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退回原處(除貪毒)
以前很多人到寺院進香都帶蠟燭祈福求願,爲的是希望燃點之蠟燭能帶來光明,這亦是寺院供光明燈的來源。現在電力供應充足,佛前都供了插電的光明燈,所以這種燃點蠟燭的習慣逐漸被文明進步淘汰了。
相傳普陀山的普濟寺,新春期間,有一個遠道而來的有錢香客,買來一對有五、六十斤重的貢燭朝山。到寺時,正是進香人最多的時候,這位香客把他的一對大貢燭交給香燈師,很想盡快把貢燭在佛前點完,得到佛光普照。因爲香客太多,貢燭剛插上燭臺不久,又有其他的蠟燭送來叫點。按照一般習慣,如果送來的燭太多,爲滿衆生的願,香燈師會象征式把蠟燭燃點後就拿下來,再換上新來的燭。這位香客就很不滿意和尚這種做法,說和尚貪心,有意把他的一對大燭不點,存下來賣錢。一怒之下就帶了隨來的小兒子回去,怎料這個愛子,不幸在半途得病死了,香客也就無可奈何的買了一口棺材,把他的愛兒裝了帶回家埋葬。那知一到家中,看見這個已死的小孩出來迎接他,這一來可把他楞住了!明明孩子已在半途死去,爲甚麼又活著呢?這可真是千古奇聞。因此大著膽子問道:「你不是隨我去普陀山進香的嗎?爲甚麼現在又在家裏呢?」兒子答道:「從那天隨爸爸回來,一走出山門外,就不知爸爸到那裏去了,我尋了好久,還是找不到你,後來遇見一個老人,承他把我送回來,我回來已經有幾天了。」他的爸爸這一來,如墮進五裏霧中,摸不著頭腦。心想分明這孩子已經死了,是我親手把他放進棺中,不知他從甚麼時候活轉來,還在我前面到家,感到有點不相信,恐怕這小孩是小鬼變成來作祟。當下即教人把棺材打開來一看,那知棺材裏並沒有孩子的屍體,有的卻是一對大蠟燭,在那對蠟燭上還現出八個大字:「來意不誠,退回原處。」啊!原來是觀音大士顯聖!這一來可把這位香客弄得既慚且愧,跪下來就拜禱不止。從此之後,這位香客每年都買很大的蠟燭到普陀山進香,再也不敢和香燈師們爭論了。(詳見《南海普陀山傳奇異聞錄》)(未完待續)
這位信衆希望自己帶來的供燭能放在佛前直到點完爲止,爲的是希望求得光明,這種貪願達不到便生瞋恨心,一怒之下就拂袖而去。完全不明白供品只是一種表法,表示對菩薩的敬意,心動佛便知,錢進山門,福歸施主,何必計較貢燭早點或遲點,點完或不點完?其實能慈悲別人,處處爲人著想,給人方便就是對菩薩最大的恭敬。可菩薩亦不舍棄任何信仰他的衆生,馬上給他示儆,讓他反省過錯。
佛弟子犯錯,很快便得到懲罰,這不是菩薩器量小,而是護法菩薩慈悲儆醒,使因果報應得快。菩薩是慈父,不忍養而不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