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一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一)

  本源法師主講

  敬請大德斧正

  阿彌陀佛!

  各位同修:

  今天我們開始學習《彌陀要解》。修學淨土法門的同修都知道,淨土法門依據叁經一論,即《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以及《往生論》。後來淨土宗十叁代祖師印光大師又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普賢行願品》加入其中,合稱爲淨土五經。在這五經當中,以《阿彌陀經》最爲大家所熟悉,而且基本上能夠背誦,熟背如流。但是對它的義理,我相信很多人都不甚了解。曆代大德對于這部經的注解有很多,最著名的有——明末幽溪大師所著的《彌陀圓中鈔》,蓮池大師所著的《疏鈔》,以及今天我們學習的藕益大師所著的《彌陀要解》。《彌陀要解》是印光大師極力推薦的一本關于《彌陀經》的注解。大師稱贊此注解是“自佛說此經以來第一注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于其上矣”。大家都知道: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大勢至菩薩如此贊歎此注解,可見藕益大師不是普通人,至少比大勢至菩薩的位置要高,不是阿彌陀佛再來,也是觀音菩薩再來。

   《要解》雖然精當簡捷,但是其中涉及很多比較專業的天臺名相以及天臺思想,而且是以文言文方式寫成,這對我們現在修學的同修來講,確實有點困難。近代的寶靜法師以及圓瑛法師又先後對《彌陀要解》進行了注釋,寫成了《親聞記》以及《講義》。雖然兩位大師所處年代離我們較近,但他們所注解的這些講義,在一些初學佛的人看來仍然比較吃力。所以我們今天盡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大家介紹這部要解。希望大家能夠恭敬耐心地去聽。佛法是從恭敬心中得。

   本書的標題《彌陀要解》,“彌陀”就是指《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就是對于這本經的注解。這部要解是誰來注解的呢?請繼續看,“清西有沙門藕益智旭解”。藕益大師是明末清初時代的人,因爲大師在寫這部注解的時候已是清朝,所以這裏的“清”就是清朝的意思,表示時代。“西有”是他的別號,意思是西方實有極樂世界。“沙門”,印度語,翻譯成中文就是勤息。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嗔。沙門有四種:聖道沙門、示道沙門、命道沙門、汙道沙門。什麼叫聖道沙門?已經覺悟了世間一切真相的就是聖道沙門,佛、辟支佛即是。什麼是示道沙門呢?宣傳佛的正法者,譬如舍利弗尊者。什麼是活道沙門?按照佛陀的教誨依法修持的就是活道沙門。什麼是汙道沙門呢?不按照佛所說的,在佛門中造種種的惡業,犯戒,等等惡行,就是汙道沙門。現在一般的出家人都比較謙虛,自稱沙門某某,例如我們在外面常看到寺院牌匾上的題字,署名沙門某某題。我們繼續看“藕益”,藕,大家都知道,是蓮花所依賴生存的莖,由藕能夠生出荷花,這是用藕比喻信願念佛,往生西方即是蓮花化生。益,就是利益,由信願念佛感召往生西方的利益。“智旭”是法師的字號。拿我本人來說,大家知道我的法名叫本源,另外我還有一個字號,大家不熟悉,叫演進,是師父給起得名字。“西有”“智旭”“藕益”這叁個名字是指同一個人,就是藕益大師。“解”就是解說的意思。古時解釋經文的文章叫做疏鈔。但是在藕益大師注解這部要解之前,已經有了《圓中鈔》與《疏鈔》,所以藕益大師爲了加以區別,名之爲要解。

   藕益大師是明末清初時代的僧人,蘇州木渎人。早年誹謗佛教,曾經撰寫誹謗佛法的書籍幾十篇。大師十七歲時,讀蓮池大師的《自知錄》與《竹窗隨筆》,知道了以前對佛法的誤解,即將此前所著誹謗佛法的書籍悉皆焚毀。二十歲誦《地藏經》發出世心。二十叁歲聽聞《楞嚴經》生起出家之心。遂于二十四歲依憨山弟子雪嶺出家,法名智旭。隨後深究禅宗,二十六歲受菩薩戒,隨後遍閱律藏。後來大師生得一場大病,決定專修淨土法門,求生極樂。但業報未盡,從鬼門關走了一回,對生死無常深有體會之後,大師就專門修學淨土法門。我們看藕益大師是示現給我們大家看的,以前修學各種法門,但是當死亡真正來臨時,卻束手無策。這個時候只能依照淨土法門求生極樂世界。

   大師有一位朋友,也是專修淨土法門的,就請大師把《彌陀經》注釋一遍,要求寫得言簡意赅,義理周全。大師隨即動筆書寫,僅用九天的時間就完成了這部要解。藕益大師花九天時間寫成,我們花九年卻不一定能把它的義理全部領會。但是,只要你至誠恭敬,面對要解也不會有多難,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啊。

  下面我們看正文。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

   諸佛菩薩已經證得了究竟解脫,爲什麼還要到這個苦難的世間來救度衆生呢?因爲佛菩薩有大慈悲心,不忍衆生在苦難的世間受苦,牽挂著我們這些苦難衆生,示現到娑婆世界,來度化我們這些有緣的衆生。但是我們卻無法理解佛菩薩的大慈悲心,不能破迷開悟,雖然接觸到這樣甚深的解脫大法,卻不能依教奉行,還是迷惑顛倒。我們要相信佛的話,老老實實修行解脫,相信佛菩薩的力量,能夠幫助我們出離六道輪回的苦海。

  衆生有不同的根機,佛只能隨順衆生的根機而講種種的法門。有些比較散亂,有些嗔心很大,有些比較愚癡等等不同的根性。于是佛講了種種的法門,多散衆生修數息觀,多嗔衆生修慈悲觀,多癡衆生修因緣觀等等諸多對應的法門。

  【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

  雖然衆生的根機不同,講了諸多法門。但是修行最終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就是學佛要成佛。不管你修學禅宗也好,密宗也好,淨土也好,最終的目的都是要成佛。所以叫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但是到了法華會上,佛陀開權顯實,把所有的方便法門全部打開,讓大家看到佛陀講一切方便法的真實意,顯示了佛陀的本懷,最終都是希望所有衆生入于大般涅槃。

  【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

  在法華會之前所有的法都是方便法,一切方便法又是真實法,都是諄諄誘導大衆趨向解脫大道。在這一切法中,求其至直捷。直,就是不屈,不走彎路。捷,就是快捷的意思。修學其他通途法門,至少要斷見思惑,才能了脫生死。如果修通途法門,完全仗自力。可能這輩子都還沒有斷盡見思惑,死神已經來了,那你之前所修,就白修了,因爲下一世不知道到什麼地方去,即便到人道,也不一定能修學正法,前世所修的也不能繼續保持下去,因爲有隔胎之迷。而修學淨土法門,是非常直接,而且能夠非常快捷成佛。只要能夠往生西方,就能夠圓證叁不退,成佛就快了。

   至圓頓者,圓就是圓修一切法,圓成佛道。從因地講是要圓修一切法,到果地也要圓滿佛果。

   修學淨土法門只要一往生西方就得叁不退,什麼是叁不退呢?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如果我們修學通途法門,你要得到叁不退。第一個位不退,就要斷盡叁界八十八使見惑。這是什麼位置呢?小乘就是初果須陀含,大乘別教初住,圓教初信。行不退,就是要斷盡見思惑、塵沙惑,這是大乘別教的十向,圓教的十信位。如果能夠斷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念不退了。那就是大乘別教初地,圓教初住以上的位置。這是叁不退,但是不圓滿。圓證叁不退,就是等覺菩薩的位置。你看我們一個業障凡夫,只要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雖然見思惑沒斷,但是我們所享受的是等覺菩薩的待遇。

   至頓,有些法門是慢慢引導你進入佛果,趨向菩提的,也有些當下就讓你趨向菩提。淨土法門,不假方便,當下圓收,圓收圓成,這個就是至頓。

   不但蕅益大師這麼贊歎淨土法門,印光大師也多次強調淨土法門是至圓頓,至快捷的法門。

  【又于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

   念佛方法有四種:一、持名念佛;二、觀像念佛;叁、觀想念佛;四、實相念佛。這四種,攝盡無量的念佛法門,依此修持,確保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其中前叁種是事持,後一種是理持。

  一、持名念佛

   就是我們平時的持名念佛。信願具足,都攝六根執持阿彌陀佛名號。

  二、觀像念佛

   觀像念佛源于《大寶積經》。經中說:釋迦牟尼佛因地修行,名大精進菩薩,未出家時,看見一比丘在畫佛像,非常莊嚴,從而生起大恭敬心,隨即發心出家。出家後,向那位比丘禮請其所畫的佛像,比丘滿足了他深切的心願。于是,他誠心誠意地恭請佛像到深山裏供奉,專修觀像念佛,即眼觀佛像,心裏念佛,這就是觀像念佛的起源。

   我們平時修學觀像念佛,可以請一尊阿彌陀佛的佛像,每天在佛像面前,至誠恭敬,觀想阿彌陀佛相好莊嚴。

  但末法衆生障深慧淺,心念粗劣,觀像的時候,佛像能夠顯現;不修觀的時候,心中就無佛像。這樣,則成間斷,不能前後相續,難以達到一心不亂。

  叁、觀想念佛

   觀想念佛就是觀想阿彌陀佛本願功德不可思議,以及觀想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宏名功德不可思議。

  四、實相念佛

   實相念佛,屬于理持法門,非常高深,不是語言文字所能表達的。就是念我們自性與阿彌陀佛無差別。

   在這四種念佛法門當中,最簡單,最穩當的就是具足信願持名念佛。蕅益大師講到:得生與否,全憑信願,品位高下在于持名功夫的深淺。持名念佛的前提千萬不能忘記。我們現在大部分人啊,只知道念佛,卻沒有信願,講得簡單點,還是不想離開這個娑婆世界!沒有往生的心。如此雖然嘴巴上念佛,但是喊破嗓子也枉然。所以一定要具足信願去念佛。

   那什麼是信願呢?信,就是要信極樂世界實有,信我們只要具足信願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願,就是要願離娑婆,願生極樂。

   至于信願,我們往後還要詳細地和大家講解。具足了信願,我們去做一切事情都是服務于往生西方,真正地做到了以出世的心(生極樂的心),做入世的事(娑婆世界)。

  【是故淨土叁經並行于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爲日課。】

   最早在中國流通的是《觀無量壽經》,接著流通的是《無量壽經》再後來是《阿彌陀經》,這叁本經典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流傳,並行于世。到了宋朝的時候,祖師大德就把《彌陀經》列入早晚功課。

   爲什麼會把《彌陀經》列爲日常功課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豈非有見于持名一法,普被叁根,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尤爲不可思議也哉!】

   有見于信願持名念佛法門很簡單,能夠讓叁種根性的人都能修學(上根、中根、下根)。

   信願持名念佛法門,是通過有爲之念契入無爲之法。很簡單,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佛號,這是事修。事修之久必得叁昧,契入理體。

   宗教就是宗門教下。宗,就是禅宗,注重從修入手,禅宗不立文字,直觀其心,明心見性。這是宗門的修法。教下,就是教理,就是依照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而達到實相般若。注重對教理的研究,依照教理去修學,而大開圓解。比如天臺宗,就屬于教下。

   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能夠開悟,這就是屬于宗門,念佛法門是無上甚深微妙禅。念一句佛號,讓你能夠體會這句佛號所蘊含的不可以思議真理,就是教下。

   最後這一句,是蕅益大師贊歎這句佛號不可思議哉。

  【古來注疏,代不乏人,世遠就湮,所存無幾。】

   曆代有很多大德高僧爲《彌陀經》注解,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都無法保存下來,能夠保留下來的也不多了。

  【雲棲和尚著爲《疏鈔》,廣大精微。幽溪師伯述《圓中鈔》,高深洪博。】

   雲棲和尚就是蓮池大師,蕅益大師是在他塔前剃度的,所以稱蓮池大師爲和尚(和尚就是親教師),藕益大師自稱是他的弟子。蕅益大師贊歎蓮池大師所寫的《疏鈔》廣博浩大,精妙入微。

   幽溪師伯就是傳燈大師,是蕅益大師師父的師兄弟,所以稱幽溪大師是師伯。幽溪大師是天臺宗大德,臺宗把佛教分爲藏,通,別,圓四種教。圓教就是圓滿的教,最高的位置。天臺宗講真谛,俗谛以及中道第一義谛。中,是中道實相,非是空、假、中叁觀的“但中”。幽溪大師把《彌陀經》放在至圓、至頓的位置,圓教中道實相法門,所以稱他的注解爲《圓中鈔》。幽溪大師是天臺宗的大德,是以圓教的思想來解《彌陀經》,以中道實相來彰顯其深義。所以注解得非常高深。

  【蓋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義繁,邊涯莫測,或致初機淺識,信願難階。】

   以上兩位大師對《彌陀經》所注的解釋,就如天上的太陽與月亮,有眼睛的人都可以看到。這兩部注解內容非常豐富,但義理非常繁鎖,而且很深。一般人是無法揣摩它的邊際的。初機的人看到它,簡直是天書,看不懂。當然就無法生起信心,沒有信心就不導願,沒有願就不能啓行。

  【故複弗揣庸愚,再述《要解》。】

   這是大師謙虛的講法。所以我就不思量自己才智的平庸與愚癡。就再來依照佛的經典,述寫一本《阿彌陀經》的解釋。大師在這個地方用“述”,不是著,可以看出大師給我們放了個好樣子,講經說法不能離開佛教化衆生的本懷,而是要按照經典的意思去述說。

  【不敢與二翁競異,亦不必與二翁強同。】

   二翁就是幽溪大師與蓮池大師。競異,就是故意不一樣,顯異惑衆。也不可能與兩位大師的注解完全一樣,這是大師比較自信,他寫的注解也有可能與前面兩位大師有寫得不一樣的地方。

  【譬如側看成峰,橫看成嶺,縱皆不盡廬山真境,要不失爲各各親見廬山而已。】

   這個地方,藕益大師用了一首蘇東坡的詩《題西林壁》來譬喻他爲什麼要寫這篇要解。

   這首詩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側看成峰,橫看成嶺,這是告訴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山峰,會看到不一樣的景象。這裏用廬山來比喻《阿彌陀經》,每個人對這部經典的理解不盡相同,各有各的心得體會。

   大家雖然不能看到廬山的真實面目,但是都親自看到了廬山。就是每個人對《彌陀經》的理解不一樣,各執己見,雖然沒有佛的境界圓滿,但都是大家親自證得的境界。都符合佛意。

  【將釋經文,五重玄義。】

   講經之前一般都用天臺宗的五重玄義,或者賢首宗的十門開啓,首先對一部經典的主要內容有個大致的了解。

   蕅益大師是天臺宗的傳人,這部《彌陀要解》也是按照天臺的五重玄義講的,什麼是五重玄義呢?五重,就是五個層次。玄義,就是玄深的道理。分別是釋名、辯體、明宗、論用、判教。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