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甯瑪派概要▪P3

  ..續本文上一頁密精點續》、《佛平等合續》及其疏釋都是很早時期就有了的。在布敦大師所著論藏目錄中,《金剛笑法門品類》內的《金剛笑密集》就引證了許多《秘密藏續》的法語,而且其解釋也與《密集》相合。毗輸彌紮所著《密集後分續釋》的論藏目錄內也列有此書,亦屬甯瑪派的經典。嘉堅東布的《佛平等合續釋》中,引據了許多《秘密藏續》的經文。大師對這一解釋極爲滿意,並作了公正的評語(《青史》上135頁)。&127;過去對于修部八教中之“金剛橛”和“差遣瑪摩”等法頗有非議。《青史》說,後來薩迦派法王從香區賽新獲得蓮師的真正梵文冊,譯出後致使許多人皆無話可說了。喀齊班欽來到桑耶時獲得《秘密藏續》的梵文本,後爲達敦司吉所得,獻霞崗譯師,霞送于炯丹熱智,炯丹依梵文本造《秘密續修法華莊嚴論》,在瑪摩地方召集諸咒師,出示梵本,受到很大贊揚(《青史》上136頁)。&127;“差遣瑪摩”等世間供贊叁部是由蓮師降伏西藏諸惡神鬼並令其發誓保護佛教,遂建立此叁部供祀法,屬于雜入苯教之法。于是,甯瑪派的經文中出現了白摩苯教等的文字,這也是合情合理的(《青史》上139頁)。《智者喜筵》亦說:“覺沃阿底峽尊者曾到桑耶,開寺中經庫,&127;看到過去自己未曾讀到的梵文經典珍本很多,亦歎爲稀有”(《智者喜筵》上540頁、《青史》上70、315頁)。從以上所述事實可以證明,甯瑪派的經典除一小部分僞經外,大部分均系來自印度的梵文文本。

  叁、甯瑪派的教義

  甯瑪派的教義概括在九乘叁部內。

  第一、九乘教義

  甯瑪派把整個佛法的顯密教法分爲九乘,它的教義全部包括在九乘裏。九乘的分法是:顯教叁乘、密教六乘合共九乘。密教六乘中分爲外密叁乘、內密叁乘,內密叁乘中的最後一乘還包括叁部。

  九乘即九個等級。爲什麼要分等級?因爲衆生根器、意樂、時機各有不同,而佛是因時製宜,隨類施教,故有這些差別(《知識總彙》中575頁。)盡管佛的法門廣大無邊,但歸總起來主要的問題是如何使衆生離苦得樂,即解脫一切痛苦的根本——煩惱,得到涅槃的安樂——菩提。所有大小顯密各種乘門,提出種種說教,其目的不外是在求解決煩惱和菩提的這兩個問題。

  九乘中開始是顯叁乘。甯瑪派分爲聲聞、獨覺、菩薩叁乘,是佛教的起始階段。顯教叁第六的教法,在佛教內部各派說法無有不同,在西藏也無新舊宗派的差別,他們共同認爲,只有徹底斷除煩惱,才能超出生死輪回,才能趨向菩提涅槃。對于如何斷煩惱,如何求證菩提,大小乘各自都提出一套理論和實踐。小乘的聲聞認爲,應當發出離心,斷叁業行(35),對治煩惱,對七聚別解脫戒,隨一而守,修十二頭陀苦行(36),依九住心修叁摩地,入四谛十六觀法(37)等之止觀法門,悟到人無我(38),斷煩惱障(39),生起菩提智慧,證阿羅漢果(40)。獨覺乘也認爲,應當守持七聚戒,對治叁業行,徹斷煩惱,入十二因緣門(41),悟法無我(42),斷所知障(43)而得菩提智慧,證阿羅漢果。由于他們都希求自得,不管衆生,所以他們證得的菩提智慧亦不圓滿,皆屬小乘。

  顯叁乘最後一乘爲菩薩乘。它認爲應當徹斷煩惱,除受菩提心戒外,還要修四無量心(44)、七聖財(45)、十法行(46),發菩提心,廣持六度(47),雙悟人法二種無我,雙斷二障(48),才能開顯菩提妙智,菩薩雖未證成佛的大覺,但利己利他,發心廣大,故屬大乘。

  總之,無論大乘小乘,都主張要斷除煩惱,才能證得菩提。但雙認爲本有妙明真性由原始以來爲煩惱纏裹太深,一時不能徹底斷除,故顯乘采取逐步去纏、逐步了悟的漸漸的辦法,小乘只求悟人法空。大乘唯識求悟二取執空,大乘中觀求悟諸法自性皆空,故要從聞、思、修入手,勤習戒、定、慧,發出離心、菩提心,走止觀又運和修定發慧的路子。顯叁乘中都未提出明悟本有妙明的自然智慧(49),所以要經曆多生的磨練,艱苦修行,才能有所成就,故顯叁乘名爲引度業惱乘。

  顯教爲什麼要經曆多時始能成佛?原因還由于他們有些人雖然承認衆生有佛性,但生佛有別,把佛和衆生的差距拉得太大,說凡夫要成佛須經叁大阿僧祗(50)劫修行才能成就。所以顯乘又稱因乘,或稱爲性相因乘。因乘就是修成佛之因,修叁十七道品(51),是趨往涅槃道路之資糧,是顯教的漸修乘門(《知識總彙》中733-735頁)。

  後期大乘對煩惱則有不同的看法,認爲煩惱的是心,成菩提的也是心,二者只是在一心上迷悟的差別。因此對煩惱不用徹底斷除或對治的辦法,而改用轉亦的辦法,轉煩惱爲菩提。如大乘唯識派有所謂“轉識成智”,轉有漏種成爲無漏種,即成菩提。大乘中觀用緣起性空之理,轉煩惱的根本執實心而成不執實的空性——菩提。特別是密教運用轉煩惱爲菩提的目的。密教爲什麼能快速成就菩提?因爲密宗不僅認爲衆生有佛性,而且衆生就是佛,即心是佛,佛和衆生只有迷悟之分,迷即煩惱,悟即菩提,煩惱即菩提。外密叁續部則提出“叁密相應法”,用衆生造業和煩惱的身語意叁業轉變爲佛的身語意叁密,即可相應獲得成就。不過衆生因業惱纏縛,耽著凡庸的思想隆厚(52),不敢直追佛位,更不敢自認是佛,一下子還轉不過來,所以外密才有叁乘有劃分。

  外密叁乘有製耶、邬巴、瑜伽等叁乘,約當新派的事續、行續、瑜伽續叁續部。叁乘都采取逐步引導的辦法來轉變衆生的習氣(53)。事續主要用叁密相應法來求從速獲得叁密成就;行續用加持叁業的辦法來求得成就;瑜伽續則用四大印(54)印定法求得叁密成就(《知識總彙》中509頁)。

  事續部是注重身語清潔等外事而內修瑜伽法,視佛爲神錄,虔誠供奉,極重外部事相,在佛我的看法上還存在有佛尊我卑之感,佛爲主,我爲奴(《知識總彙》中589-590頁)。關于事續部之見,他們初步體會到心明空之智,在勝義中現空雙運,遠離戲論,在世俗中所現皆爲本尊之相。

  行續部是既重身語外事,也重內心修定,是內外雙重的瑜伽法,在佛我的看法上,主張佛我平等,不過佛爲主體,我是助伴(《知識總彙》中593頁)。其見與事續部同。

  瑜伽續部是專重內部瑜伽修煉,觀我爲佛,敢于承當自己是佛。瑜伽續之見,于勝義中一切法遠離戲論、空性光明,于世俗中觀爲金剛界天尊。

  叁續部的具體修法在修前都要以觀佛、護地、迎神等《七支》(55)作爲前導,沐浴持齋,設壇灌頂(56),受叁昧耶戒(57),這是所有續部共同遵守之軌則,只是繁簡不同。如設壇,“壇”梵語曼荼羅,爲佛神所居之處,有彩土、布繪之分別;如灌頂,事續爲花鬘、水、冠叁灌頂,行續加鈴杵二灌頂,瑜伽續在此上還加不退轉金剛阿阇黎灌頂和秘密灌頂等。關于授叁昧耶戒,叁種續部各依本尊不同,授戒內容也不相同。灌頂後,認爲已成熟相續(58),可以傳授密法,講解密經,以及指導實修等(《知識總彙》中601-603頁)。

  叁種續部的正行。事續部有觀修《六天法》(59)。六天部攝爲字(咒字)、印(印契)、身(佛像)叁者之中,即叁密之中,以此持心,便可契入佛的叁密(《知識總彙》中596、601頁)。除修種子字、手印、天身外,還有住心于火的叁摩地,住心于聲的叁摩地,此二爲有相瑜伽。無相瑜伽,即觀聲後悟自性空獲得解脫(60)(《知識總彙》中586、588頁)。

  行續部的觀修亦分有相修、無相修。有相修,即修《六天瑜伽》、《四支念誦》(61),與事續相同。不過修六天瑜伽要結合天、曼荼羅、密咒等十真實(62)而修,由此可以悟入真實性。照甯瑪派的廉潔,事續所謂的真實性,即悟明空離戲之智,(63)一切顯現皆是清淨智慧之所顯發,這是諸法法性,不過此種真實性還不屬于自然智慧所顯之真實。無相修,即修空性與大悲雙運。入、住、起修勝義菩提心。(64)行續的真實性即由灌頂加持之力觀勝義中一切法無戲論,在世俗中觀一切皆爲金剛界天尊(65)(《知識總彙》中597頁)。

  瑜伽續部觀修法,修《四大印》、《四瑜伽》(66)、《五現證菩提》以及修有相的二勝事業(67)和修無相有分別、無分別二種智(68)(《知識總彙》中605-608頁)。

  叁種續部在修念誦觀想的同時,也有風息瑜伽。下叁續所修法只是調息收心,使息及分別心(70)不向外流散,攝持于內則可除去耽著凡庸境界,自身能明現爲天身(71),並可堅固此慢(72)。認爲息是心馬,若能內攝,則心亦自然攝持而住,能快速進入叁摩地(《知識總彙》中589頁)。

  叁續部在正行前所修之風息法與無上續部所修瑜伽法有所分別,正行後都有修求悉地(73)法,悉地總分爲勝共二種。共悉地修求世間成就,如得天眼等神通,不共者則求速曆地道(74)而至五部刹土中或部持金剛中而成佛。

  又所有密宗,不是只修密法,不修顯教。在修密之前都有顯教的觀修前行作爲引導,以便有個思想基礎。如依顯教,要觀人身難得,觀無常業果,發出離心,發菩提心等等。甯瑪派就有隆欽甯提的《普賢上師口教》的前行引文,正行有儀軌(75),依儀軌作法事。各部有各部的儀軌,各尊有知尊的儀軌,儀軌是實修的軌範。其它還有分支儀軌,如修供祀護法神法、供空行法,布施一切鬼神等法事功課甚多。在修法上還應用許多事相來即事表理(76),即體顯真,求得相應,這是密宗的善巧方便,把佛的果位智德境界拿到因位作爲目標而進行修持,成就佛果。所以密乘又稱爲果乘,或稱金剛果乘。修佛叁密果德,一切所現皆爲佛身,一切聲音皆爲佛語,一切…

《甯瑪派概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