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淨法師講演集二 緣苦衆生

  

  ──第二屆「議事委員會」會議前談話

  

   各位同修: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是第二屆「議事委員會」第一次開會,首先仍然要爲大家的辛勞、奉獻,表示敬意、謝意。

   感恩過去一年來第一屆議事委員集思廣益、貢獻智慧,以及同修們盡心盡力、同心協力,使得上師辛苦所創立的教團得以穩固並且逐漸擴展。此次第二屆議事委員第一次開會之際,提出叁段法語與大家互相勉勵。

  第一、菩薩所緣,緣苦衆生

   我們雖是佛教團體,但不以擁有教團、研究佛學爲目的。學佛人不論所學是聖道門或是淨土門,其目的都在于「上求菩提,下化衆生;而上求菩提的目的,是爲了容易度化衆生」。因爲一切衆生,都沈溺在苦惱的大海中,可謂衆苦充滿、苦海無邊;有的人茫然無知,有的人恐懼不安,因此都需要法音的喚醒,都需要彌陀的安慰。經典上顯示彌陀的悲願說:「衆生苦惱我苦惱,衆生安樂我安樂」,又說:「荷負群生,爲之重擔」、「一切恐懼,爲作大安」。而我們的教團正是以彌陀爲中心的淨土教團,因此,教團的職事幹部都要深刻領悟彌陀的大悲,秉持彌陀的大悲精神,設身處地存念衆生的苦惱,以衆生爲念。經典上說:「菩薩所緣,緣苦衆生」,諸佛菩薩,心心念念,都在于苦惱衆生,時時處處都要拔除衆生的苦惱。

   人生很短,在幾十年短暫的人生中,能夠遇到佛法,尤其是遇到阿彌陀佛主動積極、平等普救的法門,進而爲這法門「自信教人信」,作彌陀的使者,弘彌陀的大願,是何等稀有難得可貴,正所謂「百千萬劫難遭遇」。因此,大家應慶幸、珍惜這百千萬劫難遭遇的佛緣,好好使用短暫的人生,爲彌陀普救的法門而奉獻,心心念念、時時處處都以衆生爲念,猶如「菩薩所緣,緣苦衆生」。如此,假藉短暫的生命,作無盡的奉獻,便能獲得人生最高的價值,因爲我們爲衆生所做的,點點滴滴都如同彌陀所做的。

   當然,我們都是凡夫,往往也會在某種境緣之下,善心冷卻,願心倒退,這時若想到「菩薩所緣,緣苦衆生」、「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則願心便會堅固,善心更能增長。

  第二、和顔愛語,下心含笑

   「和顔愛語」出自《無量壽經》,原文是「和顔愛語,先意承問」,這兩句經文是在說明阿彌陀佛因地修行,對衆生親切體貼、柔善謙遜的大悲言行。「下心含笑」出自《地藏經》,原文是「下心含笑,親手布施」,這兩句經文是佛陀開示一位國王布施時所應抱持的心態與作法。這幾句經文對我們學佛人,尤其身爲職事幹部,是很好的開示,可作爲我們爲人處事、服務大衆的方針。

   「和顔」:溫和的、和藹的,甚至微笑的容貌,給人感覺親切、感覺安心,不會令人見而生畏,甚而覺得拒人千裏之外。有句話說:「主婦的笑容,是家庭的光明。」的確,家庭主婦,相夫教子,主掌中饋,如果親切和藹,笑容滿面,會給家庭帶來和氣,帶來溫馨,帶來光明。

   「愛語」:體貼、關愛、充滿爲對方設想而又柔順的語言,能令對方歡喜、窩心,使得對方感動、感激,容易接受我們的服務,樂意聽從我們的領導。

   「先意承問」:設身處地爲對方設想,不等對方開口,預先通達其心,了解其意,而主動積極地垂詢對方的需要,解其苦惱,滿其所願。

   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學習彌陀「和顔愛語,先意承問」的柔順謙下之德。

   「下心含笑,親手布施」:以謙下柔和的心腸,慈悲關愛的笑容,親手普遍的布施貧窮而又下賤的衆生。凡夫都有貢高我慢心,尤其尊爲一國之王;然而國王布施貧困百姓,不但放下國王的身段,而且謙卑柔軟的態度,和藹可親的笑容,直接親近百姓,作親手的布施,並且敬重對方,毫無高慢心,這種真心、愛心、謙敬心,不但令人容易接受,更令人動容,感念、懷念,永志不忘。謙敬能夠聚德,招來福報,古人雲:「人能謙下如溪谷,則德常在不離己」。

   又,微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也是人與人最好的溝通橋梁;時常笑臉迎人,必是最有人緣的人。

   希望我們職事幹部們爲同修、蓮友乃至教團之外的人服務時,都能主動積極,都能「和顔愛語,下心含笑」。

  第叁、任勞任怨,無怨無悔

  任勞不任怨,有功無德;任怨不任勞,有德無功;

  任勞任怨,有功有德;不任勞不任怨,無功無德。

   學佛人不管是爲自己消災解難、增福延壽,或發心爲佛門做事、饒益衆生,都要有犧牲奉獻的精神,吃虧不較的心量,因此必須培養「任勞任怨、無怨無悔」的胸襟。本來忍苦耐勞、不計誹譽,是行者本色,因爲吃苦即是了苦,忍辱能夠增福;而身爲佛門職事幹部,更應如此。

   佛陀開示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又說:「欲求無上佛道,先做衆生馬牛」。我們雖是淨土法門,以念佛往生淨土,在淨土證無上佛果爲宗旨;然而學佛既爲成佛,成佛本爲衆生,則今生現世也應隨緣盡力,爲衆生做事,甚至爲衆生做馬做牛,只要我們能力所及,便應當仁不讓。尤其我們一方面要穩定教團,服務同修;一方面要弘揚本願,廣利群萌;若不耐勞,而心生怨悔,將見功虧一篑,而功敗垂成。

   爲大衆做事,即使做得好,做得圓滿,都會有人滿意有人不滿意,都會受贊美,也會遭批評;身處五濁惡世,彼此都是凡夫,難免如此。但只要經過決議,自己也深思熟慮、盡心盡力之後,若受贊美,固可欣慰,即遭批評,也不必氣餒;因爲已盡心力,而因緣如此。所以主事者,既盡心力,便應隨緣,保持平常心,以恭順無诤的態度,理性冷靜的面對;若因此而負氣,甚至有情緒反應,則甚爲不智。任勞容易任怨難,若能任勞也任怨,則功德圓滿。因此,事無大小,都要理性擡頭,切莫情緒用事。

   服務大衆要能任勞任怨、無怨無悔,必須體悟「大悲心」與「空性慧」。

   《觀經》說: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衆生。

   《華嚴經》說:

  諸佛皆以大悲爲體,因于衆生而起大悲,

  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又說:

  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

  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華果。

   衆生一體,人我無別,爲他即是爲自,爲自必須爲他;能如此體悟,則能任勞,也能任怨,無怨無悔,猶如慈母赴兒,亦如不請之友。何況我們受彌陀無條件的惠施,蒙彌陀不計較的包容,同渥彌陀大悲之愛,深感彌陀同體之恩;即使遭無根之謗,或求全之毀,也有力量勇于面對,敢于承當。

   爲衆生服務,若能以無我心、平等心,則其福德不可思量,《金剛經》說:「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何以故?若菩薩無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希望職事幹部們都能深體彌陀大悲佛心,無我不執著,理性不情緒的爲人服務,而任勞任怨,無怨無悔。

   以上叁段法語:

  第一、菩薩所緣,緣苦衆生,

  第二、和顔愛語,下心含笑,

  第叁、任勞任怨,無怨無悔。

   希望與大家共同勉勵。

   南無阿彌陀佛!

  

(二○○五.叁.十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