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宗師 六祖杭州永明延壽大師

  蓮宗六祖杭州永明延壽大師

  圓慈法師

  視諸衆生皆是佛,只顧救生忘國憲,

  赴市心樂顔不變,蒙赦得遂出家願,

  日課佛事百八件,法華一部佛十萬,

  若非大權示世間,法幢誰能如是建。

  印光大師撰

  永明延壽大師(904~975)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叁祖。臨安府余杭(浙江杭縣)人,俗姓王。字仲玄。號抱一子。初爲吏,叁十歲依龍冊寺翠令參禅師出家。後往天臺山參谒德韶國師,初習禅定,得其玄旨。後于國清寺行法華忏,頗有感悟,于是朝放諸生類,夕施食鬼神,讀誦法華經,又精修淨業。後住明州雪窦山傳法,法席甚盛,並複興杭州靈隱寺。建隆二年(961)應吳越王錢之請,遷永明大道場(今淨慈寺),接化大衆,故世稱永明大師。

  建樹大師爲法眼宗二祖德韶(891-972)的傳人,屬于禅宗,但他主張禅教一致說,以法相家證成萬法唯識,以華嚴家明萬行之必要,以天臺家檢約身心去惡從善,把經教各家相融會于禅宗。後來的禅宗沿著延壽大師的路子前進,或藉教悟宗,或以心解教,從而使禅教一致成爲北宋以後禅宗的主流。

  大師不但主張禅教合一,而且主張淨禅兼修,禅戒並重,內省與外求均行,有集一切佛法于一身的綜合特色。他每日每夜作一百零八件佛事,受持神咒,念佛淨業、禮佛、忏悔、行道、誦經以及舉辦公益事業,如平路開道,造船置、打井修毛坑,建造亭臺、植樹造林施食施藥等,改變了禅宗門。禅宗向來是超脫善惡,不有意作惡,不留善于心,作到“善惡莫思”,以求得心理甯靜,免除煩惱。大師批評這種作風,認爲心性是理,諸善是事,“因事顯理,藉理成事”,性理只能作爲善事的本體存在,只有行諸善事,才能表現性理的功用,所以,他主張履行萬善,並身體力行。

  大師重視禅淨雙修,他的萬善同歸集就是專論禅宗修淨土的,主要在調和禅淨之間的分歧。

  維摩經中說:“欲得淨土但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六祖慧能據此則認爲“淨土便在自心,心外別無淨土”,所以禅宗不承認西方淨土的存在。延壽大師認爲,“佛說法不離真俗二谛,淨土唯心是真谛,西方淨土爲俗谛,處在因果之中”,如他說:“經雲:雖知諸佛國及與衆生空,常修淨土行,教化諸群生。汝但見說圓成實性無相之教,破遍計所執畢竟空之文,不信說依他起性因緣之教,即是不信因果之2”大師還引用慧日的論述說明念佛有助于修禅,念佛本身也是成佛之因:“聖教所論正禅定者,製心一處,念念相續,離于昏掉,平等持心。若睡眠覆障,即須策勤念佛、誦經、禮拜、行道,講經說法,教化衆生萬行無廢,所修行業回向往生西方淨土,若能如是修習禅定者,是佛禅定,與聖教合,是衆生眼目,諸佛印可,一切佛法等無差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皆雲:念佛是菩提因。”

  四料簡

  料簡又作量簡料見,指善能分別選擇正法。大師作有四料簡用以說明:

  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禅有淨土,猶爲戴角虎。現世爲人師,來生爲佛祖。

  無禅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從上可知大師倡禅淨雙修之道,指心爲宗;四衆欽服,他住永明寺十五年,時人號慈氏下生。

  大師曾召集慈恩、賢首、天臺叁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對當時各宗派間之宗旨分歧,持調和之態度。高麗王見此書,乃遣使敘弟子之禮,並派國僧叁十六人前來學法,法眼之禅風遂盛行于海東。開寶八年示寂,世壽七十二。賜號“智覺禅師”。另著有《萬善同歸集》六卷、《神棲安養賦》一卷、《唯心訣》一卷等六十余部。[宋《高僧傳.卷二十八》、《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六》、《傳法正宗記.卷八》、《宗門統要續集.卷二十》、《佛祖統紀.卷二十六》]。

✿ 继续阅读 ▪ 小乘定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