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湧泉寺的禅宗傳承略述
鼓山位于福建福州東郊,嶺上有巨石,其形如鼓,故稱鼓山。山由數峰組成,其最高者稱大頂峰。其他尚有白雲峰(俗稱小頂峰)、鳳池山、香爐峰、缽盂峰、東峰、雙髻峰、獅子峰等。自唐建中四年(783)靈峤禅師降伏毒龍開山,梁開平二年(908),閩王審知建寺延請神晏國師居住,至今千余年來,鼓山始終爲禅宗名刹,被稱爲“閩刹之冠”。
鼓山在曆史上,可謂高僧輩出。鼓山開山祖師靈峤,籍貫、生卒年等均不詳。元賢《鼓山志》刊于清初順治年間的稱:“華嚴開山靈峤禅師,未知何許人。先是鼓山有毒龍藏焉,每作風雨,損人禾稼。唐建中四年,郡從事裴胄請師遣之。師入山誦《華嚴》于潭傍,龍出聽法,遂引去。裴公乃奏請立寺,賜名“華嚴”” 。 虛雲《增訂鼓山列祖聯芳集》中則說:“唐開山靈峤禅師。師生中唐時,姓裏不傳。考載諸籍,曾證心于馬祖。”據史料記載,馬祖于南嶽懷讓門下開悟以後,大約于開元、天寶之際,來到福建建陽的佛迹嶺傳法。靈峤禅師或許即于此時向馬祖參學禅法,故鼓山開山屬于南嶽禅系。因此後不久遭遇會昌法難,寺院即告荒廢,于後世影響不廣。
真正奠定鼓山千余年來禅宗基礎的當推開山第一代祖師神晏國師。神晏爲唐末五代僧,生卒年不詳。大梁人,俗姓李。幼惡葷膻,樂聞梵鍾之音。十二歲染疾甚笃,夢神人賜藥而頓愈。次年,夢梵僧告之曰:“出家時至矣!”遂從衛州(河南)白鹿山道規禅師出家,曆參諸禅德。及參雪峰義存,機緣相契,徹悟心源,得嗣其法。雪峰圓寂後,閩帥王審知爲其造鼓山湧泉禅院,請師入住,舉揚宗旨,曆叁十余年。天福年間(936—944)示寂,谥號“廣辯圓覺興聖國師”。有《玄要集》一卷行世。神晏國師上承的禅宗傳承如下:青原行思一石頭希遷一天皇道悟一龍譚崇信一德山宣鑒——雪峰義存一鼓山神晏,所以從禅宗法系上看,神晏屬于青原一系,但不屬于後來的禅門五宗中的任何一宗。
根據《玄要集》、曆代《鼓山志》及虛雲《增訂鼓山列祖聯芳集》等記載,在五代時期了覺智嚴繼神晏之後出任鼓山住持,是爲第二代。“了覺智嚴大師參興聖國師,得其法,居第一座。天福四年(939),興聖遷化,舉代其席。”
入宋以後,鼓山曆代住持如下:第叁代了宗智嶽大師,第四代了悟清谔禅師,第五代清球禅師,第六代法廣禅師,第七代法謙禅師,第八代常遵禅師,第九代圓應禅師,第十代如或禅師,第十一代常恪大禅,第十二代德建禅師,第十叁代慶麟禅師,第十四代啓詩大師,第十五代德荪大師,第十六代定慧顯宗大師,第十七代祖月善譽大師,第十八代圓覺潛洞大師,第十九代有需禅師,第二十代禅鑒體淳大師,第二十一代慶璋禅師,第二十二代邦靖木蛇禅師,第二十叁代佛鑒法勳禅師,第二十四代竹庵士矽禅師,第二十五代圓覺宗演禅師,第二十六代佛心本才禅師,第二十七代別峰祖珍禅師,第二十八代蓬庵宗逮禅師,第二十九代山堂僧洵禅師,第叁十代石庵師翊禅師,第叁十一代木庵安永禅師,第叁十二代寒岩道升禅師,第叁—蔔叁代夢堂守愚禅師,第叁十四代小庵德最禅師,第叁十五代直庵元嗣禅師,第叁十六代海庵南瑩禅師,第叁十七代孤峰惠深禅師,第叁十八代桧堂祖鑒禅師,第叁十九代芥庵慧意禅師,第四十代自牧行謙禅師,第四十一代枯禅自鏡禅師。第四十二代廣慧德融禅師,第四十叁代北山宗信禅師,第四十四代不群清越禅師,第四十五代無行達真禅師,第四十六代無關普門禅師,第四十七代月庭至華禅師,長四十八代佛慧元智禅師,第四十九代介石法琪禅師,第五十代皖山正凝禅師,第五十石室彌堅禅師。
元代鼓山的曆代住持爲:第五十二代俊明佛鑒禅師,第五十叁代光聳佛慧禅師,第五十四代道傑在山禅師,第五十五代妙有無在禅師,第五十六代無見文鑒禅師,第五十七代隱山至诠禅師,第五十八代普邵師信禅師,第五十九代雪嚴至嵩禅師,第六十代無覺正知禅師,第六十一代海翁如山禅師,第六十二代不傳崇祖禅師,第六十叁代玉岩崇室禅師,第六十四代自庵覺我禅師。
入明以後,曆代住持爲:第六十五代用明懋銅禅師,第六十六代大愚大賢禅師,第六十七代教中德遺禅師,第六十八代古木宗枝禅師,第六十九代方外大超禅師,第七十代光嚴師景禅師,第七十一代智潔禅師,第七十二代虛庵普淨禅師,第七十叁代獨芳宗繁禅師,第七十四代藍田正玉禅師,第七十五代了心善緣禅師,第七十六代簡翁文[穹 -弓+丐]禅師,第七十七代民中無隱禅師,第七十八代古鑒朗明禅師,第七十九代心源祖達禅師,第八十代元晖德鑒禅師,第八十一代古規道恂禅師,第八十二代雅堂永宣禅師,第八十叁代希聖原賢禅師,第八十四代道江口佛禅師,第八十五代慧欽禅師,第八十六代高庵圓清禅師,第八十七代一清天昊禅師,第八十八代月庵圓照禅師,第八十九代賢深禅師,第九十代澄芳性清禅師,第九十一代性聰禅師。
關于宋元明時期鼓山曆代住持的法系傳承情況,據虛雲老和尚的說法“大皆屬于南嶽”:
本山之開山靈祖受法子江西馬祖道一,屬南嶽。開山未久,即遇唐武宗沙汰之劫,毀像滅法。當時賢哲多遁隱空山,滅迹塵世,其嗣法爲誰莫可稽考。幾百有余年(按:應爲一百二十六年)而興聖繼起,四傳而至了悟大師。其後住持,或選賢于他方,或由官府薦舉,以至于明性聰禅師,凡可數者九十代,大皆屬于南嶽。
據此可知,開山祖師靈峤禅師屬南嶽懷讓一系。興聖神晏國師及其弟子了覺智嚴、了宗智嶽、了悟清谔四代相繼住持鼓山,屬于青原行思一系。其後六百余年時間中,鼓山八十七代住持大都屬于南嶽禅系。
明熹宗天啓七年(1627),無異元來禅師應請住持本山。時鼓山荒廢己久,元來住持以後,“始創規約,立職事,宗風大振。”元宋嗣法于曹洞宗壽昌系無明慧經禅師,此後鼓山曆代相傳均曹洞法脈,無有紊亂。元來之後,其弟子雪關智閻于崇祯五年(1632)繼續住持鼓。
明末清初之際,永覺元賢禅師住持鼓山湧泉寺,大揚曹洞禅風。他力倡真參實悟,深誡知解雜毒,主張學道者應博參遠訪,反對當時閉關之風,力斥在家二衆濫受叁衣。其禅學一反當時流行學偈頌、學答話及上堂、小參等徒具形式的不良風氣,成爲當時獨特的“鼓山禅”。此外,他又主張調和禅淨與儒釋思想,力圖調和禅宗內部及臨濟、曹洞兩派間之對峙,且提倡師法百丈修持與勞動並行之精神。永覺元賢示寂後,相繼住持鼓山的是:第九十五代覺浪道盛禅師,第九十六代爲霖道霈禅師,第九十七代惟靜道安禅帥,第九十八代恒濤大心禅師,第九十九代圓玉興五禅師,第一百代象先法印禅師,第一百一代淡然法文禅師,第一百二代常敏禅師法睿,第一百叁代遍照興隆禅師,第一百四代清淳法源禅師,第一百五代東陽界初禅師,第一百六代道源一信禅師,第一百七代繼雲鼎善祖師,第一百八代了堂鼎徹禅師,第一百九代慧周天智禅師,第一百十代滋亭通雨禅師,第百十一代圓智通完禅師,第百十二代鹭田通月禅師,第百十叁代增輝新灼禅師,第百十四代密庵通梵禅師,第百十五代六坤通明禅師,第百十六代能持天性禅師,第百十七代雲程兼忍禅師.第百十八代淨空兼印禅師,第百十九代光輝天明禅師,第百二十代鳳超兼飛禅師,第百二十一代宗通地諱禅師,第百二十二代宏志通華禅師,第百二十叁代奇量徹繁禅師,第百二十四代今品耀華禅師,第百二十五代懷忠地聖禅師,第百二十六代妙蓮地華禅師,第百二十七代圓朗古月禅師,第百二十八代振光古輝禅師,第百二十九代達本悟源禅師。第百叁十代虛雲古岩禅師(又名演徹、德清,號幻遊),爲近代禅宗泰鬥,在鼓山湧泉寺出家、受戒,並于鼓山傳法曹洞,兼嗣臨濟,中興雲門,匡扶法眼,延續沩仰,以一身而系五宗法脈。其禅觀、年齒、苦行、操守,皆甚爲世人推重,堪稱近代中國禅宗第一人。第百叁十一代圓瑛法師,也是出家、受戒于鼓山。他被譽爲“宗說兼通”,講學布教,譽享海內。此後,盛慧、普雨、妙湛相繼住持,一直到現任住持普法法師。
從上述可知,明末無異元宋以後,鼓山曆代住持均爲曹洞宗法脈,根據其字號“慧元道大興,法界一鼎新,通天並徹地,耀古複騰今”,沒有任何紊亂,基本屬于無明慧經的壽昌法系。