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說念佛 正講 第十六條 「不簡下智」之文

  【正 講】

  

第十六條 「不簡下智」之文

  第十六文:不簡下智破戒等,依彌陀本願,唯念名號,即得往生之文。

  從十二到十五,選用的是《觀經》的四條文,第十六條是法照禅師的偈文。

  法照禅師

   法照禅師是什麼樣的人物呢?先介紹一下。他是淨土宗的一位祖師,曾在五臺山親自拜見了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

   他原來在一個寺院裏住著,一天過堂(吃飯)的時候,在缽裏發現非常清幽、美妙的山的景象,還有寺院,不止一次,看見好幾次。他就問人家:什麼樣什麼樣的景象,什麼樣什麼樣的寺院,這樣的山在哪裏啊?人家說:哦,這山就在山西,大聖文殊菩薩應化的道場五臺山,跟你講的差不多。他心裏就有數了,「我跟文殊菩薩有緣呢!」他就告辭了,來到五臺山禮拜,走到一個地方,突然發現一座寺院,上書「大聖竹林寺」,和他缽中所見到的景象一模一樣,心中非常高興。這個時候,從寺院裏走出來兩位青衣童子,引導他進去了,一進寺院,裏邊開闊廣大,金壁輝煌,就不是那個山頂了,整個顯現的像淨土一樣,琉璃爲地,文殊菩薩坐著青毛獅子,普賢菩薩坐著大白象王,兩大菩薩放大光明,有一萬菩薩在裏面講經說法。法照禅師被兩位童子引進來,兩大菩薩各伸手摸頂,爲他授記,講說佛法,法照禅師聽到後非常高興,然後就問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末法時代,衆生罪障深重,以何法門可速得解脫?」兩位菩薩就語重心長地告訴他說:「末法衆生,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速得往生極樂世界。你應當受教,普勸大衆。」法照禅師聽了特別高興,深深禮拜下去,一擡頭,所有境界當下消失。這就是文殊、普賢菩薩親自點化,他心裏邊就有數了。但是,他放在心裏,不對人家講。後來菩薩跟他說了:「我親自示現聖境,爲什麼不講呢?」因爲祖師見到景象,都不隨便講。菩薩就安慰他說:「你講,不要緊,這是爲了利益衆生的。」所以他才講出來,講出來,就有很多人跟他一道到那個竹林寺──那是菩薩應化的地方,大家都去那個地方,那個地方當時沒有寺院,大家都在那裏禮拜、磕頭,虔誠地祈禱,這個時候,又顯現菩薩的景象,大家都知道,法照大師所講的決定沒有虛假。

   是這樣一位大師。

  第十八願釋偈

   法照大師講了這八句話,對淨土門有極大的貢獻。當然,他的思想,這八句話,也是傳承善導大師而來的。

  法照禅師《五會念佛法事贊》雲:

  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

  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

   這八句偈子是解釋阿彌陀佛的第十八「念佛往生願」的,解釋得非常好、非常妙,直探彌陀本願的心髓,單憑這一首偈子就有資格作淨土門的祖師。

   頭兩句是總釋第十八願:「彼佛因中立弘誓」就是「設我得佛」;「聞名念我」即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總」就是「十方衆生」;「迎來」是解釋「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可以說比對非常工整。

   下面六句是在頭兩句的基礎上做進一步詳細的解釋:「不簡下智」等四句是說明上面的「總迎來」的「總」,也是第十八願中的「十方衆生」;「但使回心」就是上面的「聞名」,聞信佛名號才能回心,回假心爲真心,回疑心爲信心,回戀世不願生、怯退不敢生的心爲勇進願生的心,所以也是十八願中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多念佛」,一向專念,即是願文中的「乃至十念」,頭兩句中說「念我」;「能令瓦礫變成金」,所謂「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就是上面「總迎來」的「迎來」;而「瓦礫」即是願文中「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的衆生,也是前面的下智、高才等等。非常工整。下面依文解釋。

   「彼佛」就是阿彌陀佛,「因中」就是他在作法藏菩薩的時候,「立弘誓」就是建立了超世的悲願。什麼樣的弘誓呢?若總說,四十八條,這裏單獨指第十八願。「聞名念我總迎來」,「你們聽到我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聽到十方諸佛贊歎名號不可思議、稱念佛號一定往生,而念我南無阿彌陀佛,我一個不漏地把你們迎歸淨土來。」「總」是通通、萬不漏一,通通迎到極樂世界來。「念我」,是念我,而不是別的其它佛菩薩,只有我一人爲你發願,只有我一人能救你,只有我一人有淨土迎你歸來!

  十方衆生

   下面四句解釋迎接什麼樣的衆生,因爲衆生難免懷疑說「像我這樣造罪,能往生嗎?像我這樣沒錢布施做功德,念佛也能往生嗎?」所以底下舉了四句。「不簡貧窮將富貴」,「簡」是簡別、選擇,說阿彌陀佛的誓願並不區別,並不是嫌那個人窮,沒有錢造功德,就不要,也不是說這個人有錢做布施功德,佛才救他,所以說「不簡貧窮將富貴」,是貧窮人念佛也迎來,富貴人念佛也迎來,叫「聞名念我總迎來」。「不簡下智與高才」,並不是說:這個人是下等人,沒有智慧,你念佛不能往生,我就不迎接;那個人有高等智慧,有才學,他念佛我才迎接他往生。不是這樣,是下智之人念佛也迎來,高智之人念佛也迎來。「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並不是說:這個人好學多聞,廣讀經教,他念佛我才迎接;另外一個人孤陋寡聞,大字不識一個,不懂得誦經,他念佛我就不迎。不是這樣的,是多聞念佛我來迎接,你少學念佛我也迎。也不是說:這個人持戒精進,他念佛就往生,而另外一個人破戒造罪,罪根深厚,他念佛我就不迎接。不是的,佛心平等,持戒之人念佛也往生,破戒之人念佛也往生,叫一個不漏,「總迎來」。這四句再清楚不過了,這四句就是解釋第十八願裏邊的「十方衆生」,十方衆生是什麼樣的衆生?是這樣的:什麼人都包括在內。

  回 心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不管是貧窮的、是富貴的,下智的、高才的,多聞持戒的、破戒罪深的,只要這樣的衆生回心多念佛,「回心」是回心轉意,「多念佛」就是專念佛,你雜修,念佛就不多,把你修其它法門的時間也拿出來念佛,把你空閑的時間也拿出來念佛,叫「多念佛」。當然,生計所迫,要去賺錢,養家糊口,那是沒有辦法的,只要回心多念佛,什麼叫「回心」呢?有錢的人要回心,不要以爲靠自己的錢所做的功德能往生;讀了經典的人也要回心,不要以爲靠你讀經功德去往生,你要回轉過來,靠念佛去往生;那貧窮的人,破戒的人,怎麼叫「回心」呢?因爲貧窮的人以爲自己往生沒有把握,破戒的、不會修行的、不會誦經的,他的心往後倒退,認爲自己沒有把握,不能往生,這個心要轉,你造罪的人,要知道念佛也一定能往生,你不要往後縮;不會誦經的人,沒有知識的人,要知道念佛也一定往生。你不能說:「哎呀,我雖然念佛,可是不會讀某部經典,這樣怎麼能往生?」這樣的想法一定要回心轉意,而來多念南無阿彌陀佛。如果這樣的話,會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呢?

  變瓦成金

   「能令瓦礫變成金」,能夠令瓦塊變成金,破瓦塊就是指我們造罪凡夫,破瓦塊是丟掉的、不能用的東西,垃圾,都沒人要。我們造罪凡夫衆生就是這樣,被漏于十方諸佛慈悲之外,《悲華經》裏面說:娑婆世界五濁惡世衆生,是被一千四佛所放舍者,被他們放棄掉了,都搖頭歎氣了,「這些衆生太傲慢了,罪惡太深了,我們這些佛拿他們沒辦法,都救不了了。」這樣的衆生「斷諸善根,離善知識,常懷瞋恚,皆悉充滿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充滿的就是這樣的人,這是個大垃圾場,這樣的人是沒人要的。而阿彌陀佛一佛爲這樣的衆生發廣大的悲願:你能念佛,我能讓破瓦塊變成黃金。金子就是指佛了,佛有金色之身。「能令瓦礫變成金」,就是能令凡夫變成佛。大家要相信,要好好念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