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航普渡·拔苦予樂 結語

  結語

  觀世音,這位與娑婆衆生有大因緣,道俗同趨供奉的大菩薩,修持《大悲神咒》而具足千手千眼;證耳根圓通及五觀法門,獲甚深般若智慧。衆生若能志心稱名,必爲菩薩千耳所聞‧千眼所見‧千手濟度。是故佛門諸家講記離不了談觀世音菩薩,贊歎菩薩之萬德萬能,真個海墨難描。

  信仰觀世音菩薩始自印度西域,約公元二五二年間叁國曹魏康僧铠譯《無量壽經》傳入我國,(《無量壽經》譯本甚多,古有五全七缺之說,康僧铠爲第四譯),時值漢朝末年,群雄並起,中原板蕩,國家經曆百多年戰亂,人民渴求安樂,觀音信仰遂由此而興。公元四○六年由鸠摩羅什翻譯,講述觀世音菩薩度苦本事之《法華經‧普門品》極受劫火余生之國民擁護,《普門品》更因北涼國主持誦把怪病治愈而大行其道,被奉爲經中之王,觀音菩薩更被推上首席大菩薩之高位。在中國不同地區,透過觀音顯化、寶卷、坊間小說及傳統地方戲劇等媒體宣傳,觀音信仰之傳播迅速普及全國而蔓延至西藏,繼而傳至南海、越南、日本、韓國等地,近年更遍及英、美、德、法、加拿大、澳洲等西方國家。

  觀世音菩薩因尋聲救苦得名,以度衆爲本願;而菩薩又名觀自在,是以自度爲本懷。世人倚賴成性,善仰菩薩加庇,故喜稱度他之「觀世音」菩薩多于自度之「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菩薩之「觀」爲果地圓成之觀,是沒有能觀與所觀分別之妙觀,乃大自在之觀。亦即了脫分段生死[1]及變易生死[2]後得真正大自在。釋迦佛雲:「身進精者非真精進,心精進方爲真精進。」我輩凡夫,心似野馬縱橫馳騁,飄忽不定,不知安住之法,是以不得自在。是故佛以觀自在菩薩之果號啓迪衆生,欲修成佛道,務必向觀自在菩薩學習,時刻以觀照除掉執著習氣,使自性安住本位,不隨念轉,不隨境遷,乃真正之觀自在。獨惜世人多爲我執所封,名利所惱,貪欲瞋恨遮障,釀成諸多自然天災、戰爭禍害、海陸空難等苦;不信因果,致墮六道輪回,苦不能已,苦既不已,度豈能盡?

  

  九法界衆生無量無邊,由是各人所作業不同,招感不同果報,所受痛苦亦千差萬別,所謂千人千般若,苦苦不相同。地獄衆生受種種刑罰苦;餓鬼道有不得飲食苦;畜道要受奴役償命苦;阿修羅衆因嫉妒而生互相鬥爭殺戮苦;人道衆生除生老病死、叁災八難外,更有苦不堪言處;天道受無常變壞五衰相現苦;二乘聖人,部份因業報仍有色身,要受塵沙無明煩惱,另部份雖已舍生死果報身體,卻墮偏空無爲深淵,仍受方便有余土變易生死之苦;菩薩雖分證法身,尚有一品無明未破,還要受實報莊嚴土變易生死未了之小苦。諸般衆生苦成了菩薩救度的對象,是以菩薩亘古難休;此爲觀音菩薩在民衆心中地位超越其他佛菩薩,成爲我國佛教信仰中樞之主要因素。顯、密二教對菩薩更是推崇備至,尤其西藏,早期物質未豐,人民生活簡樸,惟以瞻仰聖像,念誦六字大明咒爲破六道求生佛國之最大依托。

  --------------------------------------------------------------------------------

  [1] 「分段生死」是二種生死之一,指叁界衆生之生死,爲「變易生死」之對稱。「分段」是指由于果報之異而有形貌、壽量等之區別。依唯識家說,分段生死系以有漏之善惡業爲親因,以煩惱障爲助緣所感叁界之粗異熟果。以身命有長短,隨因緣之力而定有齊限,故稱爲分段,亦即叁界、五趣之生死。

  [2] 「變易生死」是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等雖不受分段生死之輪回,但以無漏之有分別業爲因,所知障爲緣,于叁界外受殊勝微妙果報之身,即受意生身,再以此身來叁界內修菩薩行,以至成佛果。其所受之身,因悲願力之故,壽命、肉體皆可自由變化改易,而無一定之限製,故稱爲變易身。受變易身者,稱爲變易生死。

  修學佛法,能喚醒人性善良層面,使人格升華,締造生命光輝,增加家庭和諧幸福;行五戒十善更能改變誨淫誨盜之卑劣道德風氣,維護社會安定並導正人心,化解國際間因矛盾而造成之不必要戰爭,潛移默化衆生戾氣,爲世界締造永久和平。淨業叁福、六和敬、四攝法、戒定慧叁學、六度波羅蜜及普賢菩薩十大願等,用于日常生活,能改變個人氣質及內涵,不難頓超菩薩地,此學問在《華嚴經‧入法界品》內揭露無遺。

  菩薩憑借廣大誓願,得大神通廣度罪苦衆生。普門示現叁十二隨類化身相,現慈悲佛面、尊貴王族、長官富商、缁素平民、忿怒金剛乃至猙獰面然等多種不同身份形像,爲不同層次、不同根器衆生說法;以六觀音、二十五觀音、叁十叁觀音、四十手觀音,乃至千手千眼觀音等多種名號及功德力救拔不同苦惱,立信于天地之間;有千手眼及二十八部鬼神護持,隱蔽諸魔,摧伏自大增上慢之人,令未種善根者速得植種,已種善根者令之增長,如日照晝,如月照夜,爲人眼目,爲人導師。顯露表面化及深入立體化之多種形像,其唯一目的是令幽顯鹹抒,出離生死,證涅槃大樂。《涅槃經》雲:「樂有二種,一者凡夫,二者諸佛。凡夫之樂,無常敗壞是故無樂;諸佛常樂無有變異,故名大樂,以大樂故名大涅槃。」[1]

  書中寫實之「觀音開庫」。強烈反應凡夫貪婪根性。然而,「觀音開庫」若無應驗,觀音廟之香火亦難如此鼎盛。此點是否顯示菩薩度人之另類方法,「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抑或求財者其實是命之所有,不「借庫」也能得財,因「借庫得財」者其實是與菩薩緣成熟,牽引入信而已。然,菩薩隨順衆生,樂于滿衆生願是不爭事實,惟以貪度貪,貪會更甚。這大是大非,確非我等凡夫所能臆中。

  仰仗菩薩常隨加庇乃人之常情,是故菩薩于娑婆住處衆說紛纭,莫衷一是。我國人盛傳菩薩應迹道場爲浙江普陀山,名山有大菩薩坐鎮,實應驗諺語「山不在高,有僊則靈」之說。佛門大德在普陀山得智慧者比比皆是,諸如提倡人間淨土之新佛教領袖太虛大師在普陀閉關叁年,閱六百卷《般若經》,證悟圓解,辯才無礙。印光大師于普陀法雨寺閱藏叁十年,後爲淨土宗十叁代大祖師;谛閑法師亦在普陀山悟得真谛而中興天臺;現仍健在之印順法師也曾在普陀山頂之白華山,俗稱佛頂山閱藏樓深入經藏,得如海智慧。而在名山修煉,鮮爲人知而證果之僧俗二衆,想必爲數亦不少。然,菩薩千百億萬化身,有教無類,惟以因緣成熟始能相應,無緣不度,難于強求,以下事例足爲證明。

  普陀山有不肯去觀音院,相傳有日本僧人慧锷法師參訪五臺山時,被莊嚴聖像所吸引,欲擅取回日本。回程時,船被鐵蓮花攔阻,不能前行,菩薩示現「不肯去」。法師之所爲,雖雲爲衆生,但厚此薄彼,「我相」太重,心不平等,逆乎隨緣之道,況不予取犯偷盜戒,是故菩薩不肯去;欄路之鐵蓮花,表法心地皎潔純白,不容染汙;船不前行,表應覺悟回頭。法師果有大師風範,當下即覺悟向菩薩忏悔,並放棄回日本念頭,願留中國荒島開墾觀音道場,成爲普陀山開山祖師,令我國人無窮受惠。甘棠遺愛,令人緬懷。

  --------------------------------------------------------------------------------

  [1] 《涅槃經》大正藏第十二冊第五○叁頁中

  佛教四大菩薩,觀音、文殊、地藏、普賢,示現悲、智、願、行給衆生學習。觀世音菩薩「不度一切衆生苦惱誓不休止」之拔苦大願,與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之本懷不相伯仲,同是拔苦予樂。兩位大菩薩均是初機學佛者之親教師,是以釋迦佛涅槃前叁月,于忉利天宮爲母說《地藏經》時,將娑婆衆生殷勤付托予兩大菩薩,慈父悲心,教人感動,言之難禁淚下。

  《新華嚴經論》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1]其實菩薩只有一個,爲度不同根機衆生,故作多種示現而已。

  觀世音菩薩修持《大悲神咒》由初地菩薩即超八地,爲衆生示範修行方法;一要發度生大願;二要意志堅定,守一抱一,嚴持戒律;叁要誠求佛力加持。倘能以菩薩爲榜樣,學菩薩大慈悲精神,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自心便是觀世音菩薩。

  太虛大師雲:「清淨爲心皆補怛,慈悲濟物即觀音。」其著作中亦謂:「比丘不是佛未成,請你稱我爲菩薩。」

  臺灣慈航法師之著作亦署名「慈航菩薩」。佛門稱學佛久遠者爲「老菩薩」或「大菩薩」,初學者爲「初發心菩薩」。祈勿誤會自稱或稱人菩薩爲自大及恭維語,此實爲砥砺方法,時刻以菩薩標准作自我要求及鼓勵別人實踐菩薩行爲,貫徹始終,最後完成自性觀音。

  很多人認爲信仰觀音得現世利益,禮念彌陀爲悼忘利益。此觀念未全屬實,蓋因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除互爲因果外,實同出一轍。按《大樂金剛不空真實叁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經釋》卷二雲:「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者,是觀自在王如來異名,則此佛名無量壽。如來若于淨妙佛國土,現成佛身,住雜染五濁世界,則爲觀自在菩薩。」[2]依此經意,「觀自在王如來」在佛國現佛身名「無量壽」,佛不住涅槃,倒駕娑婆住五濁惡世則爲「觀自在菩薩」。「無量壽」即「阿彌陀佛」,「觀自在菩薩」即「觀世音菩薩」,明顯揭示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互爲一體。因此,一心稱念及觀想觀音菩薩,除得現世不可思議福報外,更能領導行者超越生死,求生極樂世界親聆菩薩法音。倘貪求多福而受持衆多佛菩薩名號,心則容易散亂,境界難以提升,福德亦被局限。是故置心一處,皆無事不辦。

  《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八載:「地獄之衆生太苦,天道之衆生太樂,兩者都不容易發心修行,唯有人道衆生苦樂參半,因苦而激發道心,有短暫安樂得以行道。」[3]是故我們要善惜人身,借假修真,專心念佛,貯備求生極樂資糧,當知「舉世盡從忙裏老,誰人肯向死前休,莫道老來方學道,孤墳不乏少年人」。更宜勸人念佛,宣揚彌陀法門。《大品般若經》雲:「若人以四天下七寶供養佛及菩薩、緣覺、聲聞,得福甚多,不如勸人念佛一聲,其福勝彼。」[4]勸人念佛尚得如此福報,何況自稱自念。

  今藉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聖誕良辰,仰承佛光普照,菩薩降福錫祥之時,謹以本冊獻給諸衆緣人,聊報佛恩、菩薩恩、師恩、父母恩、衆生恩于點滴,並致誠祝願諸位同修菩提上進,佛道共成。阿彌陀佛!

  (全文完)

  --------------------------------------------------------------------------------

  [1] 《新華嚴經論》大正藏第叁十六冊第八四一頁下

  [2]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叁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經釋》大正藏第十九冊第六一二頁上

  [3] 《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大正藏第四十六冊第五一八頁下

  

《慈航普渡·拔苦予樂 結語》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