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佛學的對象、方法及其目的
一、研究佛學的具體對象
研究任何科學,如政治、經濟、天文、地理、文學、藝術、物理、化學等等,莫不皆有明確具體的對象。研究佛學,是不是也有明確具體的對象呢?有。是什麼?即五蘊。爲表如下:
[表略]
五蘊。是構成日常生活的身、心、世界,是我們研究佛學的明確具體對象。佛教是主張“五蘊無我”、“五蘊皆空”的。五蘊——亦即身心世界,是不是皆不是我?皆無有我?是不是皆是空的?空是什麼意思?爲什麼說身心世界皆是空的?目的是什麼?特別是既有身心世界作爲我們自己研究的對象,怎麼能說“無我”?又怎麼能說“皆空”呢?研究佛學就是要能明確回答這些問題。這不是一件小事,不花力是不行的!不啃書本不行;死啃書本,也是不行的。“五蘊無我”、“五蘊皆空”,是我們研究五蘊的著重點,也是我們研究五蘊的目的。但對五蘊的體性和業用,沒有比較深刻的理解,亦即對身心、世界沒有比較深刻的理解,我們即多談“無我”、多談“皆空”,那是沒有牢實基礎的。什麼是色?什麼是受、想、行、識?亦即什麼是身?什麼是心?什麼是世界?這是今天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皆還不能完全徹底解答的問題。我們要完全徹底弄明白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必須謙虛謹慎、實事求是,通過學習,進行一些探索和研究,紙上談兵、鹦鹉學語,是不能成爲一個愛國愛教的優秀佛教徒的。
佛學是屬于世界的、人民的。佛教徒不能方便善巧以佛學思想適應時代思潮,莊嚴世界、利樂人民,佛學即將爲世界人民所唾棄。這樣的佛學,也不值不得我們信仰和學習了。佛學,是佛教的生命,喪失了佛學思想的佛教,就會變成一具沒有生命的軀殼。作爲佛教徒來說,特別是作爲青年佛教徒來說,是十分可悲可痛的!
精神空虛、精神汙染,已彌漫于國際間。我們要抵製損人利己、損公肥私、好逸惡勞和“一切向錢看”的不良的社會風氣。我們是中國佛學院——中國佛教最高學府的學憎,應該努力爭取做一個身心清淨莊嚴的佛教徒,對人類文明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研究佛學的方法
教觀並重,解行相資,是佛教學習的優良傳統。我們應該依教入觀、從解起行,不能停留在佛學的理論上,也不能離開理論,根據個人的興趣去盲修瞎練,印度佛教傳入我國,有創造性的發展禅宗、天臺宗、賢首宗,皆恢複印度佛教的原有風貌。漢傳佛教,已成爲世界佛教的一大支流,在日本根深葉茂,在歐美也有專門研究漢傳佛教的。印度佛教文化滲透到我國文化思想、文學藝術、生活習慣的各個方面。佛教已成爲人類文化的共同遺産。近兩百年來,歐美研究佛學蔚然成風。佛學博大精深,世界公認,決不是淺嘗即盡、一蹴可企的。我們只有教觀並重、解行相資,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循環往複,逐步提高佛學研究的質量,才能使中國佛教在國際佛學研究中重放光明。更重要的,也只有教觀並重、解行相資,才能做一個“言行相顧”的真正佛教徒。
叁、研究佛學的目的
明徹我法二空真知,是佛教徒“悲”、“智”的理論基礎,也是佛教所具有的獨特內容。這就是我們在佛學院學習的唯一目的。不能明徹我法二空真知,作爲一個佛教徒來說,愛國愛教必將成爲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我們在中國佛學院學習佛學是艱苦的,也是愉快的、光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