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對治散亂心的最佳方法是什麼?

  對治散亂心的最佳方法是什麼?

  一顆未經訓練的心,通常是好分別、好思惟、好妄想、好貪取的,所以佛陀把凡夫衆生的心形容爲「心猿意馬」。我們之所以會有貪欲、瞋恨、癡愛等煩惱,除了對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理〉不明白的原因之外,主要還是由于心的散亂、貪取所引起。如何才能改善胡思亂想,以及貪欲執取的壞習慣呢?在此提供一種簡單易學的方法給大家修練,此法名爲「安那般那禅觀法」,是釋迦牟尼佛親傳的法門。

  (1)以「安那般那」禅法治心

  何謂「安那般那禅觀法」,「安那般那」是梵文的譯音,翻成中國話是觀出息入息之意。這觀出息入息的方法,如果按照經典的記載,完整的應該有六種因相。第一是「數息觀」、第二「隨息觀」、第叁「止息」、第四「觀息」、第五「還息」、第六「淨息」。所以這個安般禅觀法從數息起修一直到結束,總共有六種修法。初學者須依次第而修,老參則隨拈一法皆可修。現僅就「數息觀」與「隨息觀」作說明,以作爲大家初階調心的入門方法,先明「數息觀」:

  所謂「數息觀」即是依于出息、入息進行數目字的念數,而且須邊數邊觀察,看心意有否安住在對呼吸與數目字念數的觀察上,故名「數息觀」。當出息時,把注意力集中在數出息的數目字上,每呼出一口氣,數一個數目字,數到第十,再回頭從第一數起,如是周而複始,綿密念數,名爲「數出息」,或者于入息時觀察念數,方法與數出息同,名爲「數入息」,若能數到心無雜念;而達到不必刻意用心,即能自然念數之時,身心便會有異常愉悅的感受産生,這即是修練數息觀得「定」的證明。

  此外,在數目字的念數上,除了從一至十的數法外,亦可作十、九、八、七……的逆向數法,或作一、叁、五……,或二、四、六……,乃至五、十、十五、二十……等順向不定式的數法,以防止因固定數一法,而讓數息觀的修練産生機戒化的厭倦,減弱對念數的專注力,導致雜念的活躍,或昏睡現象的産生,因此適時的變換數息方式,是必要的。

  其次是「隨息觀」,又稱「觀呼吸」,我們每個人都有呼吸,你現在感覺你的呼吸看看,我目前提醒你感覺,你就馬上注意到呼吸,其實這個呼吸自從我們從娘胎出來之後,它就一直跟我們在一起,我們可以反省想想,我們曾幾何時去認識它,更不用說照顧了。這呼吸與我們那麼親,不管我們對它重不重視,它就是一直跟著我們,所以它是我們最親的人、最忠實的朋友。你就用觀呼吸的方法,好好的認識呼吸,一旦跟呼吸成了好朋友,在生活中就會受用不盡。

  觀呼吸,怎麼觀?呼吸是你有注意它,它也呼吸,沒有注意它,它也呼吸。所以它是自然的,就著我們身體的所需一直在呼、吸、呼、吸,目前你就用現在的注意力去觀察它在呼、吸,進、出,但是可不能因爲觀察呼吸的出入現象,而幹擾、驚嚇到「它」,讓它原有的那種自然失去了,變成是你去控製它的長、或短、或粗、或細、或急、或緩,如果是這樣就不對了。你觀呼吸的當下,你只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空氣已經吸進來了,又吐出去了。當你吸進來的時候,如果你是吸到胸部,你就只是知道空氣已經吸到胸部,吸到腹部就吸到腹部,你只是自然的覺察就好。

  好!現在你再感覺看看,你吸氣進來的時候是吸到哪裏?我想你一定能體會到,哦!我是吸到胸部,哦!我能吸到腹部,就是這樣觀察。你再觀察空氣吐出去了,吐出去的時候鼻孔有感覺。所以觀呼吸就是對氣息的出、入,你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吸氣時知道它從鼻孔、胸部、到腹部,如果不能到腹部就只是到胸部。呼氣時,知道它從腹部、胸部、到鼻孔。

  這個方法就是這麼簡單。一旦你觀察到讓你的身心完全達到放松、自然、專注、清醒、清楚、明白的時候,你的心就會自然安住在從鼻孔到肚臍的氣管兩頭跑來跑去,你的氣息會跟心相依相靠在一起,身體覺得松軟、舒服,再進階則是覺得全身毛細孔都在呼吸,心會進入一種較專注、甯靜的狀態之中,于是「禅悅」便生起來了。

  總之,「安那般那禅觀法」(觀出息、入息〉非常簡單、安全、容易、穩當,而且修起來很從容。自然呼吸的過程,它就在影響我們整個身體,它會因氣息的調順,而帶動我們整個身體氣血通暢,所以我們坐禅坐久了,就會有氣動現象。到最後任督脈、奇經八脈會打通。我們佛教雖不強調修氣功,但事實上「安般禅觀法」的初修,就是在練氣功,當然它不只是爲了練氣功,重點是在于修心得定,以及要從「安般禅觀法」開展出般若智慧來,這個才是修安般禅的主要目的。

  (2)以「正知」調伏惛沈與掉舉

  掉舉是一種貪欲習性。禅坐時,染著可愛境,心好飄動,不得自在、甯靜,此即掉舉之相。惛沈是一種愚癡習性,當禅坐稍久,感覺心意逐漸惛暗,攝心力量低弱,對于所緣對象不能安穩、明顯,頭漸向下低垂,此即惛沈之相。以正念攝心,能達到了安住所緣對象的階段時,就要進一步以「正知」,來滅除惛沈與掉舉的過失。

  初修時,妄想紛飛,或者惛沈暗昧,與修禅定不相應的重大過失容易覺知,這不是這裏所要說明的。目前要說的是:心念既能安住于所緣的禅觀對象,還要做到能覺了微細的惛沈與掉舉。如不能覺了,或誤以爲定力安穩,那就會停滯而不再進步;日子一久,反而會退落下來。此點極爲要緊!

  但是,要如何證明惛沈與掉舉的存在?正知又要如何才能生起呢?假如在修習中,覺得影像不安定,不明顯,或覺得心力低弱,不能精進,這就是微細沈掉存在的明證。這只要正念安住,相續憶念,綿密的照顧所緣對象,就能生起「正知」,知道惛沈與掉舉已生起了,或要起來了,能使心不入沈掉流中,則沈掉自然消失。

  (3)其他

  以「正知」調伏掉舉與惛沈,是最根本的處理方法,但在沈掉嚴重得不容易遣除,導致「正知」無法生起時,就應該修特別的對治法,說明如下:

  a.調伏掉舉(妄想〉

  ‧將心念向下放,系緣臍下二吋半處(丹田〉,全身放松;心既下沈,則輕浮亂想自然製伏。

  ‧修無常等可厭患想──看清楚所想的內容,然後默念「放下」,並提醒自己: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不必執著;活在現前,把握當下,專注所緣的禅觀對象,才是如法。

  ‧開眼,放舍所緣,口吐濁氣,作頭部及頸部運動,掉相即得改善。

  ‧做了以上處理之後仍然得不到改善,則下座經行跑香。

  b.調伏惛沈

  ‧略振精神,挺起脊梁,提起正念,把意志集中到鼻端或眉心上,並觀想光明。

  ‧出聲誦咒語、佛號,自念自聞,能念聞清楚,沈相自消。

  ‧放松身心,開眼往遠處看。

  ‧略搖動身體,或深呼吸,鼻納清氣至臍下,然後將濁氣吐出,反複叁至七次,沈相即能改善。

  ‧修菩提心等可欣喜的功德想,或擇一佛法法義,專意思惟,亦能調沈相。

  ‧若在禅堂參修,行香時則發心跑快香,坐香時則合掌請監香師父下香板,亦具提神及警策效果。

  ‧以上方法是對治修,當沈掉能得調伏時,應再依本來所修法門,安住所緣而進修。

  ‧擇要言之,要調適令心不浮不沈,才是心的調和之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