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法偈】
頂禮大恩根本上師足!
頂禮大恩根本上師足!
頂禮大恩根本上師足!
諸佛正法賢聖叁寶尊 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 爲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諸佛正法賢聖叁寶尊 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 爲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諸佛正法賢聖叁寶尊 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 爲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願諸衆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
願諸衆生永離衆苦及衆苦因
願諸衆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怡悅
願諸衆生遠離貪嗔之心住平等舍
炯丹迪滾波將化央拉香擦洛
剛格洛珠哲尼准抓涅達南達ra薩威
傑涅敦根傑因熱協涅傑特嘎拉萬怎
剛達哲波尊ra瑪熱門屯德阿吉熱沃
卓措根拉沃吉達賊沿拉哲吉央丹松
哲達且卓紐蒙涅隆利傑嘉卓卓匝將
瑪熱門色德阿蔑格傑涅玖匝ra哲南
多內達將薩吉塔松雲丹利作嘉這特悟格
傑察傑當傑尼見追達路門色將華央拉德
嗡 阿ra巴匝納德
賊丹且傑欽ra奧瑞吉 達路德摩門巴ra薩內
嘎當丹玖永樂多巴耶 洛珠波波囊瓦傑德所
依于一切有情之 各別根器與意樂
大小共同乘教法 祈請常轉妙*輪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從今天開始,我們要學修加行。加行是通向大圓滿的唯一之路。我們通過學修加行,才能證得大圓滿的境界。如果沒有學修四外加行、五內加行這些加行,修其他任何法都不能達到最究竟、最圓滿的果位。所以,加行非常重要。
我們首先來學習聞法的方式。聞法也要如法。如果聞法不如法的話,不但沒有功德,反而還會有一定的罪過。
我們爲什麼要學佛?爲什麼要修行呢?我們學佛修行,就是爲了解脫,爲了成佛。那什麼是解脫?解脫就是超出叁界,獲得寂滅。什麼叫成佛?成佛就是斷證圓滿,福慧圓滿。達到這個境界,就是證得佛果。
用俗話簡單地說,就是在生活中解脫,在工作中成佛。在生活中沒有痛苦、沒有煩惱,幸福快樂、輕松自在,這叫解脫。智慧具足了,福報圓滿了,會接待人,會處理事,事事如意,一切吉祥,這就是佛,這叫在工作中成佛。我們解脫,就要從生活中解脫;要成佛,就要在工作中成佛。
誰不願意解脫?誰不希望成佛?都願意解脫,都希望成佛。任何人都是,包括其他的衆生,比如小小的螞蟻都是,爲了自己的一些願望,天天奔忙,就是爲了快樂。我們這些人啊,也都是,天天從早到晚奔忙,天天這樣辛辛苦苦。都是爲了什麼?就是爲了解脫,就是爲了成佛。
什麼叫解脫?什麼叫成佛?就是生活美滿,事業成功,別的也沒有什麼。都會采取很多的方法,也會通過各種手段,但是最終還是煩惱,還是痛苦,始終達不到目的,始終得不到真正的快樂與幸福。這是什麼原因?就是采取的手段和方法都是錯誤的,都不是佛法。佛法是最正確的活法,佛法是最正確的工作的方法,其他都不是真正的方法。所以用其他方法,最終還是得不到真正的快樂與幸福。我們有了佛法,有了修行,才能解脫,才能成佛,才能真正得到幸福與快樂。
佛法不能離開聞思修,佛法的核心是聞思修。沒有聞思修,就沒有佛法;沒有聞思修,就得不到佛法裏講的這些成就。聞思修特別重要,尤其是聽聞佛法,是最最重要的,是最基礎、最核心、最根本的。沒有聽聞佛法,就不能有思惟佛法;沒有思惟佛法,就不能有修持佛法。智慧有叁種:聞慧,思慧,修慧。從聽聞佛法中得到的智慧叫聞慧,從思惟佛法中得到的智慧叫思慧,從修持佛法中得到的智慧叫修慧。這叁個是有程序的,有因果關系的。沒有聞慧,就不會有思慧;沒有思慧,就不會有修慧。修慧,從思慧裏生起;思慧,從聞慧裏生起。
我們要解脫,要成佛,就要學佛修行;學佛修行,就要聞思修行;聞思修行,首先就要聽聞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都一樣,離不開聞思修。都要通過聽聞,才可以思惟,然後才可以修持。所以聞法特別重要。但是聞法也要如法,如果不如法的話,不但沒有功德,反而還會有一定的罪過,所以聞法的方式也非常重要。
聞法的方式,分發心和行爲。發心,就是用什麼樣的心態來聽聞佛法。聞法不能爲了世間的利益,比如爲了名聞利養等暫時的利益而聞法,這是不如法的,不但沒有功德,反而還會有一定的罪過。自私自利的,不是爲衆生,而是爲自己,然後來聞法,也是不如法的。摻雜很多煩惱分別來聞法,這也是不如法的,也有一定的罪過。
那麼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態來聞法呢?第一個是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就是發願行菩提心。爲了救度衆生要成佛,這是願菩提心;爲了早日成佛,發誓精進聞思修行,這是行菩提心。我們聞法的時候,也是這兩個發心和動機,以這樣的心態聽聞佛法。這就是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
我們爲什麼爲了衆生要成佛呢?因爲我們成佛了,才能救度這些衆生;自己沒有成佛之前,無法救度這些衆生。要救度衆生,首先就要自己成佛。然後我們爲了衆生要成佛,就要聞思修,就要學佛修行。只有通過修行才能成佛。我們到這裏來聽聞佛法,也是爲了早日成佛。這就是第一個發心。
第二個是廣大清淨圓滿之發心。前面說的菩提心,主要是顯宗裏講的發心;這個是密宗裏講的發心。密宗裏講的發心,是廣大清淨圓滿之發心。就是要將一切都觀爲清淨圓滿,保持這樣的心態來聽聞佛法,這就是密宗裏講的發心。
一切都要觀爲清淨圓滿。
住處圓滿,觀想爲清淨刹土;
本師圓滿,觀想爲佛陀;
眷屬圓滿,觀爲勇士勇母,空行空行母,男女本尊;
法圓滿,觀爲大乘法,大圓滿法;
時間圓滿,觀爲本來具有的相續輪,也可以說是無叁時,本淨時。
觀五種圓滿,將一切觀爲清淨圓滿,進入大光明的境界,保持這樣的心態來聽聞佛法,這是最最殊勝的發心。這是密宗裏講的發心。
我們做任何功德都是,首先要發菩提心。如果沒有菩提心的攝持,修任何法都一樣,再精進、再努力也白費。想往生,想成佛,做任何善事,做任何功德之前沒有發菩提心,再努力、再精進,做得再多也沒有用,與往生成佛無關。所以做任何善事,做任何功德的時候,包括我們聞法的時候也是,首先就要發菩提心。
第一個,你要發世俗菩提心——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爲衆生成佛,爲成佛聞法修行,要發這樣的心,以這樣的心態來聽聞佛法。第二個,你要發勝義菩提心,一切觀爲清淨圓滿,進入大光明的境界,保持本具光明的心態來聽聞佛法,也是密宗裏講的最最殊勝的發心。我們爲什麼都要觀爲清淨圓滿呢?因爲本來就是這樣。但是因爲我們有業力,已經迷失了,沒有認識到這一切本來就是清淨,本來就是圓滿,所以我們要回歸當初,要認識本來的狀況。如果我們因業力深重,妄想執著,實在沒有認識到,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相信上師叁寶所說的話。
佛、上師已經告訴了我們,一切本來都是清淨圓滿的,不清淨、不圓滿就是你自己的心,就是你自己的煩惱、分別,別的沒有。我們要深信,一切觀爲清淨圓滿,我們發這樣的心,保持這樣的狀態,來聽聞佛法,這個功德是無量的。這是密宗裏講的發心,這是捷徑。這樣我們很快就能夠解脫,能夠成佛,很快能夠達到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果位。修密宗,最起碼能夠今生成就。我們能夠發這樣的心,能夠保持這樣的心態,這是最最殊勝的。
其實顯宗和密宗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都是一個目標,一個方向,但是采取的方法有不同的地方。顯宗裏方便法門少,過程比較慢,不太直接,有很多彎道,所以來得就慢。密宗裏方便法門多,特別直接,所以來得就快。尤其是修持大圓滿法,幾天幾個月就能圓滿,證得佛果。一個是坐汽車一樣,一個是坐飛機一樣。坐汽車也能達到目的地,但是過程慢,比較辛苦、麻煩。坐飛機比較方便、快速,而且也不太辛苦、不太麻煩。兩個發心,自己看看,能夠發哪種心,這都由你自己來決定。
然後是聞法時應有的行爲。行爲有所斷之行爲,也有應取之行爲。
所斷是不應該有的、不允許有的行爲。綜合起來是叁種過患、六垢、五不持。
叁種過患都是所斷之行爲,不應該有的,不允許有的。
第一,不認真聽。身在聞法的行列中,心卻散亂他處,不知道上師在說些什麼,根本沒有聽到,根本沒有聽進去。雖然身在聞法的行列中,但是心不在這裏,心在別處,在家裏,或者在單位。想的都是家裏的這些瑣事,或者是其他的一些事情。這樣聞法沒有意義,好像往覆扣的容器裏灌食物一樣,灌再好的食物也沒有用,灌不進去。同樣,你心不在焉,身雖然在聞法的行列中,但是也沒有聽到,所以沒有意義。
第二,心不注意。雖然聽了,但是沒有注意,沒有記住,這樣聞法沒有太大意義。一定要記住,牢記于心,真正用心去體會、體悟。就像往漏著的容器裏灌食物一樣,灌再好的食物都留不住。這樣聞法也沒有太大意義。
第叁,摻雜其它的念頭和煩惱。聞法的時候心裏要念著、想著所講的法的意義,不能想其它的什麼名聞利養、世間八法,不能摻雜煩惱,否則這也是一種過失。如果聞法的過程中發心不清淨,心裏想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不是爲了衆生的利益,也不是爲了今生的解脫,而是爲了世間的名聞利養等世間八法而聽聞佛法,或者摻雜諸多分別、執著、貪嗔癡等煩惱來聽聞佛法,這樣正法反而變成了邪法。就好像是向有毒的容器裏灌食物一樣,雖然灌的是食物,但是容器裏有毒,灌進去也不能吃。如果這樣聞法的話,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會有一定的罪過,會斷掉自己的慧命,斷掉自己今生解脫的機會。所以不能摻雜這些煩惱分別,一定要用心,好好地聽聞佛法。盡量別摻雜這些私心雜念,控製、斷除這些私心雜念。
以上這些,就是聞法的叁種過患,是要斷除的,不允許有的行爲。然後是六垢。
第一,傲慢。有貢高傲慢,就得不到聞法的利益。覺得自己比誰都聰明,比誰都強,有時候心裏還覺得,講法的善知識、上師也不如自己。如果聞法的時候有這樣貢高傲慢的心態,這就是一種過患。這樣聞法,得不到聞法的利益。有傲慢心的人,他永遠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和毛病,永遠看不到別人的優點和功德,所以他永遠改變不了自己的毛病,永遠學不到別人的優點和功德。所以聞法的時候必須要去掉傲慢。有貢高傲慢,聞法就沒有意義,聞法還不如不聞法。
第二個,不恭敬。沒有恭敬心,沒有信心。佛法是從恭敬心和信心中得來的,如果沒有恭敬心,沒有信心的話,就得不到佛法,根本領悟不到佛講的這些道理。佛法跟其他的學問不一樣。一般的學問不用靠恭敬和信心,但是要真正領悟、得到佛法的話,就必須要靠恭敬心和信心。對法、對上師、對叁寶,沒有信心的話,得不到正法,領悟不到佛法裏講的這些道理,努力也是白費,沒有用,學不到真正的佛法。
要領悟佛講的這些道理,必須要通過上師的竅訣;要得到上師的竅訣,必須要對上師善知識有具足的信心。有竅訣才能領悟佛講的這些道理,才能得到真正的正法法益。
信心可以分四種。對上師叁寶的有漏、無漏的功德生起歡喜心,特別喜歡,這叫清淨信心。自己想學到、從內心裏想得到這些有漏無漏的功德,這叫欲樂信心。對佛所說的道理沒有絲毫的懷疑,對上師叁寶沒有絲毫的懷疑,這就是勝解信心。這叁種信心都具足了,而且無論什麼時候都不退轉,保持堅定不移,這就是不退轉信心。四種信心具足了,才能得到功德,得到修法的利益。如果沒有這四種信心的話,聞法、修法都沒有太大的意義,得不到真正的利益。對上師叁寶的這四種信心特別重要。
聞法的時候也是,對善知識、以及善知識所講的法有了這四種信心,才能得到聞法的利益。沒有信心,甚至還有懷疑、有邪見,那就不如法了,還不如不聞法。
第叁個,不希求正法。沒有希求正法的心,對佛法沒有興趣。現在很多人都是,要做功課沒有興趣,要聽聞佛法沒有興趣,這就是沒有希求正法的心。學修佛法的時候,應該是像饑餓的牦牛吃草一樣,那麼用心,那麼迫切,那麼著急。不應該像在狗的面前放青草一樣沒有興趣。如果沒有希求正法的心,對佛法、對正法沒有興趣的話,你聞法也沒有多大的意義,也根本聽不進去,根本領悟不到佛所講的、上師所講的這些道理。所以,沒有希求正法的心,對佛法沒有興趣的話,聞法也沒有太大的意義。
第四是內收。六根太內收,太緊張,也是一種過失,這樣容易昏沈。聞法的過程中,去思惟、去領悟的時候,也要保持一個適度,不能太執著,不能太較勁。否則也領悟不到佛法的真正含義,這也是一種過失。很多人都是坐一坐就睡著了。聽法的時候也是,慢慢就睡著了,這就是內收,容易昏沈。
第五是外散。就是心散亂,心不在意,往外散,六根處在六塵當中。這樣的話也領悟不到佛所講的道理,上師所講的道理。這也是一種過失。所以要保持一個適度,不能太緊張,也不能太散亂,身口意要保持放松,保持自然。
我經常跟大家講,不管是修法的時候、聞法的時候、做功課的時候,還是靜坐的時候都是,全身都一定要放松,身口意放松,保持一個自然的狀態,才能真正領悟到、體會到,才能真正跟佛菩薩、上師叁寶感應道交。不是這樣,太緊張、太散亂,都是一種過失,得不到真正的聞法、修法的利益。
第六個是疲厭。疲厭是對聞法、對修法生起厭煩、疲倦的心態。比如,聞法、修法時間長了,然後心裏生起厭煩心。天氣變化了,有時候熱了,有時候涼了,對聞法、修法生起厭煩心,這些都是過失。應該不顧一切艱難困苦、嚴寒酷暑,堅定不移、持之以恒地聽聞佛法,這才是真正如理如法地聽聞佛法。不能因爲時間長了,或者天氣的原因,或者環境的原因,或者其他的原因,對上師叁寶、對聞法、對修法生起厭煩心,或者心裏生起比較疲倦的狀態。這些都是過失。
這叫六垢,一共是六個,都是所斷之行爲。
聞法的功德也非常非常大。你能夠如理如法地聞法,有不可思議的功德。我們爲什麼首先講聞法的方式?怕聞法不如法。聞法有不可思議的功德,但是如果不如法的話,也有一定的罪過。所以都一定要明白,都一定要注意,自己盡心盡力取舍這些事情。
今天晚上就講到這裏。最後功德回向。聞法的功德、講法的功德等所有的功德都回向給一切衆生,願一切衆生都早日證得無上大圓滿的境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生老病死猶波濤,願渡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2008加行開示 聞法方式(1)》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