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彌陀的呼喚 一、信受彌陀救度

  

一、信受彌陀救度

  佛的本懷是要衆生在今生就直接脫離六道之生死輪回。因此,真正佛教徒必須是不貪戀財色、名利等世間欲樂(有出離心),了解世間虛假、人生無常。所有萬物,一切是非好壞、成敗、得失、苦樂、禍福等只是宿世之因與今世之緣暫時的和合,其本身沒有一個自體,既非固定不變,也非永遠不滅。有了這個觀念,才具有學佛的正見,這也就是所謂的「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但這對世間人來講,實在很難,幾乎無法做到。(若以一般法門來講無法也得設法做到,否則豈非永永遠遠都在輪回受苦)。所以真能做到的人可以稱爲「大丈夫」。古人說:「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爲」。因出家的動機與目的都是爲了出離也,就是要擺脫世間的一切束縛煩惱,而向著出世間涅槃寂靜的目標前進。但若身雖出家而心未出家,則只是挂個名,不是事實,只是形似,而不具內涵。所以徹底言之可以說:「出離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爲」。(出家者多如牛毛,能如此者少如鳳角,我亦未能)。雖然如此,佛又不忍衆生永受輪回之苦;即使煩惱重,不能在今生脫出叁界,但至少來生不要墮入叁惡道受苦,起碼也能再生爲人或升天;既不受苦,同時還必須能夠遇到佛法,有學佛的緣;因此詳說五戒十善的功德,目的就在這裏。所以來生爲人或升天只是個跳板,博個再有學佛的因緣,這是極不得已的,而不是以生人或升天爲目的,更非要人注重人天的福報,因爲人天的五戒十善是世間法,尚有汙染、非解脫道。

  但話要談回來,世上有誰真正具足五戒十善的功德?虛假不實、嫉妒谄媚,貪財好色、自私自利慣了的衆生,業深障重,煩惱強盛。單單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之中的一戒都守不清淨,何況十善!經中說:「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行惡,曾無一善」。

  又說:「心口各異,言念無實。」

  又說:「大命將終,悔懼交至。」

  試問我們大家,有誰不是這樣(我即是其中一人),這其實是所有人的形貌。然而其後果是如何呢?佛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又說:「一切衆生,必墮地獄」。所以唐朝之善導大師悲歎的說:

  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

  常沒常流轉

  無有出離之緣

  意思是說:大部份的人,其行爲是「罪惡凡夫」,其命運「永在惡道,無出離之緣。」如此的衆生(我們大家),實在是無法形容的可悲可憐,無可奈何的可哀可歎,故佛說:

  一切衆生,都是可憐憫者。

  能發出離心是「大丈夫」,是真「出家人」,是真「學佛者」。但其它絕大多數的「常沈惡道,永在輪回」的衆生怎麼辦?南無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也就在這裏顯現出來。

  阿彌陀佛老早就已深深知道我們就是這樣的衆生,承受常沒常流轉之苦,而感同身受的說:

  衆生苦惱我苦惱,衆生安樂我安樂。

  因而發了「不論何人,都必定救度」的本願。爲我們經過五劫的時間發了四十八願,又爲我們經過兆載永劫的時間去累積菩薩行,然後完成任何人都能往生的淨土與力量。彌陀的願爲我們而發,彌陀的行爲我們而修,彌陀的功德都是爲我們,都是我們的。只知作惡,不會修行,無願無行的衆生,因有彌陀的成佛,便白白的擁有了解脫六道輪回、往生淨土成佛、還來娑婆度衆生的功德。

  但我們若對此事未聞未知未信受,則依然是個造業凡夫,輪回受苦;若有聞知信受彌陀本願,稱念彌陀名號,則決定往生。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的衆生;未生極樂,即是極樂的菩薩。彌陀的光明永遠攝取不舍,彌陀的功德納入我心,彌陀的光明攝護我身;我在彌陀光明中,彌陀在我信念中,我入佛心,佛入我心,如火燒木,一體不離,我與彌陀共起臥,共出入,成爲--

  我苦惱彌陀苦惱,我安樂彌陀安樂

  之佛凡一體之身,雖是凡夫,卻位同菩薩。佛法雖多,唯有彌陀本願是拔苦與樂的妙法,是轉凡成聖的神丹,故極惡深重凡夫,獲得彌陀金剛的本願,便蒙諸佛金口的贊歎說:

  則我善親友,次如彌勒。

  人生的目的就是學佛,學佛的目的在于今生離開輪回,成佛度生。唯有信受彌陀救度的願力,才能離苦得樂,成佛度生。因此,人生的目的在于信彌陀本願,念彌陀名號。

  佛說「人生是夢」、「人生是苦」。在既夢又苦的人生中,遇到彌陀慈悲的本願,被彌陀所擁抱的人,是世間第一幸福的人。

  

--節錄自《慧淨法師書信集》四:人生之目的(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