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航普渡·拔苦予樂 第二篇 觀世音菩薩簡介 十一、浙江普陀山的不肯去觀音院

  十一、浙江普陀山的不肯去觀音院

  說觀世音菩薩住在普陀山,當然少不了要談談普陀山了。

  我國佛教四大名山,相傳四位大菩薩都應迹住在那裏。文殊菩薩在山西五臺山;普賢菩薩在四川峨嵋山;地藏菩薩在安徽九華山;觀世音菩薩則住在浙江省 的普陀山。

  中國普陀山原名小白華,又稱梅岑山,位于浙江省定海縣東海中之舟山群島,山上大小佛寺約叁百余所,其中最大的叁大寺是:普濟寺、法雨寺及慧濟寺。 每年由各地來進香朝聖者絡繹不絕,香火之鼎盛,堪稱各大名山之冠。既爲名山勝地,又是菩薩應化高僧輩出的古道場。按《南海普陀山傳奇異聞錄》記載:在 普陀山閉關及閱藏而得大智慧的有印光、太虛、谛閑、印順等大師。至今禅那禅院門外石上還有太虛大師親筆書寫的四個大字「太虛蘭若」刻在石上。除了高僧 大德參訪外,曆代帝王、近代總統及國家領袖等禦駕親臨,欣賞山光水色,朝山禮佛者大不乏人。相傳清代的乾隆,微服私訪普陀山達叁次之多,其他達官貴人 慕名遊幸普陀山者更是多不勝數。

  普陀山法雨寺藏有曆代帝王禦筆親題字句,一對乾隆禦賜的龍燭,放在後寺供遊客們參觀欣賞,蠟燭曝曬太陽下也不溶化,的確是無價寶物。寺內更有一萬 斤重大鍋,能煮一千人飯,可見當年普陀住衆之多,香火之盛。

  --------------------------------------------------------------------------------

  [1] 《華嚴經‧入法界品》大正藏第十冊第七叁二頁下

  

  普陀山不肯去觀音院

  根據《普陀山志》有兩則觀世音菩薩顯靈「不肯去」的公案。

  唐朝時代,公元九一六年,有日本法師慧锷和尚到中國尋師訪道參學。一天來到山西五臺山朝拜文殊菩薩,看見一尊觀世音菩薩聖像,很是莊嚴,心生歡喜 。很想向住持商請運回日本供養,但又怕被拒絕,後來就不問自取,偷偷盜走聖像。

  得了這寶物,慧锷法師急不及待買棹回歸。但當船行駛到浙江定海縣舟山群島時,海上突然生出無數「鐵蓮華」攔著去路,重重圍困,不能前進。經過叁日 叁夜,船始終無法擺脫攔路的鐵蓮華,沖不出重圍,只能在普陀山周圍打轉。慧锷法師這時也著慌起來了,悄自思量,自問並無作不可告人的大壞事,爲何會遭 逢此風險呢?于是就跪在菩薩像前,求菩薩哀佑。當他跪下來的時候,猛然想起這尊菩薩像是不予自取的,雖然盜取菩薩像的出發點是基于在日本流通的菩薩聖 像很少,法師悲憫國人,希望國人能觀像生信,恭敬禮拜,滅罪獲福,但終究盜取是非法行爲,犯了偷盜戒及起了不平等心。當下,他就向菩薩虔誠忏悔,更願 意隨順船只停頓處,留下來安住並建立精舍供奉聖像。

  禱告完畢,船即能行,至潮音洞邊,才停下來,亦是這方衆生因緣成熟,獲菩薩允肯在此地建立道場供奉聖像,令衆生禮拜獲福。那時普陀山是個荒島,人 煙稀渺。慧锷法師得島上居民張氏相助,在山上築庵安住,取名「不肯去觀音院」。就此因緣慧锷法師便成了普陀山第一代開山祖師,而這攔路鐵蓮華的海面亦 被稱爲蓮華洋了。

  蓮華洋之得名,除上述之說外,尚有多種傳說,每遇輕法慢教者,船到蓮華洋必有所感。

  有說宋朝太祖皇帝派王貴到普陀山禮佛,王貴只管奉命行事,對菩薩不生信仰。朝拜過後,懷著傲慢驕心離去,怎料船到蓮華洋時,突然有鐵蓮華阻擋去路 ,致令船不能行。

  另有一說,元朝有大將哈喇歹,對觀世音菩薩半信半疑。聞說菩薩常顯靈于潮音洞,于是懷著好奇心,親到普陀潮音洞看過究竟。但因心不誠,所以不能睹 得菩薩尊容。哈喇歹就惡作劇地拿起手上弓箭,朝洞射去。在回歸途中,經過蓮華洋時,忽遇鐵蓮華長滿洋中,令船只寸步難移。

  更有傳說明太祖不信佛法,聽說普陀山菩薩很靈驗,深得民心,擁有無量信徒,于是就派湯和到普陀山毀寺,沒料到船到招寶山時,海面忽然滿布鐵蓮華, 華葉上有金光缭繞,光明遍布四周,蔚爲奇觀。船被鐵蓮華所阻,不能過去,湯和無奈,惟有無功而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