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請問要具備什麼觀念、見解、行持,才能獲得具體成效?

  吾習禅多年,除了身體較健康,心理較平靜外,並無顯著的禅修體驗,請問要具備什麼觀念、見解、行持,才能獲得具體成效?

  有關禅修行者之觀念、見解、行持等,略如前面章節所說,請讀者自行查閱,今于此再做重點補充:

  (1)應重視基礎禅定之養成

  習禅修定,無法速成,不能越等;經雲「依戒生定、依定發慧」是不容忽視的明確學程,但古來禅行者大多忽視,故百千年來,修行者衆,成就者少。現今亦有提倡生活禅之行者,凡有發言,每每呵斥勤于習定者爲修枯木禅,是自了漢,殊不知基礎禅定不成,無漏慧亦無從開發,想修得無住自在之心境,實是妄想!

  已故禅行者陳建民居士即曾言:「佛法叁千年來,實修佛教徒雖亦不少,然成就者則如鳳毛麟角。細考其因,皆以其定力未先下苦功,因此聞思二慧所得之抽象真理,無力凝固成爲修慧之具體證量。」又說:「習定如磨劍,須先去叁魔──散亂、惛沈、忘失正念之鏽,當其劍鋒已銳,則可由止修觀,斬除五種利使,方得真參實悟。具足正知正見,以伏斷五種鈍使于無我空性中。」成就基礎禅定之重要,由此可見一斑!

  所謂基礎禅定之養成,是指修習「九住心」的完成。九住心是從初學攝心,到正定成就的修學過成,共可細分爲九個階段。此九住心之工夫純熟,能自然住于正定;做一切事,不由作意,皆能了了分明。所以能止惡不生,持善不失,任運自如,無事不辦。

  (2)莫忽視持淨戒、修慈悲

  守持淨戒──持五戒、行十善,是讓身口具足善良的德行,以自利利人。心存慈悲──修四攝、行六度,是利樂衆生的具體表現。能持淨戒,身心清淨,習定容易成就。具慈悲心,常懷悲憫,則不墮枯木禅境。持淨戒、修慈悲,非常切要!

  (3)須致力聞、思慧之熏修

  以上習定、持戒、修慈悲,皆屬累積「福資糧」的行持,現在要講的是「慧資糧」的熏修。

  禅,印度話叫禅那,中國話稱靜慮,即思惟修之意。佛陀教弟子時,非常重視聞思慧的修學,這可從教典得知。聞慧、思慧、修慧是修學佛法智慧的次地學程,禅行者修得「九住心」之禅定基礎後,須再致力于經教的研究,得聞思慧之成就,才能有力于修慧的完成。現今南傳佛教或藏傳佛教,仍然秉持佛世之傳統學程修學增進,漢傳佛教早期的禅法也還是如此,後來的「中國禅宗」在禅法的傳承中,就逐漸將這重要的修學次第忽視了。所以,爲何「叁千年來的佛教,修行者衆,成就者少」這也是一重要原因!不能先得聞慧、思慧的「法住智」成就,怎能證得修慧的「涅槃智」聖果。吾現代禅行者,萬不能再重蹈覆轍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