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叁皈
──授叁皈依開示
爲何叁皈依
一、定信仰
二、消災障
叁、增福慧
四、離惡道
五、出叁界
六、成佛度生
皈依的重要
皈依是真正信佛學佛的開始,是學佛的第一課,也是進入佛門的第一步,雖是第一步,但如不踏出第一步,豈能踏出第二步、第叁步?要走第二步第叁步,必定先從第一步開始,所謂:「千裏之行,起于足下」,又說:「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迩」,所以信佛學佛乃至成佛,要從叁皈依開始。叁皈依也是學佛成佛的基礎,所謂「萬丈高樓從地起」,若無地基,五層十層乃至百層高樓不可能穩固;若無叁皈依,要脫離叁界六道輪回乃至成佛,那是不可能的,可見皈依叁寶的重要。
而且,不只入佛門要先皈依,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都要叁皈。因此叁皈即分有如下五種:
一、翻邪叁皈
二、五戒叁皈
叁、八戒叁皈
四、十戒叁皈
五、具足戒叁皈
皈依的意義
「皈」即回轉歸投,「依」即依靠信賴,亦有保護、救度之義。
人若心有皈依,則身得安穩,遇難不驚,平安度日。如人溺水,忽見船來,乃歸投過去,上船安坐,依靠此船,蒙其救度保護。
一切凡夫,都是沈溺在六道苦海當中,頭出頭沒,備受痛苦。佛說:「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又說:「人生是苦」、「六道苦海」。
沈淪六道苦海的衆生,叁寶是救度的大船,只要真心歸投依靠叁寶,進而依教修行,便能脫離叁界火宅、六道苦海,甚至成佛。所謂:「生死爲海,叁寶爲船,衆生皈依,即登彼岸。」
若能願生彌陀淨土,專念彌陀名號,今生便能脫出六道輪回,往生淨土成佛,未來廣度衆生,乃是必然之事。
又,皈字從白從反,有反染成淨,去邪歸正,離惡向善之意。若更譬喻之,叁寶猶如:
暗室的明燈;歧途的指南;苦海的慈航;火宅的甘霖;貧者的寶物;病者的良藥。
皈依叁寶:如囚出獄,如子歸家;如迷趨覺;如苦得樂;如墮反升。
叁寶的意義
皈依叁寶要先了解叁寶之義,叁寶即佛寶、法寶、僧寶。
佛──佛是「覺」之義,所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亦即自己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並且充滿慈悲、智慧、願力、神通、辯才,能廣度衆生,使衆生也能成佛。又,佛是福慧兩皆具足,故曰「皈依佛兩足尊」。故佛是宇宙之中,最尊第一、至高無上的大聖者,所謂「天上天下無如佛」。
在曆史上出現的佛是釋迦牟尼佛,而十方世界亦有無量諸佛。皈依叁寶,第一是皈依佛,以釋尊及十方諸佛爲老師,可說光榮之至,慶幸之極。
法──釋尊所說的經典,亦即宇宙人生的真理,修行的目標與方法。聞法修行,能明因識果,去惡行善,離苦得樂,脫出叁界火宅,永離六道苦海,證悟涅槃寂靜而成佛。
又,法是清淨無垢,究竟圓滿,故曰「皈依法離欲尊」。
僧──出家僧團,佛的代表,傳承佛法、住持佛法;一則依法修行而自度,二則代佛說法而度他。如此僧團,人中最上,故曰「皈依僧衆中尊。」
寶──叁寶之寶有多義,略述其叁:
一、希有義:銅鐵多,金銀少;金銀有,鑽石少;鑽石有,牟尼少。
世有金銀,物質生活無憂;若皈依叁寶,精神生活富裕,靈魂救度可期,故叁寶是寶中之真寶。
叁寶希有難遇,有偈曰:
佛出世時我沈淪 佛滅度後我出世
忏悔此身多業障 不見如來金色身
又說:
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生度此身
《無量壽經》說:
若聞斯法 信樂受持 難中之難 無過此難
二、最勝義:世上最勝,能生無量功德,發揮無盡妙用,並且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無極無限,無邊無際。
叁、不改義:猶如金剛,永不變質,永不消失,絕對可依靠。
世間無一可靠:
自身有老病苦,不可靠;親友有離別苦,不可靠;
財富有銷散苦,不可靠;名位有墜落苦,不可靠;
社會有敗壞苦,不可靠;鬼神有凶殺苦,不可靠。
《無量壽經》言:
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
又言:
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
永遠不離,與我長在,只有叁寶。
叁寶的種類
有多種,歸納爲叁:
化相叁寶:又稱「別相叁寶」、「最初叁寶」。皈依佛,以釋迦牟尼佛爲師;皈依法,以佛所說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緣等真理爲師;皈依僧,以最初隨佛出家比丘爲師。
住持叁寶:又稱「常住叁寶」。指流傳、維持佛教于後世之叁寶。禮一切諸佛佛像爲佛寶;一切諸法經典爲法寶;一切出家僧衆爲僧寶。
自性叁寶:又稱「理體叁寶」、「一體叁寶」。亦即皈依佛,人人皆有如來佛性;皈依法,人人皆有平等無差別的法性;皈依僧,人人皆有般若清淨的身心。
沒有住持叁寶,無以顯現理體叁寶;沒有理體叁寶,無以安立住持叁寶;住持叁寶是理體叁寶的大用,理體叁寶是住持叁寶的全體。
先皈依身外的住持叁寶,進而依法修行,證悟自性的理體叁寶。
叁皈的利益
皈依叁寶的功德利益,可說在人生中,所得利益總加起來,也不及皈依叁寶的功德之大之多。綜合起來,約有八種:
佛子──成爲佛的弟子。
戒基──是受戒的基礎。
減業──減輕業障。
積福──能積廣大福德。
善成──一切好事都會成功。
不墮──不墮惡道。
神護──四王天派遣叁十六位善神隨身擁護。
得度──將來龍華叁會,度脫現在皈依者。
若欲舉例,經中甚多,略舉如下:
一、《經》言:「世人雖然行善,不能破壞先世惡業,若能受叁皈依戒,便能破壞先世罪業。」
二、《善生經》說:「若人受叁皈,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全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皈依叁寶者,其福過彼,不可勝計。」
叁、《折伏羅漢經》說:「過去,有一位忉利天子,天福享完,壽命將終,再過七天,就要死了,他的身體也衰敗不堪。但他知道,命終之後,將在豬中投胎,所以他恐慌極了。于是請教天主,天主也沒有辦法,天主要他去向佛陀求救,佛陀教他皈依了叁寶。死後不唯免墮豬胎,得生人間,並逢舍利弗,請佛說法,而證得聖果。」
四、《法句譬喻經》說:「從前帝釋天五德離身,五衰相現,自知命盡,當下要墜入畜生,在一個以冶陶爲業的人家受驢胎。帝釋天立刻馳往佛所,稽首作禮,伏地叁自皈命佛法僧衆。未起之間,其神識已至陶家驢腹之中。當時驢因沒有繩索系縛,行動之間,破壞坯器,主人用鞭責打,驢腹痛,實時傷胎,其神識即刻又還入原來身中,五德還備,複爲天帝。當時,佛陀爲其說法,帝釋天即知無常之要,明白罪福的變化,了解興衰的根本,從此歡喜信受叁寶,故再進而得須陀洹道。」
五、《受叁皈獲免惡道經》說:「過去,有一位叁十叁天的天子,天福盡了,還有七天,就要死了,昔日的歡樂,都離開他了,美麗的天女,不再親近他了,本來是威威堂堂的相貌,現在變得毫無氣色了,他的身體,既然衰弱,並且垢穢不堪,兩腋之下,整日流著臭汗。他也看到,他將生到豬胎中去,因此躺在地上,哀傷、流淚、訴苦。此事給天主知道了,指示他誠心皈依叁寶,教他口念:『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衆中尊』,他便照著天主的指示,皈依了叁寶。七天的時限一到,他便死了。天主爲想知道,他死後究竟投生何處,但是以他的能力看遍了所能看到的所在,都無法看到那個天子的下落。只好去問佛陀,佛陀告訴他說:『已經由于皈依叁寶的功德,轉墮爲升,升到兜率陀天去了。你們天人,只能看下面,看不到上面的。』」
六、《印光大師全集》有一段記載:「有一天晚上,有一位女鬼很痛苦的跪在關房前求救。她自己說:『我是某省某縣的人,丈夫個性毒辣,致我死于非命,至今含冤未伸。他已來函請求皈依老法師(印光大師),來信已在途中,明日必到。他若得皈依叁寶爲佛弟子,我即永無超生之日,懇求老法師萬勿准許。』哀求不已。我開示她說:『恩怨本自平等,善惡了無自性;既遭惡緣,宜求解釋,免得世世酬報。妳應發心皈依叁寶,我可代妳求法力加被,妳可從此解脫,並谕知妳的丈夫爲妳超薦。』女鬼終于答應,隔天果然有求皈依之某某。」
以何心情皈依
一、真誠、恭敬、殷切心。
二、了解叁皈、清楚表達。
叁、鄭重其事,以期圓滿究竟。
皈依前要先忏悔
衣服若髒,清洗則淨;東西放久,要曬太陽,否則會發黴。
罪過要發露忏悔,忏悔則清淨。衆罪如霜露,忏悔能消除,所謂「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
我們的心只有佛能理解,也只有佛不嫌棄我們,包容我們,原諒我們。
人有隔閡,即使夫妻,也不能互吐心聲,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原諒。
皈依後勸囑
一、每日至少一次,真誠稱念叁皈依文。
心有定向,身有依靠,遇難不驚,安穩度日。
二、要具正知正見:相信有善惡報應,有叁世因果,有六道輪回,修者超生,不修者墮。
叁、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奉公守法,爲世良民,爲人楷模。
四、我們今日在淨宗書院舉行大型皈依,有其特殊因緣。
此教團是淨嵩法師(編按:現代禅李元松老師)所創立,而大家今天在此皈依,也都是由于淨嵩法師的感召,秉承淨嵩法師的遺志。淨嵩法師最大的心願是要大家一心念佛,弘揚彌陀本願,如果大家能一心念佛,必定往生淨土。如此既滿淨嵩法師的心願,也圓滿我們今日皈依的究竟目的。
五、念佛即是忏悔,若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即是根本皈依、根本忏悔。可謂一皈永皈,一忏永忏。善導大師說:「念念稱名常忏悔。」
因爲既往生彌陀淨土,即已脫離叁界六道輪回,必定成佛度生,豈非究竟圓滿叁皈之目的!
六、又,念佛人是淨土眷屬,猶如兄弟。
因爲:同念彌陀佛名,同生彌陀淨土,同一彌陀正覺花化生;同一念佛,同一淨土,同一蓮花。則念佛人同是淨土眷屬,猶如兄弟,同秉父母(彌陀)氣血所生,可謂「本皆念佛人,本皆同根生」,理宜互相友愛,情同手足。故《往生論注》亦言:「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法界皆兄弟。」
七、既是淨土眷屬,也是同門師兄弟,彼此要:
相尊重不相輕視,相親近不相疏遠,
相體諒不相批評,相幫助不相袖手。
(二○○四.一.十八)
《慧淨法師講演集二 略談叁皈──授叁皈依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