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禅定?
「定」是中國話,梵語曰叁摩地,意思是等持,一般通稱「禅定」。禅定的類別很多,在生活中,無論是動靜、閑忙、順逆之境;無論是穿衣、吃飯或作務、打掃等一切時中,皆能清清處處,了了分明,如如不動,就是禅定。若依佛教定學的傳統說法則以原始佛教時的劃分最爲完整;原始佛教把主要的禅定分成九個次第,即所謂九次第定。大乘佛教亦遵循此舊說,于是九次第定(四個色界的禅定: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加上四個無色界的禅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再加上最後的滅受想定,一共是九個。)就變成了天經地義的禅定階梯。這個公式化了的九次第定,因爲是佛陀所說,因此被大小乘之佛教傳統公認爲是修禅定的必經階次。其實大乘佛教因其法門衆多,方便無量,所走的修持路子與原始的佛教已有很大的不同處了。
此外,佛教之禅定學又名爲心學(或增上心學),在講解九次第定時,對每一禅定之心理狀態皆嘗試著作詳盡及有規律之界說。例如得了初禅就能克服淫欲,同時許多粗重的煩惱皆暫不現行,但仍有極重的思惟作用,所謂尋、伺,或覺、觀。二禅以上則粗細的思惟作用沒有了。定境越高則心理之各種活動似乎越少,連身心之快樂感受亦逐漸舍去,一味向純一之「舍受」的境界邁進,終而至于第四禅。九次第定之心理狀態及其宗教意義極爲複雜,牽涉亦很廣,現在證得這些禅定的人亦付阙如,已無法作嚴謹之研究了。約一般的禅定說,不是邪定,昧定,就是正定──四禅八定。四禅八定是內外道共通的,約出世法說,須與空性智慧相應的「無漏定」才算是佛法的正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