嘗其味,邊嗅邊啜,飲量雖不多,但能齒頰留香,喉底回甘,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張峰看著我手指擺弄著精致的茶壺茶盅,溫壺、洗杯、燙杯、翻杯、洗茶、沏茶、敬茶、聞茶、品茶……茶香漸溢。
禁不住茶香誘惑的張峰,端起茶盅小口抿著,讓茶汁潤澤口齒之間,順咽徐徐咽下,與血肉之軀溶合之後的那股郁香中滿腔清苦,令人精警。
未待他道出個“苦”字,卻感到茶香中帶苦,苦中見澀,澀中有甘,兩頰舌間頓覺溢溢生津,回味悠長,正如一首禅詩所寫的那樣:“細品似有豪飲無,亦濃亦淡亦沈浮。飯後叁碗聆茶鼓,袅袅禅機在玉壺。 ”
蘇轍也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塵事中染上的滿心浮躁、憤懑、窒息偃旗息鼓,宛如七月當午避入密林澗水草木之間,頓時神清氣爽起來。
在潮汕時,幾乎天天喝茶,潮汕以工夫茶爲主。
我也學會了喝工夫茶,算半個潮汕人(會喝工夫茶),通常一壺從早到晚不添茶葉,所以濃洌是早晨,清香已到中午,淡如白水應該熄燈就寢。
喝茶順看杯中茶,一觀其色、二觀其香、叁品其味的程序。
小小的一杯茶,不容小觑。
茶,蜷縮是嬰兒,收放自如到了豆蔻年華,肥碩即是陽春將盡。
一撮茶葉,每天看到一生。
看久了,說心花怒放也可以,說不動聲色亦可。
茶,幹癟,醜陋,但它是一種標本,一種將生命濃縮的標本。
若置入茶杯或茶壺,自由膨脹,複蘇生命,將日月精華的馨香釋放殆盡,而茶潮的漲落,生命色潮的遞變,這便是茶如人生的寫照。
有時用或清或濁的水,泡幾片世代因襲的茶葉,在老舍的茶館裏,就著風雅頌啜飲,飄逸出唐風宋韻的馨香,拉車的祥子在暗香中浮動,這便是喝茶品出的境界。
朋友小聚片刻後終有一散,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風雨獨自兼程方是人生終極意境,這便是茶如人生的另一番喟歎了。
其實,同一個杯、同一種茶、同一泡式,飲在不同的喉裏,冷暖濃淡自知,完全是心證的功夫。
有人喝茶是在喝一套精致而考究的手藝;有人把杯聞香,交遞清濁之氣;有人見杯即幹,不事進德修業,專愛消化排泄。
想我冥頑之性,與同學品一盅好茶後卻悟如此之歎,可見茶的魅力無窮。
帶著“茶”意與同學道別,欲說還休的口齒中留下袅袅的人生回味,甘苦自知,悲喜自明。
朋友之交其淡如水,其甘若茶。
而那隱藏其中仔細品味的苦澀,又明白無誤地減弱了飲者心中的苦楚。
這苦楚沒有任何物質可以揚棄,沒有任何精神可以回避。
世途漫漫,乖戾艱舛時時相伴,人心多會起皺皲裂,若此時清茶一杯相伴,邀叁五知己促膝相談,淡香缥紗中,可謂周作人先生的“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塵夢”。
袅袅茶煙,是濃濃鄉情親情的揮發。品一杯工夫茶,喝一口故鄉水,香馥的情思在肌膚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