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航普渡·拔苦予樂 第叁篇 普門示現 六、衆生有感菩薩有應

  六. 衆生有感菩薩有應

   《普門品》爲甚麼能受大衆歡迎呢?這個答案,在無盡意菩薩代表衆生向佛

  陀當機啓問,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能得觀世音稱號時,佛陀已清楚解答了。佛說觀世音菩薩多生修行,發如海宏願,誓要解除衆生苦惱厄難,只要誠心稱菩薩名號,菩薩就會尋聲救苦,是故名「觀世音」。

  學佛首要是身、口、意叁業清淨,凡此叁業成就的人,遇有未發生之危難,不待開聲求救,菩薩都會示儆,更會以行動施救。若是叁業作惡,就未必能得到感應,因爲菩薩的救度是以善業爲因緣,行惡人不容易得到效應,像下文感應事迹例舉的「一峰剃度」便是一個好例子。誠然,菩薩有教無類,就算罪大惡極,于危急時,回心向善,忏悔改過,念菩薩聖號,亦可重罪獲輕報。

  然而,菩薩大悲,何必讓苦惱衆生稱其名號,才獲解脫?這答案很簡單,譬如母親,雖然愛護子女,但子女並不珍惜,更遠離膝下。母親縱有思念之情,而遊子卻無憶母之意,子縱遇難,母奈其何?無呼自是難應。又如良醫有良藥,病者依賴良醫,按病施藥,自然藥到病除;若病者不尋醫治病,醫師縱備靈丹,病亦難痊。再舉一淺顯例子,如人遇難,雖有陌生人肯仗義解難,亦不易被遇難人接受,義人甚而被疑爲騙子,枉作好人。喻意無緣難度。

  複有人問,菩薩有求必應,爲甚麼有人求得靈驗,有人卻求不得呢?菩薩是否心有所偏?

  觀世音菩薩悲心無量,對衆生一視同仁,不生喜厭,只凡夫才有私情,才會按己之愛惡行事,而菩薩有的是大情,亦即覺情。有人求得靈驗,是因這人平素行善,對菩薩信心具足,求菩薩時心地純淨,故而求得靈驗。菩薩之慈悲心如天上明月,衆生之妄心則如大地之水,水若澄清,月影必然清明;水若穢濁,月影定然迷蒙,此乃千古不變定律。天上月只有一個,而千江有水則千江有月,可每處水所映之月不會一樣。衆生以散亂不善心求菩薩,難以得到菩薩真實感應,如同以汙水映月,明月不能投影,則濁水仍是濁水,與月無關。若能明白這道理就不會怪菩薩偏心,只怪自己接受菩薩感應條件不具足而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