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行爲什麼分爲“共同”和“不共同”?
對于加行的“共同”和“不共同”有兩種理解。第一種理解,是大乘和小乘的共同和不共同。共同是指與小乘共同,不共同是指與小乘不共同。
共同四外加行——暇滿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和輪回過患,這些是大乘、小乘共同的學處。無論是修大乘佛法還是修小乘佛法,都要學修這些內容,都要修出離心。若是相續中沒有生起出離心,無論修什麼法都是世間法,所做的善根和所積累的功德、福德只能成爲世間一些福報的因,只能得到一些人天安樂,不會從輪回中解脫。小乘的聲聞和緣覺也一樣,都是求從六道輪回中解脫的,他們修的是解脫法,所以也必須要有出離心。要有出離心必須要學修四外加行,這是大乘、小乘共同修的法,所以叫共同外加行。
五內加行都是與小乘不共同的:第一、小乘也有皈依,但是小乘裏沒有講上士道的皈依。第二、發菩提心,小乘也發利他心,但它求的是自我解脫,還有自私自利心,所以不發真正的菩提心,也沒有究竟的利他心。除皈依和發心外,還有叁個加行:金剛薩垛除障法、供曼茶羅、上師瑜伽。小乘行者也要消業,也要積福,也要證悟無我,但是他們有自己的方法,不學修這叁個加行。這叁個加行都是以菩提心爲前提條件的,小乘無法學修這些。所以這五個內加行叫不共同加行。
還有一種理解,即指與顯宗的共同與不共同。共同指與顯宗共同,不共同指與顯宗不共同,是密宗所特有的。
顯宗裏無論是聲聞乘、緣覺乘,還是菩薩乘,若是沒有出離心的基礎,都不能成就。四外加行是修出離心的方法,是佛法的基本理念。佛所有的理念都是建立在因果觀、輪回觀的基礎上的。若是沒有通達這些道理,沒有這些理念,不會有佛理,這是佛法的根。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波羅蜜乘),這叁個都屬于顯宗,都是要逃脫叁界、了脫生死的。要解脫,必須要有出離心,沒有出離心的基礎根本無法了脫生死,無法逃脫叁界。所以四外加行是顯密共同的修法。
爲什麼說不共同五內加行呢?顯宗裏也有皈依和發心,但是有些方法不相同。顯宗裏雖然有上士道的皈依,但主要是皈依叁寶;而密宗裏講的是四皈依,而且是以上師爲主的,觀皈依境的時候,中間是師寶,主尊是上師,這是密宗裏特有的竅訣。顯宗菩薩乘也發菩提心,但是密宗裏有一些特有的發菩提心的方法,也有一些不共同之處。在積累資糧、淨除業障方面,只有密宗才有金剛薩垛除障法這樣殊勝、極具加持的消業方法,顯宗沒有這樣的方法。顯宗裏也講了很多積累資糧的方法,但是只有密宗才有如叁身曼茶羅等這樣極爲殊勝、最迅速積累資糧的方法。上師瑜伽也是密宗特有的。雖然顯宗也講精通佛理要靠善知識的指導與竅訣,但是顯宗沒有上師瑜伽這樣的修持方法,它也不強調把善知識視爲佛。前兩個加行——皈依和發心,裏面有一些主要的修持方法和顯宗不共同,後叁個加行是全部不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