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心立願與習禅有何關系?
發心立願,是禅修初學者的首要急務。如同一個人要做事之前要先立定志向、目標,志向目標確立,再精進做去,則大事自成。比如《勸發菩提心文》說:「入道要門,發心爲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衆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這即是在闡明發心立願的重要。
平時我們成家立業,要擬定理想、目標,凡做事、舉辦活動,也要訂宗旨、擬辦法等,這就是「願」;願是一股動力,一種真誠的發心,有了願,就能産生力量,推動一個人,無怨無悔的做下去,不達目的絕不終止。成功的事業家依此,建立起自己的功德事業。諸佛菩薩也是因發願,依願行持,而得以成就莊嚴的佛國淨土。譬如: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藥師佛發十二大願、地藏菩薩發「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之宏願、普賢菩薩發十大願、觀音菩薩發叁十二應化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之願‥‥‥。
禅修者應學習菩薩的發心,依個人的能力、條件,在四弘誓願的總願中,別立個人的別願。譬如我有力量,可以服務別人。我會寫文章,可以著書立說,弘揚佛法。我會講話,可以說法度人迷津。我有錢財,可以布施,扶窮濟貧。我會看病,可以醫治病患。我會畫畫,可以繪畫,淨化人心等,只要心懷慈悲濟世,任何能力都可利益人天。所以諸佛菩薩的願力個個不同,唯一相同的,就是令衆生遠離痛苦的束縛。
因此,禅修者在初發心時,應先檢查有否發起利濟衆生的悲願。是爲衆生而修行,還是爲個人的名聞利養、爲得到別人的恭敬稱贊、爲嫉妒別人比自己強、爲了鞏固勢力控製別人、爲了神通等而修。古德雲:「因地不真、果遭迂曲」,行者若知謹慎,則道業日增,反之則誤入邪途,造作罪業,死墮惡道。可不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